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河灌區

瀟河灌區首引水樞紐工程,位於瀟河幹流出山口的源渦村,興建於1950年,1962年又經修復改造。樞紐由混凝土滾水壩、南北沖砂閘及南北引水閘組成。滾水壩全長347.2m,壩高3.35m,南北沖砂閘各5孔,每孔淨寬4m,設計泄洪量500m/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灌區渠首引水樞紐工程
  • 簡稱:瀟河灌區
  • 位於:瀟河幹流出山口的源渦村
  • 興建:1950年
工程概況,建設修繕,管理機構,

工程概況

根據1957--1998年的系列資料分析,瀟河多年平均徑流量(源渦站)為1.31億m,多年平均可利用水量0.49億m。
灌區有乾渠2條,總長46.28km,其中民生乾渠長29.14km,設計引水流量22.9m/s,控制面積17.00萬畝;民豐乾渠長17.14km,設計引水流量17.1m/s,控制面積16.24萬畝。有支渠8條,總長92.49km,有斗渠158條,總長286.6km,農渠1164條,總長887.1km。灌區共有乾支渠系建築物(分水閘、節制閘、橋、跌水、渡槽等)526件,斗農兩級渠系建築物5515件,已形成一個乾、支、斗、農、毛五級渠道基本配套的灌溉體系。

