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禪院(澳門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

澳門普濟禪院一般指本詞條

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大的禪院與最具規模的廟宇。普濟禪院為中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保存著明清南方廟宇的特色。普濟禪院始祖為石濂大汕(1633-1705),屬禪宗南禪曹洞宗。普濟禪院的主體建築分為三殿:大雄寶殿:供奉丈八金身的三寶佛像;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十八羅漢。普濟禪院在殿堂懸掛於了歷代眾高僧和不同藝術名家的書畫、書法和文物,以供遊客欣賞。普濟禪院、媽閣廟與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古廟。在1992年,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濟禪院
  • 俗稱:觀音堂
  • 地址:澳門特別行政區
  • 類別:澳門八景之一
寺院介紹,環境介紹,歷史介紹,遊客須知,景色特點,美食小吃,住宿,交通,

寺院介紹

普濟禪院位於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是澳門著名旅遊景點之一,而且來往交通極之方便。觀音堂又稱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占地廣闊、建築雄偉的一家。建於明朝末年,是澳門現存最大及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之一,距今約三百六十多年,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棋連幾座。 觀音堂之名聞遐邇,除在於其悠久歷史以外,更是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禪院為中國古飛式的佛教建築,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后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築群。 除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建築和雕塑之外,禪院還藏有不少珍貴經卷,以及名家留下的字畫,均為澳門重要的文物。禪院東面的後花園,有一株生態奇特的連理樹,吸引不少遊客來觀賞,有一張石桌,四條石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中美望廈條約”,即在此處簽訂。石桌石凳保存,側面的碑亭讓人重溫這段沉痛的歷史。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緯,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還有燃燈佛彌勒佛
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的頭瓦脊,鑲有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肖維妙。 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詳,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台,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曲,極像外國人,據稱就是義大利威尼斯人馬可索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觀音殿是禪院的正殿,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場面熱鬧。 觀音殿旁有一小庭園,圍繞著園中的蓮花池有十數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長形態獨特,歷經數十寒暑,樹枝彎曲長成一個“壽”字,傳說善信只要手觸“壽”字,便可長命百歲。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那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嘴相視而笑。
禪院內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乃乃徒關山月,有嶺南三大詩家之稱的陳恭尹,著名學者章太炎等人,他們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在院內僧舍客堂屏壁,雕花金飾,而書法雕刻,亦見清雅。兩度屏風,每度刻四屏條,收米芾、董其昌、劉墉等歷代名人手跡,刻工精細。 步入後花園,有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是簽訂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地方。1844年,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於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1944年,禪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
普濟禪院
在後山花園中的連理樹,是一棵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榕樹,美髯飄拂,狀貌古拙,高逾數丈。樹的莖部四株相連,造型頗似長頸鹿。近年不幸枯萎,但仍具吸引力。“連理樹”的命名,取意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關此樹,流傳著一個哀怨動人的故事,在觀音 堂建廟之初,附近有一雙情侶,因家庭反對成婚而雙雙殉情自殺,死後合葬之處長出這棵連理樹,以表示愛情堅貞不渝及至死不離之意。

