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禮

濯足禮

濯足禮,又稱濯足節(Maundy Thursday),源於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給其12門徒洗腳,最初的儀式為較高級的神職人員為較低級的神職人員洗腳。濯足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建立聖體聖血之聖餐禮的節日。源出於拉丁文mandatum,原意指授權、委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濯足禮
  • 英文名:Maundy Thursday
  • 別稱:濯足節
  • 節日時間復活節前的星期四舉行
  • 節日類型:宗教節日
簡介,典故,儀式,法定假日,發放銀幣,濯足禮,

簡介

濯足禮,源於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給其12門徒洗腳,濯足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建立聖體聖血之聖餐禮的節日。2013年3月28日,新任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突破傳統,到羅馬一所監獄主持濯足禮。
濯足禮,又稱濯足節(Maundy Thursday),源於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給其12門徒洗腳,最初的儀式為較高級的神職人員為較低級的神職人員洗腳。
濯足禮濯足禮
濯足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建立聖體聖血之聖餐禮的節日。源出於拉丁文mandatum,原意指授權、委託。因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舉行,又稱“聖周四”(Holy Thursday)。根據耶穌在受難前夕最後的晚餐上為十二門徒洗腳所做出的榜樣而定為節日。

典故

依新約聖經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他安排兩名門徒至城裡準備逾越節的晚餐。當天晚上,耶穌和十二門徒到晚餐地點,耶穌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盆里,逐一為門徒洗腳,再用腰間所束的手巾擦乾,耶穌為門徒洗完腳後,穿上衣服坐了下來,對門徒解說:“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幫你們洗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吩咐你們照著我所作的去作。”

儀式

歷史上的濯足禮,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已經與最初的儀式大為不同。教會規定在該日舉行濯足節,一追隨耶穌謙卑、仁愛之舉來完成其授權的事業,實現其新約。天主教紀念儀式包括在上午的彌撒中祝聖聖油,以供全年之用;下午4時至9時舉行彌撒和濯足禮,然後列隊恭奉聖體在教堂內遊行到一特別祭台,教徒可在此朝拜聖體直至受難節紀念禮儀的開始。

法定假日

在亞洲的菲律賓、印度部份邦與地區,歐洲的丹麥、挪威、西班牙部分地區,北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巴拉圭、烏拉圭等國,濯足節都是法定假日。

發放銀幣

與耶穌基督為其使徒洗腳之間的傳承關係。而其後逐漸轉變為為窮人洗腳,並發給一定數量的救濟金。英國歷代國王有參加濯足禮,為窮人洗腳並發給窮人“Maundy Money”‘就是人們所說的濯足節套幣。
濯足禮發放的金幣濯足禮發放的金幣
有證據顯示,濯足禮和聖周四早在6世紀就有關聯。當時的聖周四被稱為Sheer(shire) Thursday,為耶穌受難日的前一天。
英王愛德華二世(1307年至1327年)是有記錄的,第一位為窮人洗腳的英王,儘管據稱英王約翰(1199至1216年)在約1210年時參加儀式並為窮人發放小銀幣。
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至1377年)在儀式上為窮人洗腳,並贈送他們包括錢幣在內的禮物,這一做法由此成為傳統並持續至1698年。直至1932年,英王喬治五世重新以個人名義參加濯足禮,其後逐漸恢復並持續至今日。
濯足禮於1736年最後一次實行,其後就只剩為窮人發放小銀幣。以國王的年齡為發放的銀便士的總值。在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最早的Maundy Money,並非Maundy Set,而是專指1便士的小銀幣,直到喬治三世後期。
洗足幣一般為1,2,3和4便士為一套。現在的價格不菲,前期的好品套幣的價格都在千元以上。就是一般的也不常見,且不為一般人所知。但一般以散幣居多。

濯足禮

新任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013年3月28日到羅馬一所監獄,為12名少年犯洗腳,當中包括兩名女性。這是教宗首度在監獄主領復活節前的濯足禮,也是首次有女性參與。
羅馬教宗為一名少年犯洗腳羅馬教宗為一名少年犯洗腳
教宗通常是在羅馬的聖約翰教宗宗座大教堂舉行,而且是為12位教士洗腳。濯足禮前,教宗在聖彼得大教堂舉行聖油彌撒,標誌著教會展開連串受難節和復活節的禮儀活動。
教宗方濟各突破傳統,離開梵蒂岡,到羅馬一所監獄主持濯足禮。方濟各在儀式前說,他透過為卑微的人洗腳,是要效法耶穌,有權位的人務必要服侍他人。
76歲的教宗隨即為12位年齡介乎14至21歲的少年犯逐一洗腳,並且一一親吻,紀念當年耶穌在受難前為12門徒洗腳。方濟各全程都脫下作為教宗象徵的白色帽子。
教廷表示,12位接受濯足禮的少年犯中有兩名女性,也有兩名穆斯林。他們大部分是吉普賽人或者北非的移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