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濬縣泥咕咕)(濬縣泥咕咕(傳統民俗工藝品))

泥塑(濬縣泥咕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濬縣泥咕咕(傳統民俗工藝品)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泥塑(濬縣泥咕咕),河南省濬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濬縣泥咕咕是中原地區原始鳥崇拜的物化形態,是農業文明與民俗文化的衍生品,其始於遠古,興於隋唐,其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泥咕咕的名稱由此而來。黎陽鎮楊圯屯是濬縣泥咕咕的主要產地,其主要作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

2006年5月20日,泥塑(濬縣泥咕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塑(濬縣泥咕咕)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河南省濬縣
  • 項目編號:Ⅶ-4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題材分類,色彩紋飾,審美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五帝時代,人們就開始用泥塑型,這基本可以看作是濬縣泥咕咕的最早起源,之後它在民間自發發展。
漢朝時期,濬縣就已經有了專門製作泥咕咕的民間藝人,並開始了泥咕咕的陶化工藝技術(原始的制陶工藝在泥玩具中開始套用),在當時的畫像石刻中也有類似的泥玩具形象出現。
南北朝時期為濬縣廟會的形成時期,泥咕咕成為廟會中一種具有地方特色民間工藝美術品。
隋唐時期,在大窫山黎陽倉戰役中,由於瓦崗軍中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徐茂功奉李密之命堅守黎陽倉,其部將楊璣紮寨黃河金堤(今楊璣屯一帶),以收容疲病士卒,屯兵墾田,休養生息。稼穡之餘,士兵們與當地有泥塑技藝的民眾一起挖取黃河膠泥,捏制泥人泥馬,緬懷犧牲將士。在當時,濬縣泥咕咕出現了大量隋唐人物造型和軍事題材的作品。
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也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在民間的宋瓷遺存中,出現了大量造型類似於濬縣泥咕咕的玩具作品。
元明清之時,廟會規模不斷擴大,泥咕咕藉助濬縣古廟會得到了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一種帶有民間美術特性的商品。
泥塑(濬縣泥咕咕)
泥塑(濬縣泥咕咕)

文化特徵

題材分類

濬縣泥咕咕根據題材和種類劃分為飛禽、走獸、人物、風物四個大類,有一百多個品種,各種題材的作品各具特色。
飛禽類作品除斑鳩、燕子外,還有公雞、孔雀、鳳凰、雁、鴛鴦等。小的在方寸之間,大的高達厘米,造型簡練豐滿、淳樸生動。
動物類作品不僅有獅子、猴、馬、牛、狗、老虎,還有獨角獸、麒麟等。造型手法簡練,風格淳樸,生動傳神。
泥塑(濬縣泥咕咕)
濬縣泥咕咕
人物類作品則粗獷淳樸,造型手法嚴謹,崇尚寫實,在內容題材方面多為歷史英雄人物像,或古典文學中的典型人物,或擬人化的十二生肖等。藝人們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表現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變化,有誇張,以小見大,注重形象特徵以及人物神情、情趣的塑造。
民俗風情類作品則主要取材於豫北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在藝術形式上吸取漢代泥陶的營養,運用簡練概括大寫意的筆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徵,從而塑造出一組組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神情的頑童和農民形象,常見的作品有:《賣瓜》《理髮》《趕集》《孩子王》《歌唱家》等。

色彩紋飾

濬縣泥咕咕大多通體為黑色,在用黃色膠泥捏塑好之後,就通體刷上黑色,在黑色底子上用白、紅、藍、黃色描繪紋樣。它完全沿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色觀:黑為深色,白為明色,紅與青(藍)為艷色,黃為中和色。黑色為骨(主調),襯托其他色彩,鮮艷奪目而又不失和諧。
濬縣泥咕咕的裝飾大多用花草紋,所用花草紋的種類繁多,還可以再次組合,構成一個新的獸類面形。泥塑人物的面部刻畫,則借鑑了傳統木版年畫和戲曲臉譜的表現形式,紋飾五彩繽紛,質樸奔放。

審美特徵

濬縣泥咕咕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神。濬縣泥咕咕每件作品都表現出“略貌取神”的特點,不論禽鳥、動物、人物還是民俗風情,都具有靈性。濬縣泥咕咕在捏制、著色上都突出表現傳神之美。二是隨意。藝人們捏泥咕咕,多為即興創作。濬縣泥塑藝人善於以己度物,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去體悟現實世界。在創作泥塑作品時,能把外部世界納入到自己主觀意念的秩序中,讓客觀對象服從自己的主觀意志,重新組合構造。其間可以隨意增添、刪減,從不囿於現實實物的品格。在濬縣泥玩具的造型中,物象原型、形式元素、內涵結構的處理,都呈現出藝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泥塑(濬縣泥咕咕)(濬縣泥咕咕(傳統民俗工藝品))
濬縣泥咕咕