環境介紹

普濟禪院位於美副將大馬路,是鬧市當中的一方淨土。她是澳門最著名的古剎。由此憑高遠望,珠海清晰可見。昔日的普濟禪院在澳門城外望廈村的東面。相傳望廈村的西邊有一座觀音古廟,為當地村民所建,村外人不得入寺參拜。朝天啟年間,有位遊方僧來到望廈村,在村東荒地的一棵樟樹上懸掛觀音菩薩的畫像,並且每天在樹下誦經,藉此化緣。當時寓居澳門的閩籍人士因為不能進入觀音寺,便與此僧一起誦經。以後,信徒便在此地集資興建了觀音堂,這座觀音堂就是普濟禪院的前身。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政府將澳門屬地逐步向北擴展,並開闢了美副將大馬路,占用了禪院門前的空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一帶興建了多棟樓房,這片清淨簡樸的郊野變成了熱鬧的街市。 普濟禪院占地很廣,寺廟巍峨。寺門前寫著“普濟禪院”四字,兩旁的對聯為:“貝葉傳經西天竺境,蓮華妙法南海潮音。”廟內有殿堂多層。第一重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三世佛像。旁懸一口大銅鐘,鑄於崇禎五年。第二重為長壽佛殿。第三重為觀音殿。大殿的西側依次為天后殿、地藏殿、語清殿、龍華堂、靜樂堂和祖師堂。大殿的東側依次為關帝殿、客堂、檀越堂。再向東伸展還有報恩堂、齋堂、方丈室、藏經閣等。後面還有幽靜的花園。普濟禪院的後山上有棵百年歷史的老榕樹,高數丈,綠葉婆娑。這棵榕樹四株相連,人稱其為連理樹。此中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三百年前,有位吳姓少女與鄰村一位農家子相戀。但是女方父母卻嫌棄男方家窮而加以阻攔,致使兩人好夢難圓,二人於是相約同縊于山岡上的一棵大樹下。女方父母懊悔之餘乃答應讓兩人合葬。後來墓地上就長出了這棵連理樹。此外,花園後面的高丘上還有一座普同塔,塔內安放歷代高僧的骨灰。普同塔形如古墓,以石砌成。塔後立有碑誌: “本山至天啟三年由循智祖師斥衣缽資購下。崇禎五年建斯普同塔。雍正癸酉,比丘天樹,乾隆丙午,比丘靜持,同治癸酉,比丘暢瀾,均重修之。至民國丙子,塔漸頹毀。比丘遐齡、比丘濟航經營之,遂成今觀焉。”除了普同塔之外,後山還有一座八十二人合葬的墓冢。1874年澳門遭遇颱風,死傷無數。事後將部分屍體合葬於沙崗。1905年,由於開闢馬路,因而將沙崗墓地遷移到普濟禪院的後山。 普濟禪院缺乏創立禪門的碑誌記載,其初創時日已經難於確考。寺內有塊高四尺的石碑,中間刻有“祀壇”兩字,其下署日“天啟七年七月吉日立”。 “天啟七年”即1627年。寺內還有刻有崇禎五年(1632)鑄造字樣的一口大鐘。根據這兩條材料推斷,普濟禪院至少已經有三百六十餘年的歷史。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可以考知姓名的祖師為大汕和尚。大汕和尚,字石濂,號石蓮。原籍江西南昌,生於明崇禎六年,十六歲時在蘇州削髮為僧,後移居廣州長壽寺。他是位富有民族氣節的高僧。他募捐來的巨款除資助各地寺院以外,還用以支持各地反義士。可惜晚年事發,於押解途中圓寂。時為康熙四十一年 (1702),享年六十九歲。他的畫像供養在祖師堂內。大汕和尚之後,暢瀾和尚接任住持。暢瀾和尚深感寺域狹小,便發心募緣以擴建修葺寺院。此舉獲得當地信徒的大力支持。清鹹豐八年(1858)終於完工。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慧因和尚住持普濟禪院長達半個世紀,為普濟禪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慧因和尚,1980年10月在後花園興建了一座六角亭,亭內放置一座高約兩米的慧因和尚像供人瞻仰。

