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大佛寺初建於
唐代,後因年久失修,殿宇逐漸傾頹。在明歷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對大佛寺進行重建時,發現寺內遺存的
唐代殘碑和
法器。清
乾隆十二年(1747年)、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兩次對此寺進行大規模維修,當時寺中有殿室十二楹,住持比丘尼兩人。
清
宣統元年(1909年)農曆六月,比丘尼修真用清幣9000緡(錢貫,1000文為一緡),從輝宗寺界禪手中接典,並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賴檀越資助金帛,再修寺院,使古老寺院為之一新。清
宣統三年(1911年)農曆八月,彩繪大殿和山門,使大佛寺面貌大為改觀,成為一座頗具規模的佛教禪院了。
民國五年(1961年),比丘尼常慧任住持後,用價3000元變典為買,當時寺中只有殿堂15間。
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常慧主持下修建東配殿3間,使古剎面積再增。
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進一步擴大寺院規模,常慧去
黑龍江省募化籌款,於翌年,再增建兩廊各3間,平房3間,至此,古剎又添幾分色彩。
民國十入年(1929年),常慧法師與常智法師再展宏圖,重修山門,中殿和大殿。
偽滿時期,日偽奴化統治致使寺院加速傾頹。於是,在偽
康德二年(1935年)時,重修磚垣;過二年,再茸山門。數年後於偽
康德六年(1939年)創建地藏殿。至此,歷經幾百年的艱難創建,大佛寺已具有山門、中殿、大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東園平房等建築,其占地543平方米。一座牆垣整齊,院落開闊,建築雄偉壯觀的大佛寺巍峨聳立在北國古城大地上,展示了時代的優美畫卷。
現今,在中殿東西山牆上,還存有偽
康德六年(1937年)撰寫的碑文,粗略地記載了大佛寺建築時間及重修的經過。
1979年後,政府撥款重新修繕了地藏殿、正殿、東西配殿等,迄今,大佛寺有建築13間,僧眾10多人。一對雄建的大
石獅端坐在堅實的
須彌座上,守衛著莊嚴的古剎,迎送著各地的客人。
建築特色
瀋陽大佛寺,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大隱於居民區內,山門沒有想像中的大,和周圍的居民樓相比,小巧但不失莊重,低矮卻異常肅穆。山門有三個門洞,中間的大門洞還有兩旁的
石獅,用
鐵欄桿圍起來,並不打開。平常時間,寺院只開東側的小門,接待
香客。到了初一十五這樣的日子,又只開西側的小門,不知道有什麼講究。山門前還有一棵小小的松樹。
大佛寺的建築面積,資料上說只有五百餘平方米。身在寺院中,感覺兩座主殿的間隔,主殿和東西配殿的距離的確都很緊湊,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
藏經樓、配殿等建築一樣不少。從山門進來,就是天王殿,然後是大雄寶殿。西配殿中有王觀堂和寫著“升疏”等字樣的房間。東配殿有一處是
藏經樓。在天王殿東西山牆上刻有碑銘,東側碑銘記載了建築廟宇的時間和經過,西側碑銘記述了重新修建地藏殿(中殿)等之概括經過。
民間傳說
關於大佛寺還有一個傳說。據說這座寺廟原來供奉有金面佛像三尊,中間金面佛像座位下有一大石盤,石盤下有一口深井,井的外面露出了一條碗口粗的鐵鏈。有一天,幾個小伙子很好奇,就到了井邊合力將鐵鏈拽出兩丈多長。他們突然聽見從井裡面傳出了
猛獸怒吼的聲音,緊接著冒出臭氣熏天的黑水,小伙子們都被眼前的景象嚇壞了。
說來也巧,這時來了一位身穿黑衣的跛腳
和尚,他在寺內大作法事,又把隨身攜帶的黑禪杖拋入水中,霎時禪杖變成了鐵鏈,鎖住了井中的
猛獸。從此井水清澈,百姓安居樂業。在
乾隆年間重修寺院時把這口井給掩上了。不論這個傳說真假與否,寺院的碑銘上說,大佛寺古名保全寺,是不是也和這個傳說有所關聯那?這個傳說給大佛寺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明萬曆四十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在寺院內發現了唐朝遺碑。根據寺內殘存的
