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教區中學(葡萄牙文: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由數個校區組成,構成一個由幼稚園至中學的全澳門最大的學校網路;分別位於青洲河邊馬路(校本部,即第六校)、望德堂(第一校)、天神巷(第二、三校及夜間部)以及大堂街(第四校)的校舍於1931年建校,1979年合併成立。
基本介紹
辦學宗旨,教育理念,教學特色,宗教教育,輔導理念,訓導理念,歷史沿革,
辦學宗旨
服務他人是聖中辦學的宗旨,在服務中與別人共同成長,實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共同教育,共同成長的學習理念。
教育理念
教育是從對別人了解,尊重和欣賞開始,沒有任何私心和功利的動機,在自由和仁愛的氣氛中,共同努力,達致“完人”的陶成,因此任何設定型的模式教育或另有目的的教育設計,若不以學子的“人”為本,都非聖中要遵循的教育理念。
教學特色
基於教育乃對人的了解,尊重和欣賞,因此,我們也接受人的差異,因人而教應是聖中教學的特色,我們尊重學生的同時,肯定學生會自愛,在這基礎上,我們要力求 了解學生的差異,肯定其成功的可能,因而在設計差異教學上,我們要付出愛心、耐心和信心的智慧,這樣的教學是一大挑戰,但我們不怕,因上主與我們同行。
宗教教育
人的宗教意識或情操其實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若遵從聖中的教育價值和理念施行“對等”的教育,不難看出宗教價值在滲入教育的生活中,接受和培育人的工作,其 實是參與造物主的創世工程,使世界更趨完善,那是上主完善的反映和分享,天主說“你們應是聖善的,因為我是聖善的”那么教人成為聖善的,就是我們教育的特 色和使命。至於宗教行為,則在尊重的前提下,大家都應樂見的,因此聖中的宗教教育,特別在倫理課中以聖經和教會的價值觀去分析,批判,介紹生活上各種遭遇 的因由和價值,要求我們身體力行,並依照我們的力量去力行仁愛,像耶穌般的犧牲自己去成己成人。
輔導理念
文字與規章應是協助人的成長而不是規範人的成長,如此“同教育,共成長”可能是聖中的輔導教育的工作上要特彆強調的,規章不能使人完善,規章卻能營造條件使 人共同成長,在“要求”上,尊重他人的“自愛”,耐心期待他人的表現和成長,這種耐心期待正是我們的“同教育,共成長”的方法,因此聖中的輔導是人性的, 直指人性的深處。
訓導理念
無規不成矩,權威與尊嚴是秩序的基礎,是成功的秘訣,學校的教育若不配合章則的要求,在未能充份地表現“自愛”時,則流於散渙和鬆懈,其實規章是“自我”的最高要求,因此規章的制定,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對症下藥,那么,醫者父母心的“慈愛”便會躍於規章的字裡行間,那才是聖中的訓導真義。
歷史沿革
1931年9月,聖若瑟修院馬安瑟神父,為使華人子弟有更多機會接受中華文化,特倡議創辦學校,初定名為聖若瑟中葡學校,由院長白安民神父兼任校長,當時只辦高級國小一、二年級(小五、小六)及國中一、二年級,共四班,並附設英文專修科。學生約二百人。
1932年度,更名為聖若瑟中學,第一屆有國小畢業生四人,由顏嚴若神父擔任首任校長。1933年6月,始有第一屆畢業生(五人),1934年開辦初級國小,1936年成立校友會,1938(民國二十七年)成立校董會,並呈請廣東省教育廳立案,1939年奉廣東省教育廳核准立案。1940年改隸僑委會管轄。同年開辦高中。
1951年,奉準設立一年制簡易師範;專收國中畢業女生。1952年;簡易師範改辦二年制幼稚師範科。1954年度,在二、三校開辦幼稚園,女子部遷入南灣113號第三校(即現在公教中心),何志仁神父,林家駿神父分別主持校務。
1958年度,增招高中一級女生。南灣新校舍及體育館同時落成啟用。1959年分設男、女中學部。1961年,第一屇女高中畢業。
1961年南灣街27號設第四校,高國小遷入上課,次年度增設英文部。1964年,體育館後地段擴建校舍,英文部遷入上課。1964年度創辦一制特別師範科。
1974年7月,羅玉成神父任第八任校長;並宣布該校直屬主教府,先後由鄧思恩神父及羅啟瑞神父任副校長。
1979年7月,合併真原、望德及聖若瑟三校為“聖若瑟教區中學”。高主教任羅玉成為校長,何發全及羅啟瑞為副校長。1980年,慶祝建校五十周年,青洲新校舍校本部揭幕,請護督江樹培剪彩,高秉常主教祝聖, 青洲校舍為高中部,設備比較完善,同年,天神巷主教府花園動土準備興建新校舍。
1982年,第二校只辦初一、初二年級,國中三遷入青洲上課。1983年校本部復辦英文部。1986年度,高主教諭令台山第五校行政獨立,委任何發全為校長。1988年度,夜間部師範改為二年制。
1989年度夜間部增設葡文、電腦、國語、英語等課程。1990年度夜間部增設中四、中五文商科課程。1991年慶祝建校六十周年(鑽禧),天神巷新校舍舉行落成典禮,由林主教祝聖,同年第五校 B 座大樓建成啟用。9月將英文部遷入歸第五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