歷史介紹

創建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的普濟禪院,是澳門本土佛教有史可考的最早紀錄。關於普濟禪院的始建年代,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該寺創建於明年間,其根據是院記憶體有一塊名為“祀壇”的碑石。據說該碑石“高逾四尺,是花崗岩石,俗稱麻石,中間刻著‘祀壇’兩個大字,兩邊各有一行小字,一為‘天啟七年七月吉日立’,一為‘南邑許望官喜舍’。”(註:李鵬翥著:《澳門古今》,三聯書店香港分社/澳門星光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213頁。)又據說,此小屋位於今普濟禪院的慧因大師紀念亭一端,屬遊人止步的範圍。屋內還有兩塊重修望廈祀壇碑記:一塊立於道光十三年(公元1823年),另一塊立於清朝光緒八年(1882),碑石上刻著:“普濟禪院祀壇之建創自明 天啟七年閩省南邑許望冠所造也向在院外之右”,“道光十三年集眾捐資重修……將祀壇遷建於院內之花園俾香菸有賴且可免設司祠之人”(註:同上引書,第213-214頁。)。其實,此“祀壇”原本就不是普濟禪院之物。據鄧《志》卷三《壇廟》說:“壇則不屋,達天陽也;廟則不壇,兼人享也;幽明屈伸之義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事孔明,後世所忽……”申《志》卷二《壇廟》所記與鄧《志》基本相同。由此可證,此祀壇的確本非廟中之物,本來是村民用來祭祀無後的孤魂野鬼的,在方誌中的正名為“厲壇”。又有別名為“義祀壇”或“無祀壇”,如蓮峰廟旁的祀壇便有此稱。所以,此祀壇雖然現存於望廈普濟禪院的花園內,但其最初實與禪院無涉,其紀年不可作禪院創寺之證,但卻可以為望廈村開村年代之證。由天啟七年“祀壇”之碑石,可證望廈正式開村立壇就在天啟七年。此“祀壇”其實就是設在望廈村村口的社稷壇,所謂開村立社,兩者應是同時進行的。但自清道光以後至,人們便一直誤認為祀壇碑是屬於普濟禪院之碑,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清末以來已很少人知道明至清前期所實行的“壇則不屋”和“廟則不壇”的原則了。因此才有為壇加屋甚至把壇搬入廟內的現象出現和流行。再說,祀壇的性質和含義本身更可證明其本非崇拜觀音的觀音堂亦即普濟禪院所應設的(註:此段參閱澳門大學譚世寶教授的列印稿。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既然不能以“祀壇”的年代確定普濟禪院的始建年代,那么,前述該院建於崇禎五年的說法根據何在呢?證據有二:一是普濟禪院大雄寶殿古銅鐘。李鵬翥在《澳門古今》中說:“普濟禪院的大雄寶殿,莊嚴宏偉,內供三尊三寶佛像,俱是丈八金身,魁梧奇偉;旁懸一個大銅鐘,古色斑駁。原來這個銅鐘在《香山縣誌》中有所記載:‘普濟禪院鐘款,右鐘在澳門望廈村,款云:崇禎五年。’”(註:李鵬翥著:《澳門古今》,三聯書店香港分社/澳門星光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215頁。)若此說屬實,則此廟始建之年當為崇禎五年(1632)。因為銅鐘應是立廟的基本必須用品之一,而且是長久性的耐用品,故開光啟用後無特別原因就不會更置。二是普濟禪院後山的普濟寺普同塔。據普濟禪院上任住持慧因在塔後的碑誌上稱:“本山自天啟三年由循智祖師斥衣缽資購下,崇禎五年建斯普同塔。雍正癸卯比丘天樹、乾隆丙午比丘靜持、同治癸酉比丘暢瀾均重修之。至民國丙子,塔漸頹毀,比丘遐齡、比丘濟航經營之,遂成今觀焉。”此碑誌所提供給我們的明確信息,正如《澳門宗教》的作者之一鄭煒明所說:“由此碑誌我們可以推知普濟禪院或最遲於明朝天啟三年(1623)起已開始經營,創院祖師為循智大師,而普同塔則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立志的慧因大師乃普濟禪院的前任住持,他的說法應該可信。” (註:鄭煒明、黃啟臣著:《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11月第1版,第13頁。 )至於普濟禪院的創建時間,雖無明示,但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創院祖師循智大師於天啟三年開始斥資經營,九年之後即崇禎五年普同塔建成,這一時間恰與普濟禪院大銅鐘的款文相符。我們是否可以作出這樣的推論:普同塔的建成時間就是普濟禪院的落成時間,同在崇禎五年。這樣規模的一座寺院,從籌劃至建成,歷經九年時間,是完全可能的。而若因此認為“寺廟建於明末天啟年間,1623年投入使用”(註:李桂玲編著:《台港澳宗教概況》,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42頁。), 則顯然屬於誤斷。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是澳門最古老巨剎,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澳門紀略》曰:“舊有普濟禪院。”《香山縣誌》亦云:“普濟禪院在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原名觀音堂,在昔日望廈村的東面,因供奉觀音菩薩而得名。在望廈村的西面,原有一所觀音古廟,是土著村民所建,規模較小,每逢觀音誕辰,只許本地村民膜拜,排擠外地信眾,因此當時居澳的福建籍人士便發起建成比原古廟更為軒昂的觀音堂。觀音堂建成後,三百多年來,幾經擴建,終於發展為規模巨大、莊嚴宏偉的普濟禪院。

遊客須知

景色特點

: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主殿供奉觀音,觀音大士雕像的蓮台由樟木雕塑 。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龍活現。觀音殿是禪院的正殿,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場面熱鬧。
普濟禪院普濟禪院

美食小吃

牛腩撈麵:牛腩、牛筋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口感,但一樣的有嚼頭,而且入味,與彈牙的粗面配合,是美味組合。

住宿

皇都酒店 地址: 澳門得勝馬路2-4號

交通

公交8A、17、18、19、26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