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翡翠斑

澳洲翡翠斑

澳洲翡翠斑原產於澳大利亞,又名翡翠斑。該魚最早是由海水魚演化而來。20世紀未成為當地人工養殖的優良品種。翡翠斑魚體呈紡錘形,體厚而扁圓,頭小,口端位,頭後背拱起,因魚身長著黑斑,身披翡翠綠魚鱗而得名,是一種飽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優質魚類品種。澳洲翡翠斑中魚油的含量為已知魚類中的最高,DHA含量是三文魚的4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洲翡翠斑
  • 拉丁學名:Scortum barcoo
  • 別名:澳洲銀鱸、翡翠斑、綠珍珠斑、翡翠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鯻科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英文名:Jade Perch
物種分類,形態描述,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主要價值,

物種分類

澳洲翡翠斑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鯻科(Gerridae),革鯻屬(Gerres)。

形態描述

澳洲翡翠斑身體呈紡錘型,厚實。魚體的上半部呈青綠翡翠色,向下到腹部下方的顏色逐漸變淺為白色。翡翠斑的頭部相對比較小,口位於頭前端位,上下頜內有小的細尖齒。鰓耙數量為12+17,鰓弓最長為中部,其兩端較短,細齒位於其中一側。側線較完整,在體側的上半部分和背線相平行,一直延伸至魚的尾鰭。側線鱗的數量為41-58片,側線的上鱗數量16-20片,側線下鱗的數量25-29片。細小櫛鱗被滿魚體體表。背鰭的鰭條部正下方為臀鰭,鰭條與鰭棘相連。尾柄細長而尾鰭微凹。鰭式分布為:胸鰭15,背鰭II-3-6,腹鰭X-XI-7-12,臀鰭II-6,尾鰭I18(金勇凡,2003)。

生活習性

澳洲翡翠斑為廣溫廣鹽性魚類,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一般在水體的中下層遊動,一般生存水溫為12°C-36°C,最佳生長水溫22°C-29°C,適宜PH值為6-8,一般在的河口區水域生存,鹽度一般為10‰-18‰左右。但是翡翠斑在純淡水中也可以生存。澳洲翡翠斑屬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下幼魚則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小型無脊椎動物,兼食植物和藻類等,成魚攝食小蝦蟹及底棲生物,如螺、蛤、蜆、小魚等。工業化養殖時可以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應根據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不同,蛋白質和油脂含量相應進行變化的飼料,如幼魚階段使用油脂為10%,蛋白為35%的飼料;成魚階段使用油脂為5%,蛋白含量在20%-26%的飼料(林興鈴,2007)。

生長繁殖

澳大利亞翡翠斑3齡性成熟,雄魚體長23.3厘米,雌魚體長34厘米。該魚為洄游性產卵魚類,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末,于海水洄游至產卵場產卵。產卵場為石礫碎石底質,有急流。水溫達到24-32°C時產卵。產卵一般在上午開始,於水錶層至3米之間產卵。1.7千克雌魚一般可產卵45萬粒,澳洲翡翠斑受精卵為半浮性卵,需要在在水中懸浮翻滾才可以正常孵化,其卵徑2.9-3.0毫米,在水溫27-28°C約32個小時孵出。土塘養殖環境中,1齡的魚重量可達0.9kg左右,2齡魚重量可達1.3-2.0kg。雄魚的性腺要2年可以發育成熟,可作為親魚使用,而雌魚則需要3年,才能開始懷卵,性腺發育成熟,重量約為1.0-1.2 kg。

主要價值

澳洲翡翠斑被當地居民認為是澳洲最好的垂釣品種和食用魚之一。其魚體內脂肪豐富,肉質細滑豐腴,肥而不膩;魚肉爽口,膠汁豐富、無細刺,食之口感極其甘甜、香醇,並且該魚耐凍存,適合做生魚片、炭烤、清蒸等。是一種老少鹹宜之健康食物,是人們喜歡的美容保健天然食材。在澳大利亞、日韓、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地非常受歡迎,在澳大利亞本土,零售價是本地東星斑的3倍之多(楊廣,2006)。
澳洲翡翠斑魚出肉率70%以上,其中蛋白質比例為21.9%以上,含有人體必需的9種胺基酸,胺基酸含量達6.15%(楊廣,2006)。翡翠斑魚肉中富含歐米伽-3等不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防止動脈硬化的“EPA”和被稱之為腦黃金的“DHA”含量大大地超過鮪魚、真鯛、三文魚等名貴魚類,可以說翡翠斑營養非常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