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經過
2018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審麥20180018)。
2021年,分別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和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分別為:國審麥20210089、皖審麥20210021)。
2022年,再次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20019)。
特徵特性
根據2022年濟麥44的國審公告,可知其具有以下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半冬性。全生育期229.7天,比對照品種周麥18熟期早1.2天。幼苗半匍匐,葉片寬短,葉色黃綠,分櫱力較強。株高89.7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整齊度較好,穗層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硬質、飽滿。畝穗數42.9萬穗,穗粒數31.6粒,千粒重44.3克。
抗病性鑑定:高感小麥紋枯病,高感小麥赤霉病,高感小麥白粉病,高感小麥葉鏽病,小麥慢條鏽病。
品質檢測:籽粒容重兩年分別為813克/升、836克/升,蛋白質含量兩年分別為15.9%、15.12%,濕麵筋含量兩年分別為30.9%、30.6%,穩定時間兩年分別為40.6分鐘、39.3分鐘,吸水率兩年分別為60%、60%,最大拉伸阻力兩年分別為799Rm.E.U.、789Rm.E.U.,拉伸面積兩年分別為147平方厘米、158平方厘米。2018-2019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品質指標達到強筋小麥標準;2019-2020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品質指標達到強筋小麥標準。
產量表現
2015-2017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603.7千克,比對照品種
濟麥22增產2.3%;2017-2018年高產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0千克,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1.2%。
2017-2018年度參加國家小麥良種聯合攻關黃淮冬麥區北片大區試驗,平均畝產471.6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2.5%;2018-2019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86.3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3.7%;2018-2019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3.2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2.8%。
2018-2019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9.1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5.55%,極顯著。2019-2020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3.6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4.44%,顯著。2019-202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1.9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3.93%。
2018-2019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6.8千克,比對照周麥18減產0.9%;2019-2020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64.5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3.0%;2020-2021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1.7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3.5%。
適種區域
濟麥44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栽培要點
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降雨比較集中,冬、夏兩季較為漫長,年平均氣溫在12℃左右。在該地區開展小麥種植工作時,要保證土壤營養成分充足。選擇土地平坦開闊的地區,並保證周圍有充足且乾淨的水源,還應確保交通便利,以保證運輸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附近不能有化工企業,避免廢水、廢氣對小麥的健康生長造成不良影響。選定地塊後要對土地進行科學處理,包括深翻土壤,利用陽光來消滅土壤中的細菌,最後進行平整土地的操作,準備播種。
套用高產栽培技術開展種植工作的目的是提高種植效率,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這就需要農技人員將工作重點放在前期的栽種環節,由於濟麥44具有半冬性的特點,其播種時間通常在10月中旬左右,具體需要根據當年的氣候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基於中國推行的節約用水理念,建議採用滴灌及足墒播種的方法。而足墒播種主要指的是在播種前對壟溝進行充足的灌溉,將種子播撒在壟溝中,並進行覆土操作。這種方法還有助於幫助麥苗順利越冬。通過這種方法也可以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再結合施加基肥的方式,保證麥苗生長前期水肥充足。與此同時,還需要科學選擇肥料種類,選用有機農家肥,合理控制好肥料的用量,一般以4500千克/畝左右為宜。
田間養護是整個高產栽培技術操作流程的關鍵環節,影響著小麥的存活率。一般來說,栽種管理工作主要有除草、防治病蟲害以及根據小麥生長情況追加水肥等。為了達到高產的目的,在小麥出苗後,要及時對麥苗的種植間距進行合理控制,避免出現因麥苗死亡而導致前後兩株麥苗種植間距過大的情況,從而影響小麥產量,同時,還要及時開展補苗工作。種植間距通常應控制在10厘米左右。
在除草時要注意濟麥44對世瑪較為敏感,在使用這種除草劑時,必須控制好藥劑的濃度。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問題應當以預防為主,儘量採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對環境和小麥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最後,要根據濟麥44的生長狀態判斷是否需要追肥,並根據葉片顏色、根莖的粗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判斷小麥生長所缺失的營養元素,採取葉片噴肥的方式來促進植株生長。
在小麥收割環節,可以運用專業的收割設備完成田間收割,並採用機械設備進行脫殼,有效提高收割工作的效率,避免收割速度過慢而導致小麥成熟過度,出現含水量大以及質量不佳等問題。收割後將小麥果實收集起來,與其他農作物分開晾曬,並單獨存儲。避免在銷售之前出現小麥受潮的問題而影響其經濟效益。
總之,在開展新品種濟麥44的高產栽培時,首先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及環境特點選擇合適的種植基地,並進行整地工作;其次,在播種時施加基肥並採取壟溝灌水的方式來為小麥生長初期提供充足的水源,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最後,要從除草、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科學開展栽種管理工作,並在收割後單獨晾曬和存儲,從而完成整個栽種流程。
榮譽表彰
2022年4月,山東省農科院發布該院“十三五”以來研發的十大品種,其中包括優質超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44”。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濟麥44”畝產達到808.6千克,刷新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