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兵工廠

清末民初製造槍械、火炮、彈藥的大型綜合兵工廠。初名北洋機器局,後名北洋兵工廠、德州兵工廠、德縣兵工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州兵工廠
  • 外文名:Dezhou Arsenal
  • 別名:北洋兵工廠、德縣兵工廠
  • 成立時間: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 成立地點:山東德州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選定山東德州城西南火車站附近名“花園”的地方,建立機器製造局,生產軍火。1903年2月,委任王仁寶(副將銜)總理局務,動工興建廠房,購置機器設備。1904年9月,機器局建成,10月開工生產,試造7.9毫米槍彈。定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簡稱北洋機器局)。
北洋機器局設總理局務、幫辦局務、提調、監理等官員。管理機構設有文案處、收支處、招銷處、稽查處、工程處、官醫處、物料庫、軍械庫、轉運處和駐津收支處。製造廠設有機器廠、快槍子廠、新槍子廠、無煙藥廠、棉藥廠、鏹水廠、淋硝廠、卷銅廠、木工廠、鑄鐵廠、熟鐵廠、鍋爐廠,後又續建軍火庫、槍子紙盒廠和造酒房等。
北洋機器局的機器設備,7.9毫米槍彈機全套購自德國,6.5毫米槍彈機主件購自德國,無煙藥製造設備大部分購自德國,部分購自英國,並自製一部分作配套。另外,還接收了一部分天津北洋機器局被毀後的殘存設備。機器局還製造多種機具,以供自用。其製造能力:7.9毫米槍彈年產量400萬發,6.5毫米槍彈年產量600萬發。據北洋機器局1907年和1908年實際產量統計,平均年產量為7.9毫米槍彈452.223萬發,6.5毫米槍彈為493.45萬發,無煙藥2.946萬千克,棉藥坯2.1814萬千克。
辛亥革命後,廠名幾經變更。1911年12月,改名德州機器局;1912年(民國元年)由北洋政府陸軍部接管,改名北洋兵工廠;1913年1月,又改名德州兵工廠;1914年7月改名德縣兵工廠;1915年,改由督辦兵工廠事務處管轄,1917年又改屬陸軍部。組織機構和編制也有較大調整,將總理局務改稱督理,增設協理。1914年,又將督理改稱總辦,協理改稱會辦。管理機構設庶務股、書記股、會計股、統計股、採辦股、工務處(會辦兼任處長)、審檢處、材料處、軍械庫、稽查所、軍醫所。生產機構中擴大了造紙廠(原槍子紙盒廠),原有製造廠無變化。
德縣兵工廠時期,有各類機器設備760多台(件),但精密機器較少。由於軍閥混戰,生產很不正常。陸軍部接管後,仍以製造7.9毫米和6.5毫米槍彈為主,兩種槍彈年產1200萬發,最高2000萬發。無煙藥自給,年產約5.4萬千克,棉藥坯年產約2.7萬千克。民國時期,德縣兵工廠幾次裁員,至1924年,工人減至1700人左右。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將德縣兵工厂部分機器拆運天津。1925年冬,山東督軍張宗昌又將大部分機器設備及員工遷轉濟南,併入山東兵工廠,德縣兵工廠停辦。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