濺蝕

濺蝕

濺蝕,是指雨滴直接打擊地面,使土體分散,並分離出細小顆粒,被飛濺雨滴帶起而產生位移的過程。濺蝕發生在地面產流之前,是坡面水蝕過程的開端。濺蝕破壞土壤結構,使地表產生紊流,增強分散土粒的搬運。濺散的細粒,堵塞土壤孔隙,阻滯降水人滲,增加地表徑流及其侵蝕沖刷力。因此,濺蝕是侵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濺蝕強度取決於雨滴動能、地面坡度和土壤的抗剪強度。測定濺蝕量的方法有濺蝕杯法和雙球濺蝕盤法等。增加地面覆蓋,避免或削減雨滴對地面的直接打擊,則是防止土壤濺蝕的根本性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濺蝕
  • 外文名:splash erosion
  • 含義: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擊
  • 分類:鱗片狀面蝕、砂粒化面蝕
  • 又稱:雨滴擊濺侵蝕
  • 影響因素:降雨強度、雨滴大小分布等
釋義,特點,影響因素,

釋義

面蝕:面蝕是指由於分散的地表徑流沖走坡面表層土粒的一種侵蝕現象,探視土壤侵蝕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一般分為層狀面蝕、鱗片狀面蝕、砂粒化面蝕和細溝狀面蝕四種。

特點

濺蝕(rain splash)又稱雨滴擊濺侵蝕。具有一定動能的雨滴從空中落下,直接打擊土壤表面或薄水層引起的飛濺作用,使土粒分離、位移的現象。

影響因素

降雨雨滴的動能是決定濺蝕率的主要因素,其大小取決於降雨強度、雨滴大小分布和下落地面雨滴的末速度。雨滴擊濺起的顆粒作拋物線運動,橫向移動的距離大約是其高度的4倍,在坡面上向下坡方向擊濺移動的距離遠比向上坡的大。細顆粒被濺蝕,留下的粗顆粒在雨滴的打擊下進行蠕動,實際上成為防止濺蝕的保護層。地面薄水層厚度與雨滴直徑相等時,濺蝕率最大;水深大約超過3倍雨滴直徑時,濺蝕近於停止,此時雨滴擊濺,增加紊流作用,加大流水的輸沙能力。濺蝕的實際搬運能力較小,但有較大的分散土塊的能力,為徑流片蝕提供大量的分散物質。增加地表覆蓋度是減少濺蝕的關鍵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