建設修繕

瀟河全長137km,流域面積3720km,其中源渦渠首引水樞紐工程以上3090 km。瀟河灌區始建於1950年,是清洪兩用、井渠結合的全國大型自流灌區,位於晉中盆地東北緣、瀟河流域西端、瀟河幹流出水口的平川地區,是中國灌區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
灌區受益範圍包括晉中市的榆次區、太谷縣和太原市的小店區、清徐縣等2市4縣(區)11個鄉鎮134個行政村,控制耕地面積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3.24萬畝。現有乾渠2條,全長46.28km,其中北乾渠(民豐乾渠)長17.14km,控制面積16.24萬畝;南乾渠(民生乾渠)長29.14km,控制面積17萬畝;支渠8條,總長90.17km,斗渠156條,總長286.6km,農渠1164條,總長887.1km。灌區有乾、支渠建築物526件,斗農兩級渠系建築物5515件,已形成了乾、支、斗、農、毛五級渠道基本配套的灌溉排水體系。
瀟河灌區的灌溉歷史久遠,瀟河灌溉事業的興建發展有據可查的最早在金皇統元年(公元1141年),以後元、明、清三代都有所發展,逐漸形成了簡陋的灌溉系統,根據地形及自然條件渠首在瀟河河道引水的有上五道、中四道、中三道、下五道及南岸的中郝渠(現為東郝渠),即為所傳的瀟河18道泥渠。此外,南岸引水的有陳胡渠(亦名天順渠)、六善渠、義和渠、嘉平捻、敦化捻、劉村渠等六條洪水渠、上述24道引水渠除上五道、天一渠為1819年新開外,滿清以來大多已形成系統,後變動不大。到解放前,上至榆次上戈渠、下至徐溝敦化渠,榆太清徐共有渠道40條,採取攔河打堰、多口飲水的方式進行農田灌溉。秋、冬、春水由上而下按水程澆灌,夏季洪水則任由各渠使用,其水權主要操縱在地主手中,實行封建統治,上游欺侮下游現象嚴重,管理秩序混亂。
瀟河有史以來,灌溉引水至解放前,大都為攔築土壩引水,而且多為一渠一埝,中三渠(除西長壽外),中四渠、上五渠為清水渠,水程輪到時築埝合攏,埝長約九十至一百二十丈,高二米以上,頂寬三尺左右。自水進渠,往下游放水須挑挖土埝,汛期引洪須待洪峰下落才能合攏引水,灌溉保證率極低。下五埝、嘉平埝、敦化埝(亦稱王苔埝)多為多渠合作大埝一條,長一百丈到二百丈,高一丈五尺左右,頂寬約六至九尺,即所謂洪水堰,即多口分洪,同時利用流槽調洪蓄水,利用率稍高。水大自然沖毀,無泄水設施,不能控制。同時水大的渠道容易出險,淹沒村莊,因而嘉平、敦化兩埝引水口多築磚石進水閘,高約一丈五尺,寬約五至六尺,利用疊梁閘板控制。
瀟河水委會成立後,在省水利局領導下,由榆次專員、瀟河水委會主任、榆次、晉源、清源、徐溝、太谷、祁縣縣長,組成瀟河工程委員會,集中力量,組織領導灌區各項水利工程建設事項。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完成大壩樞紐工程,並於一九五二、五三年相繼完成民豐乾渠,民生乾渠、民生一、二、三支渠及相應的斗、農、毛渠系工程,相繼投入運用。一九五四年,完成烏象民排退水及一、二、四支排水工程。一九五七年完成三退水工程,至此民生灌區乾支灌排系統基本健全。一九五六年,瀟河灌區改建規劃提出:民豐灌區一九五七年動工,同時在一九五二年國營晉源農場,總退、東、西排退的基礎上,太榆退水的改建完成,一九五八年改建民豐灌區一、二、三、四支渠開工,及退水系統相繼動工於六二年陸繼完成,至此,兩灌區灌排渠系全部完成。
瀟河水委會成立三十餘年以來,總計完成灌區基建,新改建灌溉渠系有兩大幹渠,全長46.28公里,支渠8條,全長92.49公里,支渠以上建築物430件,斗、農、毛渠2000條,長1591公里,各種建築物7868件。排退水渠道分為南北兩總排及各支排計11條,長131.9公里,斗排499條,長391.7公里,各種建築物903件,設計標準為五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除。
1950年1月25日,瀟河水利委員會正式成立,結束了封建統治下的種種弊端和一切不合理的水規、水章,水利事業真正掌握在人民的手中,灌區水利事業走上了全新的發展道路。1951年12月,國家投巨資建成了源渦滾水大壩,即現在的渠首引水樞紐工程;到1953年底完成了灌區乾、支、斗、農等四級渠道及其建築物的配套建設工作,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灌溉系統,可控制引水灌溉。到1965年,河道年均來水量2.7億m,年均引水量7120萬m,年均灌溉面積31萬畝次,糧食畝產從80kg提高到了170kg,受益區民眾興修水利的熱情空前高漲,“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口號深入人心,水利在農業生產中的基礎地位逐步奠定,灌區水利成為當時農業生產的首要工作。
“文革”時期,灌區水利工作相對平穩,在“農業學大寨”的熱潮中,基本堅持了“抓革命、促生產”的號召,但引水灌溉在無形中也染上了政治色彩,各公社、大隊、小隊都把引水灌溉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從1966年開始,在乾支渠道上,分期、分段進行了矽酸鹽板、漿砌片石、塑膠薄膜、混凝土預製塊板、塑膠布加乾砌片石、乾砌石等不同材料的防滲試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66-1978年,河道年均來水量1.53億m,年均引水量5980萬m,年均灌溉面積33.4萬畝次,糧食畝產提高到350kg。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各項工作開始撥亂反正,灌區管理工作中心也隨之進行了調整,水利部制定了“灌區泵站八項技術經濟指標”,從組織建設、工程運行、用水管理、灌溉指標、綜合經營、經濟效益等諸方面對灌區進行全面考核、評比,灌溉用水管理工作更加注重科學性、實效性、經濟性,同時,灌區灌溉試驗工作開始起步,並逐步完善、規範。