瀟湘風竹圖

瀟湘風竹圖

《瀟湘風竹圖》是清代畫家李方膺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該畫寫風竹,也更能展現畫家內心的孤傲與倔強。畫中磯石兀立,旁邊修竹拔地而起,枝幹挺直遒勁。竹竿淡墨直寫,竹葉濃墨刷出,通過墨色的變化,展現出竹的高潔不屈。該畫用墨老辣,虛實相生,境界高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瀟湘風竹圖
  • 作者:李方膺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168.3厘米,橫67.7厘米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圖是描繪風中之竹,畫面下端有一塊高大而奇特的頑石,座落在畫幅中間,數株竹篁拔地而起,依於石旁,高大的竹竿挺拔有力,枝竿衝出畫面,有參天凌雲之概。以濃墨繪被大風吹動呈彎曲的小竹篁一株,另外兩株粗竿的竹子,枝葉亦隨風而飛舞,與小竹相呼應。下面有一巨石穩穩座落於地,起到了突出竹在風中搖曳不定的動勢。
瀟湘風竹圖
畫的左下自題云:“畫史從來不畫風,我於難處奪天工;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款署:“乾隆十六年寫於合肥五柳軒。李方膺。”鈐三印。

創作背景

此圖作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是李方膺在合肥任上被誣貪贓而罷官的時候,因案未了結,仍舊居於合肥五柳軒,因此研究者多以為此圖寫罷官後憤懣之情。

藝術鑑賞

主題

在該畫中,李方膺將疾風中青竹的形象再現出來。由於畫家融入了多年對客觀景物的精細觀察和真實細密的生活體驗,使創作出來的這一“風”形象確實非常突出,具有很強的、新鮮的生活氣息。同時,由於畫家在筆端注入了內在的深情,有著自我內心豐富精神情感因素的參與,更為“風竹”增添了新的精神意韻,這顯然是僅僅停留在書齋、畫室中的畫家所無法想像的精神意象,有著李方膺精神世界的顯露。

形象

此圖作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將竹葉畫成扁方狀成傾斜方向,有力地表現了在疾風中的狂吹,但卻無“風行草偃”的情態。畫家通過竹的獨特造型,畫出狂風作的動態,使不可見的“風”有了可視的形象,而且從枝飛舞、竹葉互相碰擊中乎還可以使人聽到碎瓊亂的叮咚之聲。李方膺的風竹畫面,其中最可說的是竹葉,完全脫離畫譜中所要求的格套,似竹葉又非竹葉,與書法中的橫劃相近,這又完全合乎文人畫的相關理念。樹葉的畫法與其詩之境完全吻合,體現了狂風中竹葉的顫動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狂躁難耐,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名家點評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周積寅:風是抽象的東西,沒有具體的形象頗難以表現出來的,但畫家大膽創造,竹子數根,依於石旁,挺拔有力,有參天凌雲之概。運用誇張手法,禿筆直掃,畫竹葉扁方狀成傾斜方向,有力地表現了疾風的狂吹,不但在描繪技法上顯得“因難見巧”,而且顯示出竹子和疾風的苦鬥精神,竹子雖然受著疾風的一時鼓盪,但無“風行草偃”的情態,筆筆枝葉呈現出堅貞不屈的力量。

重要展覽

2015年4月,由揚州市政府、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主辦,揚州博物館承辦的“領異標新二月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揚州八怪’書畫聯展”開幕,《瀟湘風竹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江蘇南通人。曾以父蔭出任山東樂安、蘭山,安徽合肥等地縣令。為官清正,為民著想,因不肯隨上級俯仰而被誣罷官。寄居南京項氏借園,常往來於揚州,賣畫為生。善畫松、竹、梅、蘭及小品,主張繪畫創作應直接向生活學習,以創造出自己獨立的風格。李方膺的畫風如其為人性格,落墨雄肆渾厚,沉著痛快,用筆橫塗豎抹,脫略恣縱,以氣勢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