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十一五”城市規劃

濟南市“十一五”城市規劃是濟南市制定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市“十一五”城市規劃
  • 實施地區:濟南市
濟南市“十一五”城市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十一五”城市規劃,是未來五年我市建設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引導調控城鄉建設和發展的公共政策,是城鄉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十一五”城市規劃,對於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省會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十五”城市規劃建設回顧
(一)規劃建設成就。
1997年6月15日,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做出了“濟南五年大變樣”的重大決策,拉開了加快省會建設的序幕。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濟南城市建設現場辦公會,指明了省會濟南長遠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提出了拓展發展空間、規劃建設新區、改善提升老城的要求,啟動了城市建設重大戰略調整的進程。2003年6月26日,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了濟南城市規劃建設問題,原則同意了濟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發展戰略和“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濟南市規劃建設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邁入了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十五”期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的奮鬥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方針,按照“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的總體思路,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搶抓機遇,求真務實,幹事創業,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取得突破性進展。
1.高起點規劃。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加大規劃編制力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關係全局發展的規劃編制研究工作,啟動建立以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為基礎、控制性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為主體、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業專項規劃為保障的三層規劃體系,力爭形成一張統籌全市發展、引導各項建設、便於統一管理的電子規劃藍圖。
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遵循“政府組織領導、部門行業聯動、專家諮詢指導、社會公眾參與、科學民主決策”的工作思路,按照8個編制步驟,歷經幾十輪修改完善,先後完成總體規劃綱要和文本、23項專項規劃、100餘張規劃圖紙,總計400餘萬字的規劃成果。已經市規委會、市人大常委會、省政府審查通過,正在履行報批程式。
重點地區規劃——先後編制完成了城市空間戰略及新區發展研究、泉城特色風貌帶規劃,以及臘山新區、燕山新區、東部產業帶、大學科技園區等10餘項重點片區規劃。
規劃策劃與城市設計——完成了經十路發展規劃策劃、小清河兩岸地區規劃、鐵路沿線綜合整治規劃、北園大街整治規劃、城市綠色隔離帶規劃等50餘項規劃成果,以及泉城路商業街環境設計、泉城廣場周邊、奧體政務中心規劃設計等若干項城市設計。
控制性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完成了孫村產業區、出口加工區、唐冶新城、經濟開發區、鵲山龍湖等10個片區的控制性規劃;配合城市總體規劃、“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步編制了城市近期建設規劃。
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業專項規劃——完成泉城廣場周邊地區、解放閣-舜井街片區、大明湖周邊地區、田園新城、柏石峪生態社區等300餘項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了綜合交通規劃、商業網點規劃、供熱規劃等30餘項專業專項規劃。
2.高標準建設。實施交通建設、管網建設、綠化建設、供水建設、設施建設、康居建設、名城保護、藍天保護、河道整治、容貌整治“十大工程”,“十五”期間完成城建投資85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2倍,是歷史上投入最多、成效最大的五年。到2005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56%,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95平方公里,中心城人口達到290萬人,城市規模增長迅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50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達到15.8平方米,繞城高速公路、經十路、燕山立交、經一路、高架路北延、濟濼路、工業南路、舜耕路、緯六路道橋、濟王路等路橋工程相繼竣工。主城區路網更加最佳化,東部城區、西部城區主幹路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建設步伐加快,繞城高速公路大北環線正在加緊建設。鋪設各類管線2800公里,濟南國際機場8萬平方米新候機樓及航站區投入使用,玉清湖水庫、興濟河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大型基礎設施相繼建成。