1983年1月,經上級批准,對執行多年的灌區水價進行了調整,秋冬澆、春澆、夏澆分別從每立方米水0.005元、0.006元、0.007元提高為0.011元、0.013元、0.015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灌區節約用水、科學灌溉工作的發展。為順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灌區實行了工作崗位責任制、灌溉用水分段目標承包制、責任管理承包制、經營承包責任制等制度。對外加強了技術交流,與中國水科院、省水利廳、省水科所等科研部門合作,完成了渠道防滲結構型式、抗凍脹、土壤含水量、渠系滲漏靜水法測試等科學實驗項目,促進了灌溉工程技術的發展。為密切行業橫向聯繫,1988年底在全國帶頭倡議組建了友好協作灌區、全國灌區建設與管理協作組、全國灌區管理協會等社會團體,並逐步演化成立了“中國灌區協會”。 1979-1990年,河道年均來水量0.78億m,年均引水量4060萬m,年均灌溉面積24萬畝次,糧食畝產提高到400kg,灌區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86年,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出席了全省勞模大會;1990年,被水利部評為“全國先進灌區”,隨後被水利部授予“部一級管理單位”稱號。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瀟河河道來水量呈明顯減少趨勢,可引用水量嚴重不足;同時,經過近60年的運行,灌溉工程設施普遍出現老化、失修、壞損等現象,渠道防滲工程坍塌、建築物破損,閘門啟閉不靈,灌溉經濟效益不佳,雖然在1997年取得過灌區水費收入的最高值220萬元,但灌區經濟逐漸下滑的態勢並沒有停止。1991-2008年,河道年均來水量下降為0.47億m,年均引水量1605萬m,年均灌溉面積僅13萬畝次,水費收入連年減少,灌區經濟入不敷出,無力維護老化失修的灌溉工程,受此影響灌溉效益逐步下滑,灌區經濟陷入了惡性循環的境地。
近年來,針對成本水價不到位(灌區現在執行的是省物價部門批准的0.14元/m的政策性水價)、河源來水逐年減少、流域水資源缺乏統一管理等情況,根據受益區農業種植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實際,灌區及時調整灌溉發展思路,在用水管理上,採用“效益優先、科學配置、大水分散、小水集中”的辦法,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在灌溉水價上,根據氣候特徵、用水季節的不同,實行豐、枯季浮動水價制,有效調動灌區民眾引水灌溉的積極性,增加灌溉經濟效益;在水費計收上,根據河源來水情況,採取“以次收費、預收水費”,“優先交費、優先配水”等計收辦法,加快水費收繳進度,努力促進灌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10年來,水資源短缺讓人類感到了空前的壓力與危機,建設節水型社會、節水型農業、節水型灌區、發展節水灌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從1998年開始,國家啟動了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截止2008年底,瀟河灌區共爭取年度節水改造工程項目8個,總投資9100萬元,重點實施乾支渠道防滲和建築物改造,累計完成乾、支渠道防滲整修近70公里,建築物改造89座,骨幹渠道和建築物的工程面貌與運行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灌區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保障作用得以鞏固和加強。
2009年7月,瀟河灌區期盼了半個世紀的松塔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庫容9740萬m,以城市生活、工業供水及水力發電為主,兼顧防洪、灌溉等綜合功能,每年可為城市及工業供水2200萬m,為農業供水885萬m,可改善瀟河灌區灌溉面積17.57萬畝。瀟河水利管理局作為松塔水電站的建設管理單位,其灌區職能將隨著上游調蓄水工程的建成而發生轉變,通過調整供水方向,改善經濟結構,更有效地支撐和保障灌區可持續發展。
60餘年來,瀟河灌區共引水28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300 萬畝次,灌溉投入產出比1:8,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當地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當前河源來水減少、經濟衰退、效益低下的困境中,灌區迎來了水管體制改革、松塔水電站開工建設的良機,這將從根本上理順灌區管理體制,激活運行機制,為灌區計畫用水、科學用水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有力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全面提高灌溉經濟效益。

管理機構

晉中市瀟河流域管理局是隸屬於晉中市人民政府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為中國灌區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其前身為1950年成立的“山西省晉中區瀟河水利委員會”,1985年11月10日,省政府將其隸屬關係由晉中行署上劃省水利廳直接領導,更名為“山西省瀟河水利管理局”。為全面實施瀟河流域一體化管理,根據晉政辦函[2009]37號檔案的要求,2009年4月19日,省水利廳將管理局整體移交晉中市人民政府管理,更名為“晉中市瀟河流域管理局”,與晉中市松塔水利水電有限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