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化帶·瀘州共識》於2016年首屆長江文化帶發展論壇發布,為長江文化帶第一個綱領性檔案。首屆長江文化帶發展論壇由新華社《半月談》雜誌、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長江經濟帶(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瀘州市相關單位承辦,並得到了西南醫科大學的大力支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江文化帶·瀘州共識
- 作者:李明泉
- 創作年代:2016年
- 作品出處:首屆長江文化帶發展論壇
內容簡介,提出過程,
內容簡介
推進長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構築世界生態文明黃金廊道
發布人:廖 斌
執筆人:李明泉
我們,來自北京及長江流域各省市的100多位學者,於2016年4月27至29日聚集在醉美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瀘州,出席“首屆長江文化帶發展論壇”。與會專家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與“長江文化體系建設”展開了熱烈而富有建設性的研討,達成如下共識。
一、振興長江文明,構建長江文化體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湧現無數風流人物,陶冶歷代思想精英。這片土地誕生的楚騷、漢賦、唐詩、宋詞、戲曲、書畫、石刻、建築、織繡、瓷器、漆器、制茶、釀酒、船運、水利等成就輝煌、光耀史冊。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振興長江文明,搭建長江文化研究平台、資源轉化平台、品牌推廣平台,建設上中下游整合共創的“長江文化體系”,形成長江特有的思想文化、哲學價值、歷史傳承、遺產保護、認知識別、文創開發、藝術生產體系等,以全面協調推動文化與經濟相融、文化與生態輝映、文化與交通勾連、文化與城市共生、文化與旅遊融合、文化與民生互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長江文明新的貢獻。
二、推進雙帶互動,活躍全球內河經濟。
文化是長江之魂,長江經濟帶與長江文化帶二者互為依存、相互促進,沒有長江文化建設的支撐,長江經濟難以啟航遠行;沒有長江經濟帶的崛起,長江文化也難以再現中華文明榮光。
長江流域文化形態多樣、內涵豐富,古典與時尚交織、科技與人文並重、名城與鄉村輝映,成為中華大地上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地、民族文化價值創生地,其文化內驅力、空間包容度、商貿物流量、生態多樣化,足以成為長江經濟帶“龍頭”勁舞、“雄腰”氣壯、“美尾”爭妍的文化基底和精神品格。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必有獨具魅力的內河文化充盈其間;欲形成具有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必有互聯互通的文化共同體滋養其間;欲建成我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帶,必有生態哲學生態美學蘊含其間;欲建設快速大能力“集疏運系統”,必有多元文化交流溝通活躍其間。沒有文化作為靈魂的經濟,必將是缺乏人文關懷和核心競爭力的枯燥經濟和枯竭經濟。只有當長江經濟與長江文化“雙帶共舞”“雙輪驅動”“雙向同構”,才能使長江這條亘古不變的河流發生驚天動地的歷史性巨變,為世界內河經濟發展提供別樣的範本。
三、挖掘創新資源,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長江文化底蘊深厚,東方哲學價值突出,沿江科技實力雄厚,為長江經濟發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思想和人才基礎。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關鍵,迫切需要深邃的思想認知能力、超常的文化想像空間、準確地把握審美尺度和精細的人文情懷關照,創新驅動。如果排拒哲學思想、理論武裝和心理結構的融入與貫穿,產業轉型升級是難以奏效的。唯有天問求索、大江東去、日日俱新的長江文化能開闊思維視野,開放騰飛疆域,開拓崛起新路,提升創新品質,增強產業效能,為長江經濟巨輪開闢一條破浪前行、卓犖磅礴的光明徵途。
四、集束文化主題,彰顯新型江城特色。
世界城市發展走勢在於突出城市文化主題,以文化精神為城市靈魂,以特色文化為城市符號,以人性空間為城市形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按照沿江聚集、組團發展、互動協作、因地制宜的思路,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區域城市群為主體,以黔中和滇中兩大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依託長江流域綠水青山資源,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提煉個性鮮明的城市文化主題,延續歷史文脈,守護城市遺產,彰顯生活方式,注重生態環境營造,構築詩意棲居空間,提升人的審美價值,以切實推進創新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把長江流域建設成為最具生態智慧、最宜人居生活、最有地方特色、最富美學意味的城鎮集群。
五、發揮流域優勢,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充分發揮長江沿線各地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風情等優勢,加快發展旅遊休閒、康體益壽、家庭服務、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網際網路+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平台建設,以歷史提升旅遊品質,以文化充實旅遊景區,以審美增強旅遊價值,以生態創生旅遊效益,完善滿足國內外遊客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知覺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文旅產品和服務體系。以振興文化旅遊產業為抓手推動城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以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強民為動力,切實解決山區精準扶貧問題。大力發展帶狀旅遊、全域旅遊、聯動旅遊,把長江沿線培育成國際黃金旅遊帶和世界旅遊目的地。
六、突出文化力量,舞動“一帶一路”發展。
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線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推動沿海沿江沿邊全面開放,構建橫貫東西、輻射西北、通江達海、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長江經濟帶,需要長江文化發揮人心相通、情感溝通、審美融通的文化功能,以長江情、長江韻、長江風,講述長江故事,傾聽長江放歌,回望長江畫卷,體驗長江氣質,在更廣闊的世界江河文明對話中彰顯長江文化的感召力、吸納力和影響力。長江文化獨具神韻和氣場,其文化姿態、文化形態、文化業態所經“一帶一路”之處必將展現“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風雅頌和精氣神,主動參與世界文化發展大格局,形成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經濟發展的黃金廊道。
為此,建議與會學者的共同參與下,在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長江文化帶發展研究中心”,對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予以協調和交流,予以落地和生髮,把“長江文化帶論壇地址”永遠落戶瀘州,推動整個“長江文化帶”的不同地域文化與產業融匯發展,為“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升華,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創新,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作出貢獻。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長江文化以她博大、堅韌、包容、靈動、通暢的秉賦和氣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乘風破浪、高歌猛進,書寫長江文明再度煒煌的新史詩。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於四川瀘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