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濟上四賢詠三首
崔錄事
解印歸田裡,賢哉此丈夫。
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為儒。
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
已聞能狎鳥,余欲共乘桴。
成文學
寶劍千金裝,登君白玉堂。
身為平原客,家有邯鄲娼。
使氣公卿坐,論心遊俠場。
中年不得意,謝病客游梁。
鄭霍二山人
翩翩繁華子,多出金張門。
幸有先人業,早蒙明主恩。
童年且未學,肉食騖華軒。
豈乏中林士,無人薦至尊。
鄭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
賣藥不二價,著書盈萬言。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吾賤不及議,斯人竟誰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解印:解下印縵。謂辭免官職。
②東山:東晉謝安隱居處。指隱居或遊憩之地。
③狎鳥:親近地玩鳥。典出《
列子·黃帝》:有個海民,喜歡鷗鳥,每天早上與鷗鳥嬉戲,上百的鷗鳥飛下遊玩。後來他的父親想讓他捉回鷗鳥拿給自己玩弄,海民再來到海上,鷗鳥便不再飛下了。此語說明崔錄事沒有世俗的機詐之心。
④乘桴(fú):乘坐竹木小筏。《
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後以指避世。
⑤白玉堂:神仙所居。亦喻指富貴人家的宅邸。
⑥平原客:平原君門下客。後泛指門客。平原君趙勝是戰國四公子之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封於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號平原君。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在當時聲名顯赫長平之戰後,秦軍進圍趙都邯鄲,趙勝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發動門客向楚國和魏國信陵君求援,最終解除邯鄲之圍。
⑦邯鄲娼:趙都邯鄲的娼妓。《漢書·地理志》載,趙俗女子多習歌舞。古時傳言,燕趙之地多美女。
⑧游梁:指遊走到諸侯王處任職。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曾經買得郎官做,但漢景帝不喜歡辭賦。當時梁孝王招攬天下人才,司馬相如藉口生病辭職,到梁國成為梁孝王的客卿。
⑨金張門:指豪貴門下子弟。金張,漢時金日磾、張安世二人的並稱二人子孫七世榮顯。後因用於顯宦的代稱。
⑩肉食:指高位厚祿。亦泛指做官的人。《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杜預註:“肉食,在位者。”騖:同“務”,從事、致力。
⑪中林士:在野隱居的人。
⑫老泉石:在泉石山水間終老。
⑬丘樊:農耕之事。丘,指孔丘;樊,指樊遲。樊遲是孔子的學生曾向孔子請教耕種之事。《論語·子路》云:“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後以“丘樊”借指農耕之事。
⑭盈:多餘、超過。
⑮息陰:在陰涼處休息。
⑯不及議:不能上達廷議,即意見難以傳達到朝堂之上。
白話譯文
崔錄事
解下印綬回到鄉下,這位大丈夫非常賢德!
少年時曾為俠客為人打抱不平,晚年為儒生潛心讀書、教引後輩。
隱居在東山旁邊,在大海邊安家。
聽說他已經能夠和鷗鳥親密無間地嬉戲,我好想跟他一起乘著小舟出海。
成文學
身佩價值千金的寶劍,來到您富麗堂皇的廳堂。
我成為像平原君門客樣的人,主家蓄有美貌多藝的邯鄲娼妓。
在公卿家的坐席上恣逞意氣,在遊俠的聚集處真心論交。
中年仍然不得志,推辭生病來到諸侯王那裡作客卿。
鄭霍二山人
繁華之地的瀟灑公子,多出自像金家、張家那樣的豪門。
幸運地擁有前人的基業,年紀輕輕就受到英明主上的賞識重用。
童年還沒有正式入學就擁有官位,在華美的軒室任職。
他們哪裡知道,山林中的士子,沒有人向皇帝推薦。
鄭山人在山水泉石間終老,霍山人安於親身耕種。
賣藥一律只賣一口價,著書超過一萬字。
乘涼也不選在賤劣的樹下,飲水一定喝清澈的水源。
我身份卑微不能上達廷議,這樣的人顯達之人誰去議論稱讚呢?