城市綜合功能不斷增強——泉城廣場、泉城路商業街、燕山健身廣場、國際會展中心、山東大廈等重點工程建成使用;城市住宅建設加快,新建住宅1254萬平方米,一批高品質的住宅區相繼建成;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臨港開發區、高校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各類園區發展迅速,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城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施綠化工程,加強城區及周邊道路、荒山、平原、河渠綠化,新增綠地1479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6%;實施藍天保護工程,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比率達到72%;實施河道整治工程,完成玉繡河一期、工商河等河道整治,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
城市面貌顯著改觀——完成2300餘條背街小巷整治,實現了“路平、燈亮、水通”,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實施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植物園、環城公園、城市主幹路和鐵路沿線等一系列整治改造工程,加強泉群、歷史街區、文物保護和景區建設,實現泉水連年噴涌,老城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3.高效能管理。堅持改革和創新,城市管理和運行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規劃建設管理步入健康發展、高效運營的新階段。
建立科學民主的規劃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起公開透明的規劃決策機制、實施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了市規劃委員會,完善了專家諮詢制度和規劃公示制度,初步建立了城鄉規劃的集中統一管理體制。
探索“自求平衡、滾動發展、良性循環”的城市運營體制——完善重點工程管理體制,堅持項目法人制、項目策劃制、專家評審制、招標投標制等八項制度。完善城建投融資體系,建立10個投融資平台,為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市場化融資支撐。
創新城區管理和城市綜合執法體制——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城市管理體制,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強化城市綜合執法。
大規模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道路街巷整治、重點區域整治、違規建設整治、城市村居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生態環保整治、交通沿線整治、村鎮容貌整治等八項綜合整治工程,改善了城鄉整體環境。
(二)存在問題。
儘管濟南市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仍然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
1.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矛盾突出。濟南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差距較大,小城鎮規模過小,布局分散,發展緩慢,中心城市極化發展,對周圍縣市、鄉鎮帶動作用不足,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影響了全市城鎮化、現代化進程,迫切需要城鄉建設和管理的統籌協調。
2.資源保護與利用矛盾明顯,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形勢嚴峻。濟南是資源較為緊張的城市,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資源制約因素將日益突出;加之城市建設的蔓延擴張、農村建設活動的自發無序發展以及城市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土地利用粗放等,使資源保護與利用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形勢嚴峻,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3.舊城功能高度集聚,中心城布局亟待調整最佳化。城市功能高度集聚於舊城狹窄的空間內,省市級行政辦公、商貿金融、體育文化設施、教育科研機構、火車站等均集中於舊城,造成城市空間不足、活動高度集中、住房緊張、基礎設施不堪負重、交通擁擠混亂、環境質量不佳等一系列問題。
4.名城保護力度不夠,城市特色風貌不突出。城市功能的過度集中、老城負荷的日益加重以及一些不恰當的舊城改造和開發建設活動,都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造成一定破壞,對城市特色風貌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另外,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對商埠區的保護重視不足。
5.城市連片蔓延發展,邊緣用地開發混亂。城市各片區間的綠化隔離未能有效控制,城市連片蔓延式發展,片區間呈現逐漸靠攏趨勢;城中村和建成區邊緣用地粗放、不集約,舊村改造開發失控;城市邊緣地區規劃仍有較大缺口,土地、建設、管理仍顯混亂。
6.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和整體面貌有待改善。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增加、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污染加劇,生態環境透支;工業用地布局不合理,歷史上形成的重工業污染源位於城市上風向,許多污染較重、占地較大工業仍位於城市密集發展區;綠化用地仍明顯不足,目前城市綠地達不到國標城市建設用地的低限,差距較大,且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於南部地區,以山林綠化為主,不利於居民使用。