法器等物考證,大佛寺為
唐代古剎遺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宣統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國五年(1916年)由尼僧常慧任住持,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常慧與師弟常智二人再次重修了山門,中殿和大殿。中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大殿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左右殿有十六羅漢像,大殿東西各有配房,中殿前兩側各有東西廂。
據《瀋陽縣誌》記載,有
乾隆十二年重修匾額,丈六大
銅佛一尊。於
民國初期即已消失不見。大佛寺就是因為寺院內的佛像高大而得名,可惜如今無法看到丈六的
銅佛了,但卻在瀋陽民間留下兩句特別有意思的話,“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旅遊資源
五百羅漢堂寺字金頂輝煌、氣勢雄偉,五百羅漢全用青田石雕而成,雕刻工藝精緻,面容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玉佛殿在
羅漢堂後面山坡上的玉沸殿,供奉著一尊高1.25米的緬甸玉佛,羅漢堂和玉沸殿在同一軸線上,從而連成三進式仿古建築群殿字,使青田玉石羅雙和緬甸玉佛釋迎牟尼佛祖組成和諧協調的玉佛群。
江南一龍龍頭高達4米,端臥在千層丹崖翠壁頂端,常年向大自然噴雨灑露,以保大地萬物滋潤,佑人間吉祥安康。每逢天高氣爽、萬里無雲,巨龍噴出的雨霧,映出一帶彩虹,烘托整個寺院。
鴛鴦林在大佛寺口東西兩側的山坡密林中,生長著一對對連理共根的對生樹木,樹種有松樹、香樟、冬青、白礫、苦儲、等20餘種。在這些對生樹木中,既有同一樹種,又有樹緣很遠的樹種。其中一對古樟,已達2餘00年,這些對生樹木,活像對對熱戀中的痴情男女,又如一對對恩愛夫妻,廝守在天洪地荒般的永恆之中,實是大自然的一個謎,堪稱一絕,東西兩片柏隔不到40米,也是連理成雙,相映成趣,此森林奇觀,我國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旅遊報、浙江日報、金華日報和港澳多家報紙均有報導,在國內外引起廣泛興趣,全國各地和港、澳、台以及日、韓、新加坡等國都有遊客來參觀。
最為著名的當數“
千山彌勒大佛”,此佛於1993年4月6日發現,是由一座山峰自然形成的,可謂佛是一座山,山為一尊佛。大佛身高70米,臂寬46米,頭高9.9米,耳長4.8米。五官清晰,法相莊嚴,由山洞形成的佛臍可容兩人,胸前形成的佛珠隱約可見,大佛呈坐姿,左手五指分開置於膝上,右手半握拳,肩負布袋,面西而坐。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欣然命筆提書“
千山彌勒大佛”。世界佛教聯合會副會長、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美國德州佛教會主席覺光法師親自為千山大佛寺命題“天成彌勒道場”。
大佛景區中,歷時七年,彌勒寶殿矗立於
蓮花峰上,龍華法堂坐落於道場之中,釋迦如來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駐世之寶,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千佛彌勒閣……大佛寺內佛像莊嚴,三寶俱足,名揚海內外。每年六月舉辦的“
千山大佛節”,使前來祈福、朝拜的人們在感嘆大自然神來之筆、祖先們厚重文化的同時,不由地產生一種神秘、神聖、神往、神奇的感覺。
此外,還有三面偉岩環抱,洞中有洞的鑼鼓洞、百鳥朝鳳岩、鐵堰
人工湖水上遊樂場,岩勢透漁、長達里余的東岩勝境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