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台

濱台

濱台亦稱“沿海平原”或“海濱平原”。地勢低平,向海緩斜。由近岸海底(浪蝕台地或水下淺灘)受地殼抬升或海水面下降出露而成。

也可由波浪或潮流的直接堆積而形成或河流沖積物攜入海中後再經波浪和潮流的重新堆積而形成。由於其組成多為基岩或堆積的泥沙,一般不適植物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台
  • 外文名:shore platform
  • 又稱:沿海平原、海濱平原
  • 定義:地勢低平並向海傾斜的沿海地帶
  • 性質:堆積地貌
  • 成因:沖積-海積
  • 所屬學科:地理學
形成,特點,濱台層序,

形成

濱台是海水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它在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露出水面。這類灘地的泥沙比較粘細,呈粥狀或粉糊狀,而且灘面較平整,和緩地向海面微微傾斜。濱台一般寬達數千米至十幾千米,在我國蘇北王港一帶甚至寬達20多千米。
濱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海潮不斷運來泥沙堆積在岸邊,使海岸擴展的結果。可見,濱台的生長,主要得力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泥沙,一個是潮流。沒有泥沙補給,濱台就不可能生長,所以凡有豐富的濱台的地區,往往有富含泥沙的較大的河流注入。如歐洲北海的萊茵河,北美洲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印度孟加拉灣的恆河以及非洲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等。
在這些河流的河口處都發育著相當規模的三角洲,給濱台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沙源。中國濱台面積較大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珠江、海河等大河入海處,這與那裡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泥沙物質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要使濱台生長,泥沙補給越多越好。同時,如果光有泥沙,沒有相當規模的海潮將泥沙不斷運到岸邊,也不可能發育濱台。所以常說,泥沙和潮流是濱台的共同建設者。

特點

①淺海與濱台都是由細粒泥沙組成。
坡度極小(一般為四千分之一,也就是4千米長的距離內高差為1米)。
③海岸的沖淤變化相當快,這和一些含沙量大的大河流的影響密切相關。
④當海岸帶有大量泥沙供給時,海岸線迅速淤長。而河流泥沙供給中斷時,濱台質地軟的淤泥粉砂受海水浸泡,極易破壞,使海岸崩塌後退,所以海岸線很不穩定。

濱台層序

濱台海岸線表明濱線砂的廣泛分布,比如墨西哥西北Nayarit海岸帶的剖面。海灘脊已經連片成砂席,寬約5-15公里,向陸地一側以廣泛的紅樹林沼澤和較局限的瀉湖為界。席狀砂沿海岸至少延伸100公里,因此它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砂岩體。沼澤瀉湖層序包括沖溢砂以及沖積沉積物
濱台剖面為一個複合的海進---海退層序。大約7000年以前開始沉積,當時海平面上升,海岸線迅速推進,覆蓋在瀉湖---沼澤沉積物之上,隨後的海退約開始於距今4500年,其間,沿岸流攜帶大量砂進入該區,堆積在濱面上形成狹窄的海灘脊,具沼澤化窪地沉積夾層。
濱台砂是細粒的,海灘脊砂和砂丘砂是中粒的。層理極少,有時可見到原生紋理。砂岩成分為40%石英、40%火成岩碎屑、10%鉀長石和10%斜長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