創作背景
王維在京城高中狀元之後,被任命為太樂丞,因為伶人舞黃獅子,而黃獅子只有在皇帝主辦的場合中才能使用,所以王維獲罪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即濟州(大致在今濟寧地區)倉庫管理員。王維到濟州以後,寫下這組詩《濟上四賢詠三首》。
作品鑑賞
崔錄事
一般的隱士給人的印象是樸實、安靜的,崔錄事隱居山中,安家海邊,但他原本並非安靜之人,而有一種“丈夫”氣概:這位隱士早年的時候,是扶助弱小、幫助他人的俠客,心中頗有一份豪氣。年紀大了潛心讀書,頗有儒雅風度。這位大丈夫有什麼“功業”呢?這位大丈夫只是毫無心機所以連鳥兒也與他特別親近(也就是說他壯志未酬)。詩人想要與這樣的人起到海上漂流。詩歌最後用“乘桴”的典故,《論語·公冶長》篇中雲“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王維以“天道不行”的典故,描寫一位生平無法施展抱負的賢丈夫,說明他對當時的世道非常不滿。
成文學
詩歌前四句化用漢樂府《
相逢行》:“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以形容成文學年輕時出入豪貴之門。這位賢士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豪爽、真誠:“使氣公卿坐,論心遊俠場”,在權貴面前不裝模作樣,誠心結交民間義士。豪爽真誠的人,作為朋友是非常難得的,但這樣的人不適合做官,這樣的性格也導致成文學的仕途結局是“中年不得意”。末句化用司馬相如到梁國作客卿的典故,一方面緊扣成文學作為諸王文學之職的實事;另一方面以司馬相如為典,讚美了成文學的才華。
鄭霍二山人
門蔭入仕在唐代是經過制度化的正常入仕途徑,崔氏、盧氏、鄭氏、王氏等世家大族子弟往往在年輕時就能夠出入宮廷擔任郎官、侍衛等官職,他們往往年紀輕輕,就已經獲得豐富的政治資源。詩歌前六句,即描寫了唐代社會的這種現象。科舉人仕是普通學子入仕的途徑,但唐玄宗年間,科舉錄取的人數很少,而且唐代的科舉考試不糊名字,許多考生通過行卷提前獲得了考官的賞識,高官子弟也可以不選擇門蔭入仕而參加科舉以證明能力”,加快升遷。對於沒有門路的考生而言,參加科舉考試的入仕之路也是異常殘酷的。一部分士子“走捷徑”,通過隱居獲得名聲,受到皇帝賞識。然而對於鄭、霍二位隱士來說,這條“捷徑”也不太有希望,“無人薦至尊”,權力中心的人們根本沒聽說過這兩位隱士。詩歌后半部分重點描寫鄭、霍二山人一日日一年年地在山中安然度日。鄭山人在山林泉石中日漸老去,霍山人在田野耕作間得到了安寧的生活。他們采些藥材賺錢,但完全不走商人的“套路”,賣誰都是一口價;腹中的學識,被寫成長長的著述。雖然身份低微,但是他們極端自愛。古人認為樹木也是有品性的,如松樹被認為品性高潔,但楮樹被認為是惡木。這兩位山人選擇休息的地方,也要選擇良木的樹蔭;選擇喝的水,更要選擇清澈的水源。詩歌描寫的場景,非常貼合山人的日常生活,同時又影射古代先賢的典故,漢代隱士韓康“賣藥不二價”:“(康)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後漢書·韓康傳》);晉代名士陸機“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猛虎行》)。詩人雖然傾慕這兩位山人的賢德,但卻無力改變兩位山人終老山野之間而不受朝廷重視的處境。詩人感慨兩位賢德的士人日漸老去而不受重用時,摻雜著身處賤職的自我感傷。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
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
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