7.綜合交通體系不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壓力大。近幾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通需求發生變化,交通需求量激增,城市道路建設滯後顯現,結構不甚合理,停車設施嚴重不足,公共運輸有待改善和發展,尤其是隨著城市空間拓展,城市東西向交通壓力日益加劇,交通緊張狀況亟需解決。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深入實踐“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總體思路,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強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切實抓好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和增強發展後勁三大關鍵,著力實施轉變增長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擴大對外開放和促進協調發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動產業實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發達、服務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加快建設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獨特自然風貌、濃郁現代氣息的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
依據濟南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提出的城市發展目標、原則和建設發展時序,編制“十一五”城市規劃,明確近期城市規劃建設的重點,加快推進省會現代化進程,為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濟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規劃原則。
1.近期建設與長遠發展兼顧的原則。以不損害城市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城市長遠發展為前提,儘量協調近、遠期利益,要關注當前,又要考慮長遠,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提高規劃的實效性,努力推動經濟成長方式和城市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走集約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的原則。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為依據,並與其相互協調,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城市用地與空間布局上加以落實。
3.發展方向明確、重點突出的原則。明確城市近期發展方向和重點發展區域,突出重點產業、重要社會事業和公共設施、重大道路交通和基礎設施。
4.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相結合的原則。以新區開發為先導,疏解老城功能,帶動舊城改造和老城提升,調整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建立起現代化大城市發展框架和有機空間秩序。
5.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集約緊湊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努力挖潛存量和閒置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最佳化調整空間結構,儘量使各發展區域空間布局集中緊湊。
6.各發展區域用地和功能相對集中和完整的原則。本著生產和生活、居住和就業相對就地平衡的原則,使各發展區域的用地和功能相對集中和完整,實現每一發展時段各發展區域的自我平衡發展,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三)發展目標。
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總目標,按照“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的總要求,圍繞“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提升省會形象”的總體思路,以承辦第十一屆全運會主會場為契機,堅持以人為本,按照“三高”要求,努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層次和水平,實現城市服務功能的全面提升,基礎設施趨於完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麵條件明顯改善,城市面貌有較大改觀,濟南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得以強化和提升。
(四)發展規模。
到2010年,中心城人口達到340萬人左右,中心城建成區面積達到33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主城區建設用地達到240平方公里左右,東部城區建設用地達到50平方公里左右,西部城區建設用地達到4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現代化大城市發展框架。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正常降水條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噴涌。城鎮體系更加合理完善,城鎮化率提高到65%。
三、主要城鄉規劃任務
根據“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要求,立足創新和服務,服從服務於省會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大力推進科學規劃、民主規劃、依法規劃,強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規劃意識,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加強規劃研究,加快規劃編制,構建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城鄉規劃管理地方法規體系,建立公開透明的規劃機制,實施陽光規劃,改革和創新規劃管理體制,增強城鄉規劃工作的行政能力,依法加強城鄉規劃的實施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加強規劃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一)加快城鄉規劃編制步伐,完善規劃編研體系。