製作工序

製作原料
濬縣因為地處黃河故道,所以這裡的泥土比較細膩、柔軟且粘性大,塑造性強,不易開裂,是做泥塑的上佳材料,當地人稱黃膠泥。
製作工具
傳統的濬縣泥咕咕製作工具很簡單,只需要一根竹棍和一個竹筒,竹棍一端尖、一端細,主要是插孔用的,竹筒主要扎眼用的,隨著其製作工藝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又出現了刮刀、毛筆等工具。
製作方法
濬縣泥咕咕主要有三種製作方法,即:傳統的手工捏制、半模具製作以及在泥玩具上加彈簧。
濬縣泥咕咕的手工捏制主要分取土、曬土、和泥、捏制、插孔、晾曬、燒制、彩繪、刷漆九個工序。
泥塑(濬縣泥咕咕)(濬縣泥咕咕(傳統民俗工藝品))
濬縣泥咕咕
半模具製作與傳統手工捏制最大不同就是模具的使用,先用模具做出泥塑的各部分,然後再分別進行手工修整和進一步的捏制,最後把它們縫合在一起。
在泥玩具上加彈簧這門工藝創於20世紀5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活頭獅子”,其特點是主觀誇大頭部,表現出巨目、大耳、闊鼻和大嘴,“活頭獅子”與其他製作方式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將頭部、身部和繡球分開捏制,然後再把頭和身用一個彈簧連線起來,使之成為一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濬縣泥咕咕作為民間美術的一個類別,在歷史上成為農耕環境下獨特風格的文化栽體,為民眾階層提供了宗教、情感、審美、娛樂等多方面的精神支撐。泥咕咕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造型生動、色彩神秘,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泥塑(濬縣泥咕咕)(濬縣泥咕咕(傳統民俗工藝品))
濬縣泥咕咕
在濬縣泥咕咕中,英雄人物是當地藝人最樂於創作的傳統題材,如:騎馬人、三國英雄人物、隋唐英雄人物等,而這些題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濬縣的歷史事件密切相關的,濬縣泥咕咕便具有了記錄中原歷史的功能。
每年的正月,濬縣都會舉辦古廟會,在廟會上,泥咕咕被廣泛運用於求子的民俗活動之中,濬縣泥咕咕是當地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

傳承狀況

濬縣泥咕咕的主要傳承人有王學峰、王安田、宋學海等人,但願意學習泥咕咕這門手藝的年輕人卻很少,泥咕咕傳統手藝後繼乏人,逐步失傳,亟需搶救。

傳承人物

王學鋒,男,出生於1954年12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濬縣泥咕咕),河南省濬縣申報。

保護措施

為了加強對濬縣泥咕咕的保護,1984年4月27日,濬縣組織成立了“濬縣民間泥玩具研究會”。
泥塑(濬縣泥咕咕)(濬縣泥咕咕(傳統民俗工藝品))
濬縣泥咕咕
1987年,楊圮屯的老民間藝人王蘭田、李永連、王廷良、劉玉英被中央美術學院邀請,向高等藝術學府的學子們講授濬縣泥咕咕的製作技巧。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濬縣人民文化館獲得“泥塑(濬縣泥咕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泥塑(濬縣泥咕咕)項目保護單位濬縣人民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3年春節,濬縣泥咕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0年7月14日,濬縣泥咕咕在世博會河南活動周中展出。
2011年5月,濬縣泥咕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博覽園中展出。
2014年2月21日至25日,由中國民協、河南省文聯主辦的第五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濬縣泥咕咕在活動中展出。
2018年6月1日,“匠·心——河南省傳統工藝保護傳承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開幕,濬縣泥咕咕在活動中展出。
榮譽表彰
2018年7月18日,2018中國香港“一帶一路”世界合唱節在香港落幕,根據濬縣泥咕咕創作的歌曲《泥咕咕》獲得大賽金獎。
國際影響
2019年3月7日,來自日本鄉土玩具學會的15位鄉土玩具專家、研究員以及翻譯到濬縣伾山街道西楊屯村,就濬縣泥咕咕的製作工藝等進行了參觀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