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音樂學院音樂舞蹈研究所

瀋陽音樂學院“音樂舞蹈研究所”的歷史“源頭”可以追溯至學院的前身——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繫於1939年3月成立的“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瀋陽音樂學院音樂舞蹈研究所
  • 主管部門:瀋陽音樂學院
歷史沿革,研究所成立,

歷史沿革

作為抗戰時期革命根據地的音樂研究機構,“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旨在開展有計畫、有組織地對民間音樂的採集、介紹與研究工作,同時組織專業音樂工作者對大量優秀的傳統戲曲、民歌、小調以及歌舞進行加工和改造,繼而為抗戰服務。
其間,呂驥、冼星海先後擔任過該會會長,向隅、李凌、梁寒光、安波、馬可、李煥之、李鷹航等音樂家均在該機構從事過音樂研究與創作。
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後,已遷至瀋陽的“魯藝”(簡稱“東北魯藝”)在恢復辦學之際重建“音樂研究室”,主要工作為收集整理民間音樂、歌曲創作,並與東北文聯音樂工作委員會合編音樂刊物《東北歌聲》,研究室主任先後為安波、李劫夫、寄明、李純一等。
1953年2月東北“魯藝”改制後,其音樂系改稱為“東北音樂專科學校”(簡稱“東北音專”),“音樂研究室”因“東北音專”教學的需要改為教學型研究機構,先後分設過“共同課教研室”、“文史組”、“俄文教研組”、“民族音樂理論教研組”及“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室”。
其間,李純一、霍希揚、杜六石、張黎、鳴戈、楊普烈、馬炬、谷音、楊葉、常維孝、路逵震、周文謨、張正治、王鳳賢、張玉梅、周景春、孫靜雲、關維珍、高厚永、杜素琴、曹正萱、李名崗等音樂理論家先後在此工作。
1958年“東北音專”轉制為瀋陽音樂學院後,為加強學院的理論建設與專業基礎教學,學院於1960年2月8日在原有基礎上重組“音樂研究室”,並決定研究室為教學與科研並重的學術研究機構,主任為丁鳴(兼),副主任王鳳賢,支部書記鳴戈、副書記谷音、秘書陳崇,下設:民族民間音樂教研室,成員有楊葉、常維孝、周文謨、高厚永、王鳳賢、張玉梅、周景春、杜素琴、王瑞江。音樂史教研室,成員有杜六石、張前、馬炬、谷音、傅景瑞。音樂理論教研室,成員有鳴戈、楊普烈。外文教研室,成員有岩風、李名崗、李榮芹、李景蘇、張懷惠等。
“文革”結束後,學院於1978年4月恢復“音樂研究室”,一方面繼續保持科研與教學並重的模式,同時開始積極籌備成立“音樂研究所”。至1985年正式成立“音樂研究所”之前,研究室為王鳳賢任主任、馬炬任副主任、谷音任書記、李震任秘書。
下設民間音樂組,成員有楊葉、王鳳賢、張玉梅、周景春、杜素琴、楊久盛、李玉珍、譚家盛、顧梅羹、顧澤長。音樂史組,成員有杜六石、馬炬、谷音、傅景瑞、謝維廉、彭永啟、李震、王靄林等。外語組,成員有岩風、李名崗、曹正萱、張懷惠等。
1985年6月8日,經遼寧省教育局批准,瀋陽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正式成立,任命谷音為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其後歷任所長為王其慧(教學副院長兼)、凌瑞蘭、楊久盛、彭永啟,成員先後有張懷惠、肖斌、孫學武、譚家盛、房鴻明、路逵震、卜兵、朱默涵、王紅梅、傅景瑞、何迺欣、王寶龍、姚麗娟、徐朗等。
音樂學繫於1999年10月27日,在堅持科研與教學並重的指導思想下,瀋陽音樂學院將“音樂研究所”與音樂學系採取合一建制,任命彭永啟為音樂學系系主任兼“音樂研究所”所長。
音樂學系全體任課教師均為研究所研究人員,音樂學系各教學教研室為研究所各領域研究室性質的部門,成員先後有彭永啟、何迺欣、凌瑞蘭、李玉珍、楊久盛、張世澄、譚家盛、馮志蓮、王學仲、胡天虹、劉雲燕、賀志凌、董蓉、梁雪菲、馬穎、馬莉嘉等。

研究所成立

2009年12月,根據學院發展的需要,瀋陽音樂學院決定將“音樂研究所”單獨設立並將其重組為“音樂舞蹈研究所”,任命胡天虹為所長,主要負責學院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發與學術活動。
目前,研究所的專職研究人員為重大科研項目(國家級課題)的主要責任人,其人員為(按課題立項時間為序):楊久盛、劉輝、白瑋、馮志蓮、白寧、胡天虹、林林。研究所科研秘書:李露洋,行政秘書:董江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