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白首烏是一種傳統的滋補中藥材。白首烏系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耳葉牛皮消、隔山牛皮消、戟葉牛皮消等植物的塊根。其味甘、苦,性微溫,歷史上用作補益性中藥,古代醫家視為養生防老的珍品,有養血益肝、烏黑鬚髮及益壽等功效。
濱海白何首烏塊根長圓柱形或長紡錘形,略彎曲,外表皮褐黃色,較粗,有明顯橫紋。肉色類白微黃。鮮品氣微,生食質感緻密且脆,味甘微苦,無澀味。製片乳白色,質感脆,味微苦後回甘。制粉白色,呈不規則梅花狀顆粒,質地細膩,開水充調後呈半透明狀。
內在品質
濱海白何首烏是藥、食同源植物,塊根中含總C21甾體酯苷5.2%,卵磷脂3.3%,總澱粉62.5%,直鏈澱粉占總澱粉量的13.1%,說明有效成分含量高,具有較好的成藥性,直鏈澱粉含量低,支鏈澱粉含量高,粘度高,口感好,具有較好的食用性。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蘇省濱海縣屬蘇北黃淮沖積平原的沿海地區,境內地勢平坦、環境優勢,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土壤類型為潮土、鹽土和水稻土三大類型,由於受海淡水系接壤的影響,土壤脫鹽化歷史較短,PH值一般在8—8.5之間,偏鹼性,土壤含鉀豐富,通透性好,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作層有機質含量1.0—1.8%,全氮0.8—1.1克/千克,速效磷(P2O5)含量7—9毫克/千克,速效鉀(K2O)120—160毫克/千克,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能力。
水文情況
濱海縣境內屬淮河流域水系,河流縱橫,水域廣闊,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中山河)橫貫東西,奔流入海,通榆運河縱穿南北,直通長江,境內較長的河流有53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29千米,主要河流各自形成自己的水系,高低各別,引排分開,水資源較為豐富,灌排條件較好。
氣候情況
濱海縣處於北半球中緯度,為北亞熱帶向南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由於緊瀕黃海,受海陸季風影響顯著,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屬濕潤的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熱同季,春暖秋爽,晝夜溫差較大,常年日照時數23423小時,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降水量981.5毫米,無霜期211天。
濱海縣沿海廢黃河故道區域偏鹼富鉀的土壤質地,下鹹上淡的陰陽水源和晝夜溫差較大的氣候條件等特殊生態環境的綜合因素,形成了適宜白何首烏生長發育和優質高產的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
歷史淵源
濱海白何首烏歷史悠久。
首烏與人參、靈芝、蟲草歷來並稱祖國中草藥中的“四大仙草”,相傳八仙之一張果老就是食用一個蒸煮的千年首烏而得道成仙的,果老倒騎的那頭白驢也是喝了蒸煮這個千年首烏的湯水而同時成仙的。僅左籍記載,以赤、白首烏並用為主藥的養生保健延壽複方有20餘首世代相傳,如何首烏丸、神仙訓老丸、祛老烏須建陽丹、不老丹、七寶美髯丹等。
據《阜寧》縣誌記載(濱海縣原屬阜寧縣),早在18世紀末,該縣東北鄉人用種植的白首烏製成粉,進貢朝廷。
《濱海縣誌》記載,早在清鹹豐年間,境內就有農民種植白首烏、加工首烏粉,作為禮品饋贈親友,並世代傳承和沿種不息,而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加工經驗,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將白首烏加工成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濱海是首創。
濱海白首烏粉的傳統加工方法是:秋末冬初將收穫的白首烏塊根,用清水洗淨,用竹刀去皮、石磨磨碎,用粉篩或細紗布吊漿過濾去渣(同於做豆腐吊漿方法),將粉漿靜置缸中自然沉澱,再用清水反覆攪拌洗滌沉澱1一2遍,然後將首烏澱粉用沙布吊團爽水,曬乾後即成首烏粉產品。歷史上因其數量稀少,主要用於進貢朝廷和饋贈親友,剩餘部分供家庭主人和長者享用。
20世紀50—60年代,傳統首烏粉傳統加工方法一直延用。
20世紀70年代,濱海白何首實行計畫種植,供銷社統一收購加工後,才發展電動石磨粉碎,機械過篩去渣,粉漿洗滌靜置沉澱後,用乾燥機烘乾成首烏粉產品。
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濱海白首烏”有關問題的復函指出,根據《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的規定,同意江蘇省衛生廳將“濱海白首烏”作為有傳統食用習慣的普通食品管理的意見。
生產情況
2011年,濱海白何首烏產地保護總面積4萬公頃,年產量48萬噸,銷售額12億元。
產品榮譽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濱海白何首烏”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濱海白何首烏的地域保護範圍為江蘇省濱海縣境內,東臨黃海,南至蘇北灌溉總渠,西至阜寧和漣水縣交界處,北至中山河。地理坐標為:東徑119°37′—120°20′,北緯33°48′—34°23′。涉及11個鎮(區)。具體地域保護範圍是濱海港鎮、濱海港經濟區、濱淮鎮、八灘鎮、八巨鎮、界牌鎮、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天場鎮、東坎鎮、陳濤鎮和濱淮農場。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濱海白何首烏適宜選擇在濱海縣沿海廢黃河故道區域,地勢高爽、排灌條件良好、土質和養分適宜、無污染的沙壤土和粘壤土上種植,地勢低洼易澇、土壤鹽分含量高於0.4克/千克的地塊不宜種植。在種植制度上,選用水稻茬口最好,實行連片規模種植,建立白何首烏與水稻、油菜(或啤酒大麥)輪作複種制度,避免重茬,有利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有利優質高產的形式。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濱海白何首烏主要栽培品種宜選用“濱烏1號”等蘿藦科耳葉牛皮消品種。重點推廣採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脫毒種苗,或選用有性繁殖生產的優良白何首烏種子再繁殖生產的一代塊根作種苗,更有利於增強抗病抗逆能力,實現優質高產。
(3)生產過程管理:為加強濱海白何首烏地理標誌產品的生產過程管理工作,使濱海白何首烏的塊根和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的標準要求,確保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放心的白何首烏產品。重點圍繞質量控制體系、制定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從源頭抓起,實行生產全程管理。一是制定完善生產管理制度,二是制定完善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三是制定完善技術指導與推廣制度,四是制定完善“企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種植制度,為烏農提供全程服務。
(4)產品收穫和產後處理的規定:濱海白何首烏的最佳收穫期為11月中下旬,即氣溫降到10℃左右,地上莖葉落黃,地下塊根停止生長後及時收穫,不僅品質好,而且產量高。收穫方法是先將地上藤蔓割除,採取人工用鐵齒叉起刨或機械起刨,塊根挖出後,抖去泥土,去除鬚根,然後按大小分級。收穫後再按用途即時進行去雜、清洗、去皮和加工製作。未能及時加工的塊根和留種用的塊根應及時入庫入窖貯藏。
(5)生產記錄要求:濱海白何首烏標準化生產基地,必須建立詳細的投入品記錄、田間管理記錄、收穫入庫記錄、加工銷售記錄,以備日後查詢和質量追溯。
專用標誌使用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濱海白何首烏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江蘇省白首烏產業協會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