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1)2015年6月,由中國元史研究會主辦、
酒城新報(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後合署辦公至2020年1月)承辦的“神臂800年——宋元四川戰爭中的神臂城”;
(2)2016年4月,由新華社《半月談》雜誌社、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瀘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策劃並執行的長江文化帶發展論壇;
(3)2017年4月,舉行《草堂》詩刊春天走進瀘州暨《同題詩歌三人行》首發式。活動包含傅天琳、梁平、葉延濱、姜念光、張新泉等知名詩人參加的詩歌朗誦會和流沙河先生題寫書名,阿來、商震作序的詩集首發式。
(4)2018年4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瀘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策劃並執行的第二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暨天下文宗•首批歷史名人(楊慎)高峰論壇;
(5)2019年7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歷史學會、西華大學指導,瀘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瀘州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川南文化研究中心(籌)、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川南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成果介紹
1.跨越20年的大型文化工程——“瀘州全書”書系
(1)第一批5本:《夢裡幾回老瀘州》《瀘州地方文獻目錄提要三十種》《川江地理略》《穿越三千年的文化印記——瀘州街道地名史話》《瀘州方言趣談》
“瀘州全書”第一批書影
(2)第二批7本:《少岷拾存稿校注》《四川瀘州方言研究》《天下文宗楊升庵》《走進赤水河》《楊升庵與瀘州》《羅健生教育文存》《瀘州氏族家牒規訓》(第一輯)
“瀘州全書”第二批書影
(3)第三批5本:《<且蘭考>校注》《川南歷史文化(第一輯)》《瀘州宋城文化保護利用研究》《瀘州民俗風情錄》《瀘州教育百年回顧》
“瀘州全書”第三批書影
(4)第四批(在研課題):《瀘州移民史》《赤水河流域“飛地”研究》《瀘州征糧剿匪》《紅色瀘州》《護國滇軍入川始末》《明清瀘州衛文獻匯注》(以上暫名)
2.科普讀物
(1)榮獲“2019·四川好書”——《四川歷史名人青少年繪本》(10冊);
(2)瀘州市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課外閱讀書目——《瀘州歷史百人百事》四格漫畫(4冊);
(3)視頻里的瀘州通史——《瀘州歷史一分鐘》系列微動畫短視頻,第一季與第二季共40集。
3.研究課題
(1)對應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古代西南交通研究—《中國西南陸海走廊:先秦漢晉南方絲綢之路東線出海通道研究》
由中心主任趙曉東主研的課題“南方絲綢之路及其出海通道研究”,是瀘州建市40年以來第一個省級歷史研究課題,2021年2月在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一般項目中結項。之後一直不斷補充資料,擴展調研,2023年3月形成個人學術專著,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全書86.6萬字,近400幅圖片。該書出版後,在新聞界、學術界產生較大反響,為分享《走廊》學術研究成果,中心向西南區域各市、縣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各地研究學者贈送書籍,發散瀘州在西南乃至全國的文化影響。
(2)瀘州地方史、西南區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瀘州移民史》研究
該課題委託四川省社科院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先生牽頭研究,已經完成評審、修改,形成初稿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該書出版後將對各地學者研究本地移民文化提供重要學術參考。
(3)全面梳理瀘州歷史資源的《瀘州史料總匯暨學論概覽》(第一卷)
該課題主要輯存先秦至唐五代時期關於瀘州市的一切文獻史料或重要文物,以及近當代學者對該歷史時期關於瀘州的論述。已於2023年9月中旬日完成評審。2023年12月,已啟動第二卷(宋元卷)的編纂工作。
交流介紹
(1)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在湖北竹山縣考察了解盧人遷徙情況。
(2)瀘州市文化研中心一行在湖南湘西州里耶秦簡博物館察看出土簡牘。
(3)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一行與雲南昭通地方文化研究者座談。
(4)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在重慶秀山對歷史上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進行調研座談。
(5)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一行在廣西南寧博物館交流座談。
(6)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一行在雲南昭通座談川滇古道走向問題並向昭通市圖書館贈送書籍。
(7)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一行在陝西安康市博物館交流蜀道走向。
(8)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一行與雲南曲靖地方歷史文化研究者座談。
(9)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調研。圖為中心主任趙曉東(左二),與州文化和旅遊局文物科科長龍海(右一)、州博物館研究員李朝春(右二)、蒙自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世武(左一)一道,察看該州文物資料。
(10)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在貴州黃平田州壩附近察看古道。
(11)瀘州市文研中心一行在宜賓高縣座談交流。
(12)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一行在三星堆博物館考察。
(13)2022年3月20日,《瀘州教育百年回顧》編寫組討論稿件,左三編寫組組長周勝富,左一李德成,右一秦厚生,右二崔一,右三白鴿。
(14)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與四川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交流。
(15)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在四川遂寧調查考證涪江古代航運中的蜀道文化。
