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幣

濰幣

在濰坊,千百年來祖先留下了眾多的古建築遺存,這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建築,不僅反映了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也是濰坊文明的歷史見證。而除了平時市民熟知的奎文門、十笏園等,還有更多的古建築亟待人們去了解與保護。日前,兩位濰坊女孩徐彤、馬心怡甄選了六處古建築手繪出一套假想的“濰幣”,希望通過這套“濰幣”讓更多人了解和保護濰坊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濰幣
  • 外文名:Wei bi
簡介,古建築介紹,濰縣樂道院,於家大院,通濟門,萬印樓,衡王府石坊,井塘古村,

簡介

這套“濰幣”共有六種,每種主要介紹濰坊的一處古建築,分別為濰縣樂道院、於家大院、通濟門、萬印樓、衡王府石坊、井塘古村。“濰幣”正面為手繪圖像,反面則是相應的介紹信息。設計者徐彤告訴記者,當時在選擇古建築時,她特意選了這部分大家並不是特別熟悉的地方。“我們就是想通過‘濰幣’這種新穎的方式,喚起大家對古建築的關注。”徐彤說,為了設計這套“濰幣”,她查閱了大量資料,最後從二十餘處古建築中選擇了這六處。據另一位設計者馬心怡介紹,這套“濰幣”在設計時包含12幅作品,在畫面和構圖方面,只保留了最為必要的視覺元素,突出強調古建築的主體形象,體現出了其清晰的視覺衝擊力。
濰幣
據悉,為了讓“濰幣”儘快面世,兩位設計者授權濰坊大眾網發布信息,請網友一起支持,讓“濰幣”儘快面市。

古建築介紹

濰縣樂道院

濰縣樂道院是一座由美國人狄樂播建立的樂道院,分別具有醫院、學校、公園。1882年(清德宗光緒八年) 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牧師狄樂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說為狄珍珠),來濰縣傳教,並在當地教友的協助下,在老濰縣東關處買地建立“樂道院”,道院由教堂、學堂、診所3部分組成。用以傳教、辦學和開辦診所。

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為寒亭區一片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古建築群,是“老寒亭街”望族于姓家族的祖宅。於家大院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民族藝術精品的集中體現。它位於寒亭城區東側浞河岸邊寒亭街辦寒亭二村,共有明清四合院20餘套,占地5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濰幣

通濟門

通濟門是清末濰坊東關的西大門,與奎文門齊名,是濰坊目前僅存的兩座古城門之一,通濟門在白浪河東岸,也就是原濰縣東城的西城牆上,現在的東風街與福壽街的中間,距亞星橋百餘米。

萬印樓

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餘件文物珍品,故得此稱。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萬印樓位於山東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

衡王府石坊

明朝,在青州城內西南部曾有一座富麗堂皇、古樸典雅的仿北京皇宮的建築群——衡王府。然而,歲月流逝歷史滄桑。隨著明朝的滅亡,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早已蕩然無存。只有王府前面的威武雄壯的石坊似乎還在訴說著這座王府的興衰歷史。

井塘古村

井塘古村位於濰坊市青州市區西南15公里處。始建於明代景泰七年。該村因紗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築高為井,村名由此而來。此村是一座歷經500餘年滄桑風雨,依舊保存較完好的明代建築風貌的古村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