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一些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所形成的經濟學派別。他們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批判正統經濟學,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與經濟,宣稱要在西方實現社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霍華德·謝爾曼、羅伯特·海爾布倫納、約翰·格利、赫伯特·金蒂斯、哈里·布雷弗曼等。這些激進經濟學者一般比較注重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實證的研究,強調根據時代的特點來闡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指責資產階級正統派經濟學脫離現實、為資本主義辯護的態度。
他們從多方面展開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 列舉勞動者的貧困狀況,並力圖從社會制度的特點中尋找其根源,主張通過改變社會制度的途徑來解決收入分配不均和貧窮問題,以“經濟剩餘”取代馬克思的剩餘價值概念,來分析壟斷資本主義,以美國為主要對象,分析了當代帝國主義發展的新特點,提出了“資本積累跨國化”問題,對當代跨國公司發展的重要性及其歷史意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將階級關係分析擴展到國際範圍中去,考察發達的“中心”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的“外圍”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結構及不平等的政治經濟關係。他們一般都推崇馬克思的學說,嚮往社會主義,認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旨在結束資本主義。主張取消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由工人生產者控制生產商品與勞務的生產過程,對收入和財富實行真正的均等分配,建立一個為使用而生產的社會以取代為利潤而生產的社會。他們強烈地反對市場,認為它與社會主義原則不相容。但又不贊同蘇聯在改革以前的做法,反對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資源的分配。在誰是社會革命主力的問題上,他們先是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表示失望,認為“外圍”國家的勞苦大眾將代替“中心”國家的無產階級,成為推翻全球性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動力,後來又修改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社會革命的發動仍可寄希望於已開發國家的無產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