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雒街

濤雒街位於日照城南18.5公里處,東臨黃海,西接魯西南腹地,風景優美,交通便利。1955年分為八個行政村,至2007年底,全街有1824戶,6048口人,土地4241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濤雒街
  • 地理位置日照城南
  • 占地面積:土地4241畝
  • 人口:6048口人
拼音,由來,遺址,人物,

拼音

tāo luòjiē

由來

濤雒街建村始於漢代,時名“北店”,後稱“濤洛”,清道光年間進士丁守存改作“濤雒”。宋金時置濤雒鎮,明設鋪遞,名“濤雒店鋪”,亦作驛站。1952年設直轄鎮,後撤消,歷為區、鄉、公社。鎮黨委、政府駐地。
濤雒早在宋朝即行通航,因之有濤雒口之稱。明朝商業逐漸繁榮,至清康熙年間,即“沽客雲集,貨船萃焉”,民國初期,達到鼎盛,名聲之大蓋過縣城,成為擁有300多家商號的商業中心,並設有“東海關”“厘金局”等衙署。

遺址

商業的繁榮積澱了濤雒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留有多處古文化遺址。
山房是清朝晚期丁家大院。占地1萬多平方米,房屋超過百間,青瓦層樓,磚石院牆,為濤雒街最大的一處深宅大院。由當時的湖北督糧道按察使司、布政使司丁守存所修建。
翰林院遺址位於現濤雒中心國小處,為清朝末年進士丁惟魯的家宅。因丁惟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故民間稱其宅為翰林院。
丁肇中祖居位於濤雒街,為清代北方代表性建築群落,俗稱“五宅大院”。大院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3處。2002年修復了房屋63間,完整地恢復了建築原貌。今被列為青少年教育基地。
天后宮遺址位今濤雒成教中心處,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逢源公”商號山西張姓商人修建。天后宮分前後兩個院落,四周築有青磚圍牆。中軸線上的建築有街照壁、山門(上層為戲樓)、大殿、後殿四個部分,並建有東西廂房,是今濤雒鎮保留最大的一座古剎。

人物

濤雒街歷代崇商重教,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就出進士9人,舉人13人,文化名人眾多,尤以丁氏科舉世家影響最大。
丁守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戶部主事、軍機處章京、湖北督糧道、按察使、布政使。其長子丁鳳年,同治十二年(1872年)進士;次子丁麟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時稱“同門三進士”。現存有李鴻章所書“一門三進士”匾額,當地民間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九登科”之譽。
丁惟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濟南府知府,山東東臨道尹,北洋大學監督等職。其政治觀點與譚嗣同等人相同,參與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公車上書”,後追隨康有為、梁啓超推動戊戌變法。
張傳璽,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史學家,東港區濤雒鎮濤雒四村人。自1951年起歷任青島八中教員、教導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顧問。著作有《秦漢問題研究》《中國古代史綱》《簡明中國古代史》《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中國歷史文獻簡明教程》《翦伯贊傳》等論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