按照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加快城鄉規劃編制,建立以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為基礎、近期建設規劃和控制性規劃為主體、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業專項規劃為保障的三層規劃體系,形成一張統籌全市發展、引導各項建設、便於統一管理的電子規劃藍圖。
以新一輪《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為指導,加快深化編制各層次規劃。深化和完善各專業專項規劃;各縣(市)、鎮要加快編制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積極開展各層次的城市設計;加強規劃研究工作;加強城市基礎測繪,建設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為各層次城鄉規劃編制提供基礎和依據。
1.全力推進控制性規劃編制。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按照“統一組織領導、統一工作步驟、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片區劃分、統一徵選編制單位、統一審查審批”的“六統一”原則,遵循“政府主導、市區聯動,統籌策劃、分片編制,先急後緩、突出重點,陽光運作、統一審批,依法修訂、動態完善”的工作思路,力爭用兩年時間實現中心城控制性規劃全覆蓋,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法定依據。
2.完善近期建設規劃編制。依照城市總體規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合理確定近期城市重點發展區域和用地布局,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對資源環境保護、用地增長管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和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調控作用,明確城市建設發展的時序,建立近期建設項目庫,編制年度規劃實施方案,促進城市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深化專業專項規劃編制。各專業專項規劃是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總體規劃的深化和延伸。按照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深化和完善編制各專業專項規劃,各專業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充分協調銜接。
4.抓好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是各項建設工程設計的直接依據,建立完善市場運作機制,全面開放規劃設計市場,提高規劃設計水平。重點抓好城市中心區、歷史街區、城市新區、城市主要街道兩側、沿河、環山等重要地區、重點地段和標誌性建築群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工作,強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突出泉城風貌特色,力爭以較低的造價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工程。
5.加快各縣(市)、鎮總體規劃和新農村規劃編制。各縣(市)、鎮要依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抓緊編制和完善各縣(市)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合理確定城市、鎮、村莊的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強化脆弱資源保護和空間管制,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要求,突出建設重點,加快新農村的規劃建設,促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
(二)加強法制建設,實施陽光規劃,健全規劃管理體制。
結合濟南實際,建立以地方性法規為保障,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範性檔案為補充的規劃法規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制定為契機,總結《濟南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的實施情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府規章、規範性檔案;逐步把城鄉規劃工作納入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全面提高規劃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
堅持公開透明、依法行政、規範公正、強化監督、注重實效的原則,全方位向社會公開城鄉規劃的行政內容和行政依據、服務時限和服務程式,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規劃決策機制、實施機制和監督機制;全面開放規劃設計市場,大力提高規劃設計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的專家諮詢論證制度,繼續完善規劃公示制度,擴大公眾參與度。
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建立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把城市規劃區及其邊緣地帶的規劃建設,納入集中統一的城鄉規劃管理體系,加強對城鎮和村莊的規劃管理;建立科學、民主、規範、高效的決策機制;完善市、區兩級規劃管理體制;簡化審批程式,再造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流程;進一步加強縣(市)、鎮的規劃管理工作;加強城鄉規劃實施管理,嚴肅查處違法建設。
四、主要城鄉建設任務
(一)構建優勢互補的城市圈。
