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混凝土綜合劣化機理及自修復體系研究

濱海混凝土綜合劣化機理及自修復體系研究

《濱海混凝土綜合劣化機理及自修復體系研究》是依託深圳大學,由邢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海混凝土綜合劣化機理及自修復體系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邢鋒
  • 依託單位:深圳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濱海腐蝕環境中,混凝土工程的綜合劣化過程體現出作用類別的多樣性、作用效應的湧現性特徵以及作用對象的廣泛性;並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成為阻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隱患。同時,本領域研究涉及材料、構件和結構系統的微觀與巨觀機制,作用時間跨度大、現實中又存在多重腐蝕環境作用危及不同類型的作用機制,結構耐久性理論及其自修復技術仍主要建立在經驗和定性認知的基礎上。本項目基於濱海腐蝕環境下混凝土性能綜合劣化特徵,以重大濱海混凝土基礎設施為主要工程背景,深入探討濱海混凝土開裂滲透、有害離子侵蝕、力學性能衰退這三個關鍵問題,構建一種新型的自修復混凝土體系,以材料設計-性能研究-技術套用為研究核心,實驗分析與數值模擬互為反饋,形成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技術方案;從而實現保障和提高濱海混凝土結構的長期服役壽命的目標。

結題摘要

項目從濱海混凝土綜合劣化機理及測試方法入手;通過新型微膠囊設計、性能表征及自修復混凝土系統構建;基於多個目標參數對自修復混凝土的修復過程與機理進行探索;並以實驗表征與數值模擬為基礎,建立自修復系統的評價體系。 項目開發了固(水泥)/液(水)作用過程的表征方法、開裂過程的跟蹤測試方法、氯離子侵蝕過程的無損檢測方法及鋼筋鏽蝕特徵分析方法;形成了新型自修復微膠囊的設計思想與製備工藝;架構了新型的物理/化學/生物自修復混凝土體系;建立了自修復混凝土實驗表征與數值模擬互為支撐的性能評價體系;並積極向工程套用推進。本項目成功執行,已發表論文48篇,其中SCI 論文40 篇;授權發明專利35 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後6 人,培養博士5 人,培養碩士13人;畢業11 人。在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成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依託本項目,廣東省教育廳立項批准項目依託單位(深圳大學 廣東省濱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點實驗室)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Micro Lab成立“中-荷濱海土木工程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項目組與劍橋大學、巴斯大學、卡迪夫大學聯合舉辦第一屆中英自修復材料國際論壇1 次(The Sino-UK Workshop on Self-healing Materials 2015,參加人員35人。2015 年1 月23-25 日;11 個報告);另以本項目負責人邢鋒教授為主席成立RILEM-SHE(Self-Healing Evaluation)技術委員會,委員包括中國、荷蘭、比利時、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自修復混凝土方面的專家學者。(RILEM TC SHE,並組織 1st meeting,30 June 2016, Shenzhen); 在本項目執行的基礎上,依託單位成功舉辦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1 次(ICDCS 2016, 29 June to 1 July, 2016, Shenzhen);主辦第三屆全國防災減災工程學術會議1 次(2015. 13-15,深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