(16)2023年12月26日,在南充市雙桂鎮龍歸院村祭拜任乃強先生,向歷史大家三鞠躬敬禮。
(17)2023年12月30日,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曉東在四川南溪參加巴蜀家風研究中心舉辦的2023年學術年會。
顧問介紹
(1)蔡美彪
中國通史學家、蒙元史學家,生前曾任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1953年起協助范文瀾先生編著多卷本《中國通史》遠古至隋唐時期四卷,後獨立主持編寫宋、元、明、清時期六卷。92歲在京病逝。
(2)李學勤
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生前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3)胡昭曦
生前系中國宋史學會副會長、全國一流宋史研究學者。晚年積極參加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學術活動,為中心各項科研成果作點評和推薦,並指派四川大學歷史學教授李勇先、粟品孝專程來瀘指導中心工作。
(4)譚繼和、祁和暉
譚繼和先生系四川省歷史學會原會長,長期從事巴蜀文化的理論和套用研究,提出泛巴蜀文化說,對推動巴蜀文化研究和宣傳作出重大貢獻,現為四川省社科院傑出研究員。
(5)陳世松
四川省社科院傑出研究員,長期研究蒙元四川關係、移民與客家文化。指導中心開展首次學術活動,牽頭開展“瀘州移民史”課題研究,為中心的長遠發展提出4條具體實施意見。
(6)彭邦本
四川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李冰文化研究會會長。多次參與中心的田野考察和學術論壇活動,指導中心開展沱江道等研究工作。
(7)藍勇
西南大學教授,西南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歷史地理專委會副主任,南方絲綢之路和蜀道文化研究主要學者。長期指導中心開展川南文化和古代交通研究。
(8)姜生
四川大學歷史學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泰山學者,長江學者。指導中心開展漢代宗教、民族及畫像石歷史意蘊研究。
(9)晉保平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科研局局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多次指導中心開展地名文化、西南文化研究工作。
(10)宮長為
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先秦史、簡帛學和國學的研究工作。指導中心開展西部地區先秦漢晉史研究,為中心各項重大事項提出建議和予以審定。
(11)何孝榮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多次指導中心開展張獻忠大西政權、南明史等方面研究。
(12)楊正康
瀘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瀘州市原副市長、中國市長書畫院院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曾兼任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導中心開展千名學子“兩江四岸寫生”“瀘州首屆‘五老七賢’”評選等活動。
(13)郭聲波
發起成立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並任主任,中國史學會歷史地理專委員副主任,悉心指導中心南方絲綢之路出海通道研究,指導中心開展西南區域民族史研究,為中心擴展學術界“朋友圈”搭線架橋。
(14)劉復生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曾任中國宋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思想文化史與民族史,代表作有《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西南古代民族關係史稿》等。
(15)王川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旅遊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入選者,教育部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史,尤其是西藏歷史。長期指導本中心各項學術研究和宣傳工作。
(16)李勇先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點校黃庭堅、范仲淹等名人專著和眾多古籍珍本,對巴蜀古代歷史地圖有深厚研究。2016年下半年,受胡昭曦先生委託,長期指導中心各類學術工作,制定文案,指導方向。
(17)粟品孝
四川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宋史研究學者。受胡昭曦先生委託,長期指導中心開展各項學術活動,指導中心對宋代瀘州進行深入研究。
(18)任新建
又名澤旺奪吉,四川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曾長期擔任任乃強先生的學術助手。主要從事藏學與歷史文化研究。出版有專著12部(包括主編),其中整理有任乃強先生各類學術文字材料1000餘萬字,公開出版《任乃強全集》。長期指導中心對西南歷史地理、藏彝羌民族史的研究工作。
(19)特木勒
蒙古族,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教授,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長期指導中心收集整理清代、民國時期散落日本、加拿大、美國等處的瀘州老照片,指導中心開展神臂城等南宋山城防禦體系研究工作。
(20)金生楊
西華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華檔案文獻研究院院長、區域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蜀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致力於宋史、經學、文獻學領域的研究。指導中心開展蜀道文化研究,聯合開展鹽道文化檔案古籍整理等工作。
(21)曾為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建築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四川方言文化與民俗文化、巴蜀傳統建築文化,尤其對西南古橋、古牌坊有大量實地調查,出版有《巴蜀古橋》《巴蜀牌坊銘文研究》《漢語方言接觸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等專著。長期指導中心開展古建築文化、方言文化等研究工作。
(22)郭廣輝
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區域社會史(側重巴蜀、嶺南區域)、歷史人類學。已主持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等各類課題10餘項。與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結緣10年,指導中心資料整理、移民文化研究等工作,見證中心成長,推薦中心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