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紅絲硯製作工藝

濰坊紅絲硯製作工藝

“濰坊紅絲硯製作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表現石料中內蘊天然的紋埋和色彩見長。紅絲硯在唐宋時即為著名硯石,外觀美輪美奐,石材質地優良,且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乾澀,後因礦石枯竭而停產,解放後又發現新的礦脈而重出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濰坊紅絲硯製作工藝
  • 所屬地區:山東 · 濰坊 · 青州市
  • 遺產編號:Ⅷ-53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概述,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濰坊紅絲硯製作工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濰坊市
遺產級別: 市

概述

端硯、歙硯尚在悄然掘起時,唐代發現在青州(今臨駒縣)沂山北麓老崖固的紅絲石已成為制硯良材,在宋代曾長時間獨領風騷,被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列為天下名硯之首。
紅絲硯其料取于山東青州黑山,為魯硯代表。因其“資質潤美發墨,久為水所浸漬,即有膏液出焉”,且文采鮮麗,曾受到柳公權的盛讚,宋時因石脈采盡而停止。解放後又發現了新的石脈,紅絲硯重又出於世,只是資源不豐。
紅絲石硯之所以稱為紅絲硯,是因為石中見紅絲多者達十多層,或紫地,或橘黃地,華麗和諧,十分悅人眼目。紅絲硯不但美輪美奐,且質地優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乾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紅絲硯內蘊天然的紋埋和色彩,千姿百態,獨具特色,或似山水雲霧,或如陽光月暈,或類人物獸禽,有的像裂而不斷的冰痕,有的則是旋轉不絕但又層次分明的絲紋。其色澤品種也是多種多樣,有紫紅地中灰黃絲紋、黃絲紋、紅絲紋等。
紅絲石的形成原因是受沉積環境不斷變化的影響,其沉澱物發生頻繁交替,然後在一定地質條件下而形成,屬泥質灰岩。
硯的發墨快慢主要取決於硯石中所含的成分,紅絲石中既含有質硬鋒利的二氧化矽,又含有質細潤澤的鈣、鎂等物質,所以紅絲硯發墨既快又細膩且潤筆護毫。
紅絲硯簡介; 紅絲硯是以山東天然的紅絲石為原料製作的石硯,早在唐宋即負盛名譽為諸硯之首。原硯材出自青州“黑山紅絲石洞”,後因其原料枯竭清後以臨朐老崖崮為主產區。唐柳公權在他的[硯論] 中說;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論端、歙。宋代諸家多有論述;蘇易簡[文房四譜] 云:….天下之硯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龍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唐詢在知青州任時曾親率石工以厚資勉其行,得方四五寸者二,其[硯錄] 曰:…. 紅絲石華縟密緻,皆極其妍,既加鐫鑿,則其聲清越,鏘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聞見。亟命裁而為硯,以墨試之,其異乎他石有三;他石不過取其溫潤滑瑩,此乃漬之以水,而有滋液出於其間,以手磨拭之,久粘著如膏,一也;他石與墨色相發,不過以其體質堅美,此乃常有膏潤浮泛,墨色相凝若純漆,二也;他石用訖,甚者不過頃刻,其次止終食之間,墨即乾矣。此若復之以匣,數日墨色不乾,經夜即其氣上下蒸濡,著於匣中,有如雨露三也。….. 自得茲石,而端歙皆置於衍中不復視也。紅絲石其外有表皮,或白或赤,紋如林木之狀,理紅黃相參,理黃者其絲紅,理紅者其絲黃,若黃紅相雜而不成紋此其下也。紋之美者,則有凝轉連線團圓,方二三寸而其絲凡十餘重,或如山石尖峰,或如禽魚雲霞花卉,紋彩不一,資質潤美。…. 凡自紅絲石以下可為硯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紅絲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歸州大沱石四,淄州金雀山石五,淄州青金石六,萬州懸金崖石七,戎瀘試金石八,青州紫金石九,吉州永福縣石十,登州駝基島石十一。歐陽修的[硯譜]、蔡襄、王辟之、米芾[硯史]、杜綰的[雲林石譜] 、李之彥[硯譜]、高似孫[硯箋]、都記述。蘇軾在[東坡集]、[東坡志林] 分別說;紅絲硯發墨謂勝端則過。唐彥猷以青州紅絲硯為甲。或雲;“堪作骰盆,蓋亦不見佳者”。 今觀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許爾。