加強區域協作,突出濟南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強凝聚力和輻射帶動力,加快濟南與周邊城市的融合,構建以濟南為中心,與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6個城市共同組成的濟南城市圈,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區域協調的發展框架。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綜合優勢,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技術資金密集製造業和高層次服務業,加快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以及高新技術研發擴散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落實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加強區域產業銜接,共享旅遊資源,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協同力度,推進經濟、生態、旅遊功能互補發展,建立協作緊密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努力把濟南城市圈建設成為銜接京津冀、長三角兩大經濟區,呼應山東沿海經濟帶的區域經濟綜合體。
(二)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
提升中心區,做強近郊區,突破遠郊區。強化濟南中心城與各市縣的聯動,以中心城為核心,與章丘、濟陽、商河、平陰等周邊市縣形成“一主多副”的空間發展格局,構建大中小城鎮有機結合、職能分工互補、空間布局有序的四級城鎮網路體系。加快章丘城區和濟陽、平陰、商河縣城建設,分擔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科學確定開發建設時序,合理配置土地等各類資源,搞好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特色產業集聚,提升經濟實力,提高承載能力。到2010年,章丘市城區人口達到45萬人;濟陽縣城區人口達到18萬人;平陰縣、商河縣城區人口分別達到13萬人。中心鎮和一般鎮。規劃建設刁鎮、普集、文祖、仲宮、柳埠、遙牆、桑梓店、萬德、歸德、東阿、孝直、孫耿、曲堤、垛石、鄭路、懷仁等16箇中心鎮,加快發展一般鎮。城鎮空間組織以中心城市為中心,形成沿交通走廊向東、向北、向西南發展的三條城鎮聚合軸,增強空間集聚性,帶動周圍城鎮發展;以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中心,規劃形成16個城鎮組群。
建設南部山區和北部黃河保護髮展帶、中部城市產業與空間發展帶,構建三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和諧市區。南部山區保護髮展帶為以生態保護為主導、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綜合性生態功能區;中帶是為城市空間和產業的主要發展區,是中心城發展的主體;北部黃河保護髮展帶為以防洪行洪、生態保護為主導,防洪與興利相結合,積極發展旅遊業和特色農業的綜合性生態功能區。
(三)構建“一城兩區”的中心城布局。
積極向東西兩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建設城市新區;疏解舊城區,提升老城功能和環境;嚴格控制城市建設向南部山區蔓延擴展,保護南部山區生態功能區。在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建設主城區,繞城高速公路以東建設東部新城區,依託長清城區發展西部新城區,初步形成“一城兩區”東西兩翼帶狀發展的中心城空間結構。
(四)實施“四沿”帶動發展戰略。
按照“大規劃、大整合、大建設、大發展”的思路,實施沿經十路、沿鐵路線、沿小清河、沿黃河“四沿”帶動戰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明確載體功能定位,以線帶點推動重點片區建設,形成連線東西、輻射南北、體現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景觀特色的城市發展帶、經濟隆起帶、社會發展帶和生態景觀帶。
強化經十路發展主軸作用,沿經十路形成現代製造業兩翼展開、服務業中部集聚、文體設施合理分布,融匯經濟、社會、交通、景觀、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主體發展帶;圍繞沿鐵路線綜合整治,加快京滬、膠濟鐵路城區路段沿線開發,形成新的產業發展聚集區;結合“南水北調”濟南段建設和小清河流域綜合治理,沿小清河形成集防洪灌溉、旅遊觀光、娛樂休閒、商貿服務為一體的綠色景觀長廊和服務業發展帶;加快跨黃河交通設施和防洪興利水利設施建設,建設鵲山龍湖,構築城市北跨的橋頭堡,沿黃河建成集防洪防汛、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生態風貌帶、自然景觀帶和旅遊產業帶。
(五)加快建設重點片區。
1.主城區建設重點。主城區以向東發展為主,以承辦第十一屆全運會主會場為契機,以奧體中心、政務中心、金融商務區規劃建設為重點,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主導,加快建設燕山新區,整合建成區,加強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王舍人、賢文片區,初步形成燕山新區城市公共中心、王舍人和賢文片區地區公共中心。
主城區西部臘山新區以京滬客運專線建設為契機,以建設新濟南站交通換乘樞紐及其配套設施為重點,發揮鄰近鐵路、公鐵聯運的綜合優勢,建設擔山物流園區;沿經十中路西段建設商務、居住、公共服務配套等。
舊城區以調整最佳化為重點,搬遷污染工業,改造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完善基礎設施,疏解教育、辦公等部分功能至外圍新區,提升強化城市商業、文化、旅遊等中心功能,加強城市公共中心區建設,增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強化公共運輸和步行交通建設,加強以古城和商埠區為重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恢復和強化泉城特色風貌,改善和提升老城整體環境。
主城區內重點片區:
奧體-政務中心區——將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市級行政辦公中心建設成為新的標誌性公共空間,大力推動燕山新區建設,拉動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
漢峪商務居住區——在賢文片區建設高效現代的東部金融商務區,著力提升城市集聚功能,促進城市金融和商務的集群發展。大力實施安康居住工程,在王舍人片區建設田園新城中低價居住社區,促進王舍人片區的整合發展。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
擔山物流園區——在臘山新區建設以發展倉儲和現代物流業為主導的擔山物流園區,將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物流產業基地。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
