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帶

濱海帶

濱海帶一般指濱海平原的外緣一直到海水浪基面以上的地帶;它是狹長的高海水能量的海洋環境,又是一種海陸互動的過渡地帶。通常將風暴所及的上限至低潮線之間所波及的地區稱為濱海。

濱海帶的植物以藻類最為豐富,其中綠藻褐藻紅藻最普通。濱海帶沉積物主要由卵石、圓礫和砂等組成,具有基本水平或緩傾的層理構造。其承載力較高,但透水性較大。

波浪和潮流對濱海帶的機械破壞,主要是靠高速運動的水體的衝擊及其捲動著的石塊、泥砂的撞擊、磨蝕等方式進行的。由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嘯和風暴浪(一種特大的涌浪)對海岸具有極大的衝擊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海帶
  • 外文名:Littoral zone
  • 定義:特大高潮面與低潮面之間的地帶
  • 劃分類型:上潮帶、潮間帶和下潮帶
  • 沉積物組成:主要由卵石、圓礫和砂等組成
  • 又稱潮間帶
概念,特點,劃分類型,

概念

濱海帶是指特大高潮面與低潮面之間的地帶。濱海帶是海路互交地帶,其範圍在低潮線與高潮線之間。
由於濱海帶是海水漲潮和退潮活動的地帶,所以濱海帶又可稱為潮間帶。

特點

濱海帶是水動力最強烈的區域,海水氧氣充足,水底光線明亮;潮汐作用使它反覆淹沒或露出海面,砂礫反覆受到磨蝕淘洗,表現為很好的磨圓度分選性。生物多為經得起浪擊的厚殼生物或鑽孔生物,死亡後軀殼常呈碎片殘存於沉積物之中,同時伴隨一些由波浪帶來的淺海生物殘殼,另外還有陸地生物活動的遺蹟。
濱海帶均呈帶狀圍繞著大陸或島嶼的邊緣連續展布,其寬度隨海岸坡度、波浪強度、潮差大小的不同而變化。在坡度平緩、大潮差區和具有強大向岸風暴地帶,濱海帶可寬達數公里至十數千米(如中國蘇北濱海帶等);而在陡峭的岩石海岸,濱海帶則很窄,僅有幾十米寬(如中國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帶)。
濱海帶的深度範圍主要受正常天氣波浪強度控制。面向大洋的開闊濱海帶,波浪強度大,波基面較深,濱海帶深度可達二三十米;而局限海灣的濱海帶,波浪強度小,波基面淺,濱海帶深度只有幾米深。由於波浪強度常隨季節變化以及潮汐周期對海平面波動的影響,濱海帶的上、下限總是處於經常變化的狀態。
濱海帶與大陸直接相連,不管水深淺,全部處於淺水波浪帶和透光帶;水動力狀況複雜,波浪、潮汐、沿岸流對沉積物的擾動、搬運和改造極為強烈;氣候影響明顯,海水溫度和鹽度變化大;海水中含氧量高,富營養物質,生物繁盛,生態分異明顯多樣。因此沉積環境多變是濱海帶最突出的特點。在地質歷史中,濱海帶又是對地殼運動、海平面變化和海侵海退反應最敏感和地質作用最活躍的地區。濱海帶的沉積物主要由卵石、圓礫和砂等組成,其具有基本水平或緩傾的層理構造。濱海帶的沉積物其承載力較高,但透水性較大。
假若地殼發生升降運動,濱海的環境將迅速變化。陸殼下降時,海水侵進成為淺海區域,原有沉積物受到海水的沖洗後,被淺海沉積物覆蓋而保存下來。當陸殼上升海水後退H十,濱海帶處於大陸風化剝蝕的環境,因而在古代地層里很難看到完整的濱海帶沉積剖面。
濱海帶內蘊藏著豐富的煤、油氣、等大量能源和碳酸鹽、蒸發鹽、磷酸鹽稀有金屬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

劃分類型

根據濱海環境的主要控制因素(如水動力條件、沉積物供給、氣候、海平面波動歷史、地質構造背景等)對濱海環境和海岸帶進行分類。從沉積學的角度一般根據沉積物的類型將濱海環境區分為陸源碎屑型和碳酸鹽(包括蒸發鹽)型兩大類。沉積物性質的不同反映它們在總的沉積背景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二者在沉積物組成、沉積構造、生物特徵、沉積層序沉積相的特點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
潮汐作用為主的濱海帶通常分為三部分:上潮帶、潮間帶和下潮帶,簡單介紹如下:
①後濱帶: 平均高潮線以上,包括還保留著清晰的海蝕和海積地貌特徵的地帶。特大高潮時或暴風浪也可能被海水淹沒的地帶,稱後濱帶/潮上帶
②前濱帶: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隨海水的漲落而處於海陸互動的環境,稱前濱帶/潮間帶
③濱外帶:平均低潮線與浪基面之間的海底斜坡地帶,稱濱外帶/潮下帶/水下岸坡。潮上帶和潮間帶合稱海岸帶,簡稱海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