一、紅絲石之青州;黑山地處青州西40餘里王家輦村山路崎嶇蜿蜒至山中上部,沿途偶見紅絲石苗夾雜於青石斷裂層中,紅絲石洞口淤滿泥土碎石,洞口狹小僅容一人頭部探入,原洞口正面上方崖壁刻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士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緒三十四年”、“民國十四年”、為歷年採石所留,洞口右側石壁刻有“黑山”、“紅絲石洞” 及“大唐中” 三殘字。洞口上方岩壁現存的上;“紅絲石洞”、 下;“天下之硯四十餘品青州紅絲硯第一”。 當為近代後刻,原古蹟不復現矣,甚為憾事。可見歷年好硯者探采不斷,而流傳有續的古硯藏品少之又少。僅一九二六年青州出土了一方唐代箕形紅絲硯,現存於山東省博物館。故歷朝雖有探采其所得硯材必定了了,由此可見黑山之紅絲石藏量。(照片;石坑、)
近幾年有青州同好者在黑山之陽試采硯材難度頗大,石料紋理顏色俱佳者少,多薑黃斑塊紋少無旋花紋,色澤紅中帶黃偏暖色系多石英線,但有厚者達數十厘米,硬度略低發墨好於臨朐石料。以上特徵頗於現有可見資料和實物中的清代藏品相近,但於唐宋硯譜所述之紋理色彩相去甚遠。
二、紅絲石之臨朐;[臨朐紅絲石早在清代己有歷史記載;高鳳翰清山東膠州人,字西園,號南村,南阜山人,歸雲老人。揚州八怪之一,曾任歙縣丞,一生愛硯,藏硯逾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著有[硯史]、[南阜集]。[硯史] 中有“芙蓉井” 紅絲硯一方,銘;“芙蓉井,紅絲影,汲古之綆。南阜老人銘”。 硯背刻隸書銘;“美不美,鄉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珠道人銘”。 又草書銘;“我老在鄉,空負墨莊,爾曹勿荒。南村同日又銘留家塾”。 硯之右側有石帆銘;“青州紅絲之硯,得自其鄉前輩馮求海先生家。石帆。”硯之左側有馮北海先生銘;“禹貢怪石,自我青州,爾出其鄉,毋乃其儔,是宜昭文明於東國,而封即墨之侯。”“北海馮琦銘於冶源別墅。”[注;馮琦,山東臨朐人,冶源即臨朐紅絲石坑側,現存有故居]。清乾隆四十三年于敏中等奉敕撰寫[西清硯譜]。收紅絲硯三方,有乾隆帝御題;一、紅絲石鸚鵡硯,御製詩;“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禰衡成賦後,鏤肝吐出一絲絲。”鈐寶二,曰“會心不遠”, 曰,“德充符”。 匣蓋並鐫,鈐寶一,“幾暇怡情”。考高似孫硯箋載,紅絲石出臨朐縣,其色紅黃相間,佳者絕不易得,故世罕流傳。是硯紅絲映帶,鮮艷逾常,而質古如玉,旬為佳品。二、紅絲石風字硯,鈐寶一曰;“太朴”, 匣蓋並鐫,鈐寶二曰;“比德”、“ 朗潤”。 御製硯銘;“石出臨朐,紅絲組綿,制為風字,宣和式審,既堅以潤,腴發墨汁,雖遜舊端,足備一品。”三、紅絲石四直硯,御題詩一首,“紅絲鸚鵡昨曾吟,小式直方茲盍簪。未識拔茅聲應處,能如斯惕予心”。鈐寶二曰;“比德”, 、“朗潤”。 匣蓋並鐫,鈐寶二曰;“會心不遠”、“ 德充符”。…. 是硯雖非舊石,久潤宜墨,文彩煥發,真文房佳器也。清沈心[怪石錄]、盛百二[淄硯錄]。亦有記述。光緒臨朐縣誌卷八,“蟠紅絲之靈采;紅絲石產老崖崮黃質紅紋,時作山水、草木、人物、雲龍、鳥獸諸狀,制硯微滑,其溫潤者不減端溪。硯譜載,天下之石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此其類也”。評價頗為中肯。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志卷六之七;“老崖崮…. 山產紅絲石,數年前曾有日本商人駐冶源收買,居民紛往采堀,抱王璞競售輒得善價,不數月售者日多,日人輦運所得以去逐不復來”。 友人藏有一方民國二十五年的紅絲硯匣蓋並鐫硯背隸書銘;“石號紅絲,駢邑特產,質羨澤潤,多工黃相參,其形如龜,其明如鑒,侯封即墨,比於玉焉”。並記此石曾為日商購獲。此硯的出現恰好以實物印證了臨朐載續的記載志。(照片;縣誌、硯譜、實物、中、外題字、)臨朐;位於青州以南二十餘里屬古青州府所轄之地 ,老崖崮位臨朐西南青州黑山的南略偏東距青州黑山直線相距不過三十餘里,其地勢因為北臨勃海南面沂山山麓而成北底南高之勢。黑山中上部的紅絲石洞與臨朐老崖崮的紅絲石的層高度大致相近,且在兩地間亦偶有紅絲石苗發現故兩地應屬同一地質結構下的不同坑口。
臨朐紅絲石開採情況;臨朐老崖崮位於沂山西麓腳下丘嶺地帶,地表多臥牛狀青石塊連片良田少見,歷史上乾旱缺水地下水位極深故又名;“老牛哭”, 石坑位於村西延綿至西,西南、幾個相鄰村莊均有開採。屬露天開採方式,紅絲石分布在紅土表層以下數米至幾十米深的青石夾層中,可作硯材的石層較薄一般在10厘米以下多為1-3厘米4-5厘米以上可稱厚料了,且無大面積的聯片間有石英雜質伴生其中,較大而厚的硯料十分難得,臨朐的紅絲石目前可以說分為二層,第一層存於紅土表層下數米青石表層較薄多有全自然邊的獨塊仔石,但是這一層早在二十年前就已開採殆淨,現在開採的屬第二層;生成於10餘米下的青石夾層中斷斷續續時有時無,挖掘數日所得少者數塊多者10餘塊,每坑表面積幾平方至十餘平方米間甚至一無所獲,產量極不穩定加之近年開採深度難度增加資源稀缺及市場等因素影響價格漲幅較大。(照片;石坑、原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