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志·第七冊

濟南市志·第七冊

《濟南市志·第七冊》在保持了整部志書編纂體例、行文、規範、時間斷限協調一致的基礎上,著筆於濟南市的民族、宗教、生活、英雄人物等方面。全書分為社會卷和人物卷。其中人物卷之下又設有:人物傳、人物表、人物名錄。

基本介紹

  • 書名:濟南市志·第七冊
  • 類別:地方志
  • 分類:社會卷和人物卷
  • 出自:濟南市志
正文介紹,就職情況,古代才子,

正文介紹

濟南市是歷史上漢民族較為集中的地區。其他民族因歷史上的軍隊駐防、經商貿易、逃荒避難、就業工作等原因遷入,使濟南逐漸成為漢族占絕大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城市。1985年,全市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侗族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為3768887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8.39%;少數民族人口為6159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l.61%。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回族59008人、滿族892人、苗族700人、侗族470人、蒙古族144人,其餘少數民族均在100人以下,最少的僅一二人。
長期以來,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建設濟南。 濟南是山東省宗教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5種宗教。 佛教傳入濟南已有1800多年;道教傳入濟南有1700多年;伊斯蘭教於元初傳入濟南, 也有700餘年。清代,天主教、基督教亦相繼傳入濟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濟南市恢復和建立了宗教機構和宗教愛國組織,宗教團體房產大部分得到落實,並有計畫地恢復開放了一批寺、觀、教堂。到1985年底,全市共恢復開放寺觀教堂24處,有宗教職業者75人,其中佛教僧尼共12人,道教道士1人、道姑5人,伊斯蘭教阿訇和師娘27人,天主教主教1人、神甫6人,基督教牧師和布道員23人。信教民眾,佛教和道教的信徒已為數不多,伊斯蘭教信教民眾近6萬人, 天主教信眾5000多人,基督教信眾5500多人。全市宗教界先後有50多人被選為全國、省、市、縣(區)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濟南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城市,居民就業門路增加,職工多次調升工資,增發糧食和副食品價格補貼。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就職情況

1985年,職工人均年收入731.69元,平均每年增長11.7%; 農民人均純收入492元,平均年增長29%,工農差別開始縮小,農民和城市職工人均收入比由1980年的1∶3.38縮小到1985年的1∶1.49。隨著收入的增加,人民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濟南地區民間流傳的地方戲曲種類很多,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呂劇和五音戲。呂劇是在地方民間化妝揚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唱詞具有通俗易懂、唱腔樸實無華的特點,主要劇目以生活小戲為主,取材於民間傳說、市井生活,內容主要表現家庭倫理、風土人情、戀愛婚姻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小姑賢》、《王漢喜借年》、《王定保借當》、《藍橋會》、《拾玉鐲》等。五音戲,原稱“肘鼓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五人戲”等,因其多由五人搭班演出而得名。民眾所熟悉和喜愛的劇目有《王二姐思夫》、《王小趕腳》、《彩樓配》等。通過地方戲曲的形式,對於了解濟南的民俗、民情是有所裨益的。

古代才子

濟南古來地靈人傑, 且與八方才俊關聯頗多。 著名詩人黃庭堅遊歷濟南,曾以“濟南瀟灑似江南”的句子讚美當地的湖光山色。曾鞏曾任齊州(濟南)知州,勤政之餘, 總賦詩撰文, 為濟南地域文化錦上添花。南宋詞人辛棄疾、李清照,並稱詞壇“二安”,皆是濟南籍貫。金元明清之際,杜仁傑、元好問、張起岩、武漢臣、康進之、張養浩、趙孟?、李攀龍、李開先、周永年、馬國翰等才子,或是出身於濟南,或是因做官、遊歷與濟南結緣,都進一步為古老的城市加深了人文積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