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街道因“濂溪河”流經境內而得名。
原屬道江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湘南重鎮。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來,歷為縣及州、郡、路、府治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以舂陵山定鎮名,置舂陵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文安鎮。
1950年9月改名道江鎮,為縣轄鄉級鎮。
1952年6月,升為區級鎮。
1956年6月撤區並鄉,道江鎮改為鄉級鎮。
1960年7月,改為道江人民公社。
1962年11月,復為道江鎮。
2010年8月,撤道江鎮,設2個街道。以濂溪河為界,北岸為濂溪街道,南岸為西洲街道。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濂溪街道介於東經111°35′01″~111°36′10″,北緯25°31′39″~25°33′42″之間。地處縣城中心濂溪河以北,東與
上關街道、
東門街道相鄰,南與
西洲街道毗連,西與
營江街道接壤,北與
富塘街道交界。距縣政府1.5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4.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千米,總面積18.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6.7平方千米,占91.76%;水域1.5平方千米,占8.24%。
地形地貌
濂溪街道地處盆地中心,
瀟水、
濂溪河匯合處,形如不規則長方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175~190米,最高點縣政府辦海拔193米,最低點瀟水河海拔168米。
氣候
水文
濂溪街道屬
湘江水系,主要有瀟水河和濂溪河。瀟水古稱
深水,由南到北貫穿全境,境內長0.8千米。濂溪河古稱營水,由西而東匯入瀟水河,境內長2.1千米。
自然災害
濂溪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
洪災、
冰雹、
冰凍等。洪災每年一遇,發生在5~7月,最嚴重的一次洪災是2008年6月13日,全天普降暴雨,降水量達240毫米,這次短期中強降雨,致使沿河街道商鋪損失嚴重,低洼地段的工業企業、農林漁業、基礎設施大部分被淹。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濂溪街道總人口6826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3685人,城鎮化率93.28%。另有流動人口11920人。總人口中,男性37057人,占54.28%;女性31212人,占45.72%;14歲以下12337人,占18.07%;15~64歲51577人,占75.55%;65歲以上4355人,占6.38%。2011年人口出生率13.13‰,人口死亡率6.48‰,人口自然增長率6.6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751人。
民族
2011年,濂溪街道人口以
漢族為主,達67443人,占98.79%,另有少數民族人口826人,占1.21%。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濂溪街道財政總收入1.9億元,比2010年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萬元,比2010年增長13.6%。
農業
濂溪街道耕地面積2315.3畝,以種植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575萬元,比2010年增長3.9%。2011年蔬菜種植174畝,產量312噸,主要品種有大苦瓜、青皮黃瓜、辣椒。
濂溪街道畜牧業以
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91萬頭,年末存欄275萬頭;家禽飼養量2.2萬羽。
2011年,濂溪街道水產品產量118.9噸。
工業
濂溪街道以
陶瓷、
冶煉、
針織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8.6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億元,比2010年增長23.4%。擁有工業企業30家,職工920人。
商貿業
2011年,濂溪街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億元,比2010年增長18.5%。共有商業網點420個,職工5760人;有20條商業街,門面6800餘間;城市集貿市場2個,商貿城1個,年成交額3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濂溪街道有幼稚園18所,在園幼兒2095人,專任教師115人;國小4所,在校學生5003人,專任教師23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1286人,專任教師46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3440人,專任教師251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國小升國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濂溪街道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5處,各類民間文藝活動隊伍20支,各類圖書室5個,藏書1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45人,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1.4萬戶,入戶率75%。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8個,體育廣場1處,安裝了健身器材社區(西洲、大坪子)2處,有償健身場地2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6%。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濂溪街道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民營醫療衛生機構1個、社區衛生室4個,床位31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27.22張;固定資產總值176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47名,其執業醫師53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133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6.93萬人次。5個社區居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末,濂溪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32戶,人數1956人,支出375.48萬元,月人均160元。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38人,覆蓋率10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13戶,人數542人,月支出3.78萬元,月人均69.97元;大病救助123人次。救助金額36.8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13人次,共支出3.07萬元,比2010年增長0.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0人,撫恤事業費季度支出10.26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915人,參保率88%,累計享受待遇人數528人,發放養老金31.4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1850人,參保率9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街道就業率95%以上。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濂溪街道有郵政代辦網點1處,固電電話用戶760戶,報刊、雜誌累計發行9000萬份;移動服務網點20個,行動電話用戶2.2萬戶;聯通網點13個,用戶0.9萬戶。
交通
風景名勝
濂溪街道境內有
寇公樓、狀元山摩崖石刻、五龍圖石雕、榮恩進士坊、道州古城牆等名勝古蹟。
簡介 | 圖片 |
---|
寇公樓寇公樓,位於濂溪街道五星街,為紀念宋代愛國政治家 寇準而建。始建於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占地面積為36平方米,樓高9.1米,檐式樓閣建築,木壁、木欄、木樓,重檐青瓦,古樸典雅,是緬懷古代先賢的場所。2003年5月公布為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
狀元山摩崖石刻狀元山摩崖石刻,為“古道州八景”之一,在現道州賓館內,原為道州文廟,因宋代吳必達中特科狀元而得名。怪石嶙峋,一峰挺拔,樹木成林,風景幽雅。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曾題“詩境”。明洪武年間僉都曹衡在山旁建狀元亭,嘉靖丁酉年左都御史顧璘刻“元石”,現存有宋、明、清題刻共11方。 | |
五龍圖石雕 五龍圖石雕,清乾隆(1735年)年間建置。石雕上刻五龍,俗稱五龍圖。圖中龍游雲涌,昂首騰空,造型精美,鑿法勁細,實為珍品。197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保單位。俗稱五龍圖。 | |
道州古城牆遺址道州古城牆遺址,在今縣治,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用塊石砌成,周長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五尺,四周有城門五扇。崇禎末年(1644年),農民起義軍攻占縣城後,發動士民增修,加高培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大修一次,用古青磚在城牆頂上加砌女牆護體。此後,各鄉里民眾分段維修,至民國時期,城牆保持完好。1944年,日本侵略者犯境,古城遭轟炸,城牆多出崩塌。解放後,為便利縣城交通,拆除部分城垣及北門、西門石拱。現僅存西門至濂溪電影院、西門至南門(灣里街段)、南門至東門三段城垣及東、南二門石拱。現為永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