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烈士陵園

濟南市烈士陵園

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濟南市烈士陵園
  • 占地面積:42公頃
  • 竣工時間:1968年
  • 地位: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布,構造,烈士介紹,

分布

濟南市烈士陵園
陵園分三部分。北部為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四里山山巔,坐落於花崗石塔基上,通高3464米,四稜錐體,乳白色花崗石砌成,高聳入雲。由山下到塔基,有三條石級登道,南側登道202級,道直寬綽,直抵紀念塔基,蔚為壯觀;北側兩條,左右分列,林蔭夾道,蜿蜒深幽。塔座鐫刻以紅旗、花環、冬梅、秋菊、荷花,萬年青等浮雕圖案,塔身南北兩側,分別刻著“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遒勁剛健的鎏金大字,為1949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
塔頂嵌碩大的紅五星,由紅色花崗石鑿就,直徑達兩米,分外醒目。中部五里山西建有烈士靈堂和革命烈士陳列館。南部六里山西北,為烈士墓區,安葬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第一個共產黨員王盡美,山東早期黨的負責人劉謙初等革命先烈1502名。王盡美墓,在烈士墓群最上一排,長方形墓穴,青石砌壘,前立漢白玉碑,墓周蒼松翠柏拱衛,山花芳草伴陪。

構造

濟南市烈士陵園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內有革命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區、“勝利”銅像、悼念廣場、濟南戰役紀念館等建築物,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全省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先進單位。
烈士陵園主要職能是:以“褒揚烈士,教育民眾”為宗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墓地工作。2003年3月24日,濟南戰役紀念館建成並試行開放,又為我市增加了一大人文景觀和教育基地。整個紀念館改擴建工程用資3800萬元,總面積達6800平方米,共由陳列廳和全景畫館兩大部分組成,陳列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史料照片,並採用全景畫、合成音響、錄音解說等藝術手法,展現出濟南戰役氣勢恢弘的壯大場面,對繼承發揚革命優良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產生了巨大作用。

烈士介紹

濟南市烈士陵園
王盡美墓,在烈士墓群最上一排,長方形墓穴,青石砌壘,前立漢白玉碑,墓周蒼松翠柏拱衛,山花芳草伴陪。王盡美(1899~1925),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燼美,字灼齋,山東諸城人。1918年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後在濟南組織勵新學會、共產主義小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1921年7月,與鄧恩銘一同作為山東代表,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會後組建濟南和山東的黨組織,並擔任主要負責人。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革命導師列寧接見。同年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參與領導北方的工人運動。1923年調回山東,組織領導濟南、青島等地的工人學生運動。
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嗣後,參加直隸、山東等北方各省改組國民黨的領導工作,並組織了山東反帝國主義大同盟、非基督教大同盟,發動國民會議促成運動。因勞累過度,於1925年8月19日在青島病逝。
1959年7月,由家鄉遷葬於此。
濟南市烈士陵園
劉謙初墓,與王盡美墓並列,形式規模相同。劉謙初(1897~1931),原名劉德元,字乾初,代名黃伯襄,山東平度人。學生時期先後參加“討袁鬥爭”、五四運動等,是學生運動的領導骨幹。
1926年參加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社會股長。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右傾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等職。
1929年4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恢復和發展遭到破壞的黨組織,於青島、博山、濰縣等地組織大規模的同盟罷工,同年7月被捕。在獄中倍受酷刑,堅貞不屈,繼續鬥爭。
1931年4月5日,同鄧恩銘等一批黨的重要幹部被殺害於濟南緯八路刑場。
1960年6月,由原籍遷此重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