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簡介
濟南市呂劇院成立於1951年10月,原名濟南市魯聲琴劇團,後更名為魯聲呂劇團、濟南市呂劇團,是山東省建團最早的呂劇表演團體。目前,劇院共有演職員88人,其中,具備高級職稱的32人。劇院幾代呂劇藝術工作者創作、移植、改編、演出劇目共230餘台,獲全國、省市各級專業比賽數百項,演出足跡遍及全國十餘個省市,並曾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文化交流。
劇院20世紀60年代初,劇院曾攜
呂劇《
逼婚記》、《鬧房》、《
姊妹易嫁》等劇目晉京匯報演出,受到了
朱德、
鄧小平、
李先念、
彭真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1979年,《
逼婚記》一劇由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戲曲片在全國公映。
改革開放30餘年,劇院創作、編排、移植、演出了傳統及現代優秀劇目《
溫涼盞》、《父母官》、《心橋》、《雪山魂》、《棗香賦》、《“大官兒”皮景生》、《我的兄弟姐妹》、《龍泉夢》、《
陽光大姐》、《泉城傳說》等,先後在國家及省級藝術賽事上獲獎百餘項,20餘台劇目由齊魯音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先後錄製了本院創作演出的《逼婚記》、《溫涼盞》、《父母官》等眾多優秀劇目和優秀中青年演員個人專輯。
近幾年來,濟南市呂劇院結合當前形勢,排演了多部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劇節目。現代呂劇《龍泉夢》、《我的兄弟姐妹》、《陽光大姐》、古裝戲《泉城傳說》等先後獲國家、省市各級專業獎項。其中,現代呂劇《陽光大姐》在中央電視台向全國播放13次。多年來劇院把演出作為劇院生命線,每年的文化惠民演出達200多場,得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整理復排《逼婚記》、《
龍鳳面》、《
桃李梅》、《
紅絲錯》、《
井台會》、《
姊妹易嫁》、《鬧房》、《糊塗官》、《還珠記》等十餘台劇目深入社區、農村、部隊、廠礦、企業演出,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獲全省宣傳文化系統“三個一切”下基層先進集體,為傳承山東地方戲曲藝術,弘揚泉城文化做出了應有貢獻。
代表劇目
姊妹易嫁、狀元與乞丐、小姑不賢、王小趕腳、桃李梅、糊塗官、喝面葉、還珠記、三拉房、泉城傳說、牆頭記、鬧房、龍鳳面、井台會、借親、借年、紅絲錯、櫃中緣、搬窯、家有賢妻、逼婚記
優秀藝術家
於廷臣、李同慶、時克遠、候振南、張傳河、張翠雲、張文忠、畢芾村、董硯萍、吳殿順、張玉潤、張金忠、劉少遠、蓋貴玲、盛善祿、戚其漢、張萬真、趙懷剛 、張艷芳、劉鳳良、王鴿、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