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中華寺墓園

瀋陽中華寺墓園

瀋陽中華寺墓園位於瀋陽市東陵區王濱鄉中華寺村,距瀋陽市區30分鐘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是民政廳批准的省內唯一一家示範性墓園,墓園占地面積三千餘畝,是一座園林式風水景觀佛家墓園。整座墓園沿襲唐代建築風格,與中華寺廟宇群風格和諧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瀋陽中華寺墓園
  • 類型:墓園
  • 地理位置:瀋陽中華寺村
  • 創建時間:唐代
墓園簡介,清明掃墓的淵源,傳說,

墓園簡介

瀋陽中華寺墓園山勢連綿起伏,中間泉水涓流,湖池天成,左右龍虎護衛,四周吉水歸聚,每日晨鐘暮鼓、經聲佛號相伴,亡靈超撥,生者得福。
墓園入口處建有由高僧大德題詞的碑樓和大型停車場,園區內建有大型雕塑、拱橋、文化廣場、綠地、花台、假山、涼亭、瀑布、噴泉、長廊等景點。
墓穴分高、中、低檔次,引用國內外高檔石料,由高級技師現場加工、用戶可隨意選擇穴位檔次、造型,可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
墓區之間道路寬廣,綠蔭夾道,遍植松柏及四季花木,觸目可見,皆自然景色,置身期間,靜觀樹綠水清,是墓葬之風水寶地。中華寺墓園是故人安息長眠乃至福蔭後代的理想境地,墓園的規劃設計由上海同濟大學完成。中華寺墓園是您為故人選擇的福報之地!!
瀋陽中華寺墓園
靈山坐落瀋陽東南,自古有名,龍脈天成,龍寢。唐初名相魏徵夜觀天象,見東北方向星辰異殊,斷定必有祥瑞之地。隨即派大將尉遲公親領術士赴東北查勘,後經三月受龍神指引尋得靈山,靈山秀美,大地定邦,故朝廷於此修築靈山寺以更加催發靈氣。故靈山龍脈之發現源於名士魏徵。
先人尋寢,皆求祖先安寧,子孫能得榮華富貴,高官厚祿。靈山勢如行龍,玉帶秀水纏腰,是集風水之精華,堪興之天成,佛道庇佑之法門,實為催富發貴之上上佳地。祖先寢此,先人可得安寧,後人更得富貴,此有無數驗證,僅近年就有頗多高官富賈祖上於此。故靈三中華寺龍寢為北方唯一華夏難尋之富貴風水寶地,先人葬此後人得福此必然也。

清明掃墓的淵源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那么寒食掃墓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這又是一個宋代以來就爭論不休的問題。
宋人歐陽修謂:“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換句話講就是寒食掃墓的習俗是從五代才開始的,而且這是禮制廢弛的結果。
其後有人指出,寒食掃墓的習俗至少在中唐時已經流行,根據是憲宗元和七年(812)詔:“常參官寒食拜墓,在畿內者聽假日往還,他州府奏取進止。”再往後,又有人注意到《舊唐書·玄宗本紀》里“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恆式”的記載,便以寒食掃墓始於盛唐玄宗時作為定論,如《湖廣志書》稱:“墓祭,士庶不令廟祭,宜許上墓,自唐明皇始。”這一結論影響很大,不少介紹清明掃墓的著述都予沿襲。
有人從《唐會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宜許上墓”詔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由此可見,這道詔令只是運用法令的形式,對已在民間流行的寒食上墓風俗給予認可,而非該習俗的起源。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論:不僅寒食掃墓不自唐玄宗始,連清明掃墓亦非從寒食節俗轉化而來。據《唐會要》卷二十一《緣陵禮物》載,永徽二年(651),有關部門向高宗奏呈:先帝(即唐太宗)在世時,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臘、清明、社(日)”向獻陵(即唐高祖墓)“上食”,現在先帝的喪期已結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從之”。可見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時就已確立。再往前溯,又可發現這一禮制實際上在漢代就已形成,唐章懷太子在為《後漢書》作注時,便引用了應劭的《漢官儀》:“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其親。”應劭所謂“二十四氣”,自當包括清明在內。因為早在《淮南子》及緯書《易通卦驗》、《孝經援神契》這些漢代的著錄中,二十四氣就已經跟現今的二十四氣完全一致了。
瀋陽中華寺墓園
那么,漢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襲什麼傳統?“二十四氣”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變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臘、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與已經流行於民間的寒食上墳是並行不悖各有所本,還是同源殊流而最終合一呢?看來,不把這些問題一一辨析清楚,是無法徹底揭示清明掃墓之由來的謎底。

傳說

相傳唐朝初期宰相魏徵也觀天象,看東北有條龍脈,邊親自考察,發現被稱為靈山的山脈遠看像一條巨龍,
在龍頭下面有條大河,龍頭走到河中央邊會威脅大唐江山,因此,魏徵派大將尉遲恭在龍頭上建座廟,起名靈山寺。
在龍背上挖一條溝,叫做斷龍溝,來鎮住龍脈。
後靈山寺第四代僧人海順法師養兩條巨蟒“中蟒”和“華蟒”。
“中蟒”和“華蟒”護持一方,瀋撫兩地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到清初時,根據“中華二蟒”的功德,
靈山寺該名“中華寺”歷代高僧道長及風水大師均視中華寺為吉祥福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