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兵工廠

晚清、民國時期製造槍械、火炮、彈藥的大型綜合兵工廠。初名山東機器局,後名山東兵工廠、濟南兵工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兵工廠
  • 外文名:Jinan Arsenal
  • 別名:山東兵工廠
  • 成立時間:1875年(清光緒元年)10月
  • 成立地點:濟南
1875年(清光緒元年)10月,山東巡撫丁寶楨上奏朝廷,設山東機器局。於濟南城外濼口購買民地390餘畝,動工興建廠房,並向英國蒲恩公司訂購機器設備。1876年10月,建成機器廠、生鐵廠、熟鐵廠、木樣房、畫圖房、物料庫、文案廳、工匠住房以及製藥廠的提硝、蒸硫、碾藥、壓藥、成粒、光藥、烘藥、裝箱等廠房。機器局設文案、錢糧、物料、機器廠、火藥廠、煤井委員和工程委員,有員工300餘人,加上章丘、長山礦井採煤工役,全局有員工400餘人。熟悉製造技術的工匠,多在浙江、直隸招用,藝徒工役等在當地雇用。生產、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參照江南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制定。
1883年添造部分槍彈機器,1884年起,陸續生產林明敦、哈其開斯、毛瑟等後膛槍彈,1888~1896年,還製造後膛炮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山東沿海軍務緊急,為加緊趕造軍火,機器局進行擴充,添造機器,加蓋廠房,員工兵夫增加到近千人。1895年,各種槍彈月產10萬發,並試製成功後膛抬槍,定名堅利遠抬槍,具有毛瑟槍與哈其開斯槍的優點,射程2000米。1897年,向德國購進既能製造抬槍又能兼造毛瑟槍的機器60餘部、各種配件和工具170多種,建起了新式槍廠、槍彈廠、熟鐵廠、軋銅廠、化銅廠,建築形式和布局,全按西式建造,使機器局規模擴大。還在機器局西南的無影山建成火藥庫房20座,可儲存火藥18萬千克。1904年和1905年,向德商瑞記洋行購進7.9毫米槍彈機53部及全副修理器具,製造新式槍彈,日產6000~7000發。山東機器局開辦經費,由山東地方籌措,來自藩庫銀、糧道庫銀和臨清關稅銀。
1912年(民國元年)3月,山東機器局由北洋政府陸軍部管轄,並受山東督軍支配。8月改名山東兵工廠,對原有機構進行改編,廠長之下設副官、文牘、會計、審計、審查、醫務、差遣7處,生產機構設機器、火藥、槍彈、白藥、煉鐵、鑄鐵、軋銅、化銅、木工、工程10所。另有物料庫,儲存生產用原料,軍火庫仍在無影山,儲存軍火成品。1928年4月,國民革命軍抵濟南,接管山東兵工廠。5月3日,日本侵略軍製造濟南慘案,厂部被迫遷齊河縣城臨時辦公。日軍侵占工廠後,劫走重要機器,炸毀無影山火藥庫,工廠損失600萬元,多數工人出逃,各謀生計,工廠停工一年之久。1929年5月,軍政部接管新城兵工廠,改廠名為濟南兵工廠,經過整理修復,當年下半年恢復生產,員工增加到1500餘人,生產機構仍保持機器廠、槍彈廠、炸彈廠和製藥廠。1930年4月,蔣馮閻戰爭爆發。6月,閻錫山的晉軍占領濟南,令石友三接管濟南兵工廠。8月,閻錫山戰敗,軍政部再次接管濟南兵工廠。軍政部接管後,按行政院頒布的《兵工廠組織法》,調整了組織機構,廠長下設總務處、工務處、審檢處、審計科和技術委員會。工務處為生產管理機構,下設機器廠、槍彈廠、炸彈廠和製藥廠。以槍彈、手榴彈、飛機炸彈引信為主要產品。
1933年6月,軍政部擬將濟南兵工廠製造棉藥的軋花機、烘藥機遷漢陽火藥廠,工人們意識到將有停工失業危險,激起了全廠罷工浪潮。軍政部派兵工署兵工委員劉守愚會同山東省主席、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壓抑工潮,後將濟南兵工廠移交第三路軍接辦,當年7月1日改名濟南兵工局(又稱山東兵工局)。第三路軍因經費困難,1934年5月,韓復榘又將工廠交回軍政部,由兵工署接收,恢復濟南兵工廠名稱。
1936~1937年,山東兵工廠又添置了部分新式機器,使工廠設備大部分更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沿津浦鐵路向南進犯,濟南危急;9月,濟南兵工廠奉令西遷,員工、機料分14批拆遷西安;11月11日在西安北馬道巷利用原陝西機器局北廠設廠,改名陝西第一兵工廠籌備處。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