党家地區——在臘山新區南部建設以發展現代製造業為主導、兼備旅遊休閒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新型片區,將成為濟南市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生態休閒目的地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
小清河兩岸地區——沿小清河及兩岸地區建設以旅遊休閒、商貿服務、生活居住為主導功能的濱河景觀帶和複合型的城市功能區,將成為城市新的空間增長點和重要的戰略發展地區。全長25公里,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
舊城區——實施舊城連片改造,加強古城和泉水保護,整治泉城廣場和大明湖周邊地區;改造魏家莊地區,建設綜合商務區;加強商埠區保護和整治,促進商埠區的復興和繁榮;實施北園大街快速交通建設,帶動兩側開發改造;建設完善山大路科技商務區;全面改善老城整體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2.東部城區建設重點。東部城區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製造業發展為重點,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龍頭,加快推進出口加工區、孫村工業區建設,啟動建設唐冶新城、郭店物流園區、邢村物流中心,完善彩石高教集中區建設,同步配建生活服務設施,在孫村片區西部初步形成東部城區公共中心。
東部城區內重點片區:
孫村產業區——在東部城區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製造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是城市“東拓”和產業“中疏”的主要載體。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
唐冶新城——在東部城區啟動建設以行政辦公、文化體育功能為核心、以商貿、金融和綜合產業配套為支撐的城市中心區,是帶動東部發展的增長極。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
3.西部城區建設重點。西部城區以發展高等教育、高科技產業、生活居住為重點,以大學科技園為帶動,加快崮山片區建設,完善相應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在崮山片區北部形成西部城區公共中心;逐步實施長清舊城區改造,沿經十西路兩側逐步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
西部城區內重點片區:
大學科技園區——在西部城區建設高等教育基地,集教學、科研、居住為一體,是城市實施“西進”主要承載地和知識產業發展的孵化器。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
經濟開發區——建設以高新技術孵化和高附加值製造業為主體,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為支撐的現代化工業基地,是西部產業發展的發動機。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
4.南部山區建設重點。加快實施小流域治理、退耕還林、荒山綠化、礦山開採區恢復治理、水資源調控等專項工程,改善南部山區生態環境質量,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資源涵養能力。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自然人文景觀特色,按照地域相近、交通便利的原則,整合旅遊資源,規劃旅遊線路,形成山野風光與文物古蹟相結合,集娛樂性、觀賞性、休閒性、參與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綜合旅遊區,建設九龍澗生態旅遊區、五峰山旅遊度假區、柳埠國家森林公園,促進南部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生態旅遊發展。以林果業、種植業為重點,加快發展南部山區生態特色農業。
5.黃河沿岸建設重點。在黃河北地區,以黃河北展寬區為主體,融合鵲山水庫及黃河沉沙池,建設集娛樂休閒、旅遊觀光、生態保護、都市農業、防洪防汛於一體的鵲山龍湖旅遊區,將成為城市北跨的橋頭堡,帶動城市向北發展。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加快整合鵲山龍湖和沿黃旅遊資源,沿市域66公里標準化堤防帶狀展開,搞好體現黃河文化、齊魯文化景觀設施建設,形成與險工石壩、黃河河道、綠色堤防渾然一體的黃河觀光旅遊帶。在高速繞城北環線以內,以濟南化工園為載體,承接市區傳統產業轉移,規劃建設桑梓店物流中心,促進黃河北地區發展。
(六)實施各類重點建設項目。
1.工業園區建設。以我市龍頭企業為支撐,以國務院、省政府批准設立和保留的十個工業園區為載體,發展六大產業為主線,形成交通裝備、電子信息、冶金鋼鐵、石化化纖、機械裝備、食品藥品等對我市工業發展具有較強支撐帶動作用的六大產業體系,實現濟南市工業的集聚效應。
加快園區工業項目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積極發展和最佳化高新技術開發區、王舍人工業區、党家工業園、臘山工業園、藥山工業園、化工工業園和章錦工業園,開闢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孫村工業區,有條件地發展和建設郭店工業區和擔山工業園。
(1)主城區加強環境建設,逐步治理和搬遷重污染企業;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王舍人工業區的充實提高,推進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的形成,積極調整最佳化鋼鐵、石化產品結構;培育無污染、占地少的都市工業和新興工業。
(2)東部城區加強產業導向,打造電子信息、交通裝備、食品藥品等產業集群,形成上下游產品企業的有效積聚;加快孫村工業區和章錦工業園的建設,積極承接現有市區優勢產業轉移。
(3)西部城區加強環境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依託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理布局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和推進機械裝備、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的快速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