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澳洲絨毛鯊最初是由法國動物學家奧古斯特·亨利·安德烈·杜梅里爾(Auguste Henri André Duméril)於1853年描述並命名為Scyllium laticeps。該學名後來被更改為有效學名Cephaloscyllium laticeps(Duméril 1853)。同義詞包括Cephaloscyllium isabella nascione Whitley 1832和Cephaloscyllium nascione Whitley1832。屬名Cephaloscyllium源自希臘語“kephale”,意為頭,“skylla”意為鯊魚。種名aticeps源自拉丁詞“ latus”(寬)和後綴“ceps”(首長)。
形態特徵
澳洲絨毛鯊的最大總長度為150厘米,一般很少長到100厘米長。成熟的雄性體長約為82厘米。澳洲絨毛鯊的頭又短又寬。
眼睛細長,像貓一樣,位於頭頂。與貓鯊科的所有成員一樣,該物種具有基本的硝化性下眼瞼。鼻前皮瓣位於脛骨下,不向後重疊口。澳洲絨毛鯊沒有唇溝,有大的箭頭形齒狀體。身體健壯,肥大,有一個可膨脹的胃。有兩個
背鰭,其中第二個靠近尾鰭,並且比第一個背鰭小。
胸鰭的前緣長於胸鰭和腹鰭之間的距離,胸鰭相對較寬且較大。雄性標本有短而結實的鉤環。
澳洲絨毛鯊沿身體背表面呈中灰色至褐色。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和一些光斑沿著側面和鰭。胸鰭、骨盆鰭和肛門鰭的邊緣大多是蒼白的。眼睛後面通常都有深色區域。乳白色的腹部有一條深色的中間條紋。
生活習性
澳洲絨毛鯊為底棲鯊魚,生活在大陸架上,從近岸淺水到至少650米深。該鯊魚的獵物包括小礁魚、烏賊和甲殼類動物,有時會進入龍蝦陷阱以尋找任何簡單的食物。
澳洲絨毛鯊的潛在捕食者包括大型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為了避免被捕食,澳洲絨毛鯊能夠通過用水或空氣膨脹它們的胃,來顯著地擴張它們的身體。
分布範圍
澳洲絨毛鯊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分布於西澳大利亞州東南部到新南威爾斯州中部海岸,包括塔斯馬尼亞州和維多利亞州。
繁殖方式
澳洲絨毛鯊是卵胎生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產卵。產卵呈瓶狀,乳白色,橫脊19-27個。每個卵箱都有長長的卷鬚,卷鬚從四個角的每一角延伸出來,負責附著在底棲無脊椎動物和藻類上。卵殼上的裂縫允許水流過卵殼,在那裡胚胎將繼續發育,直到孵化。儘管卵殼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形成了一層堅硬的保護膜,但它仍然容易被蝸牛和其他海洋生物捕食。當胚胎離開卵殼時,長度約為14厘米,外觀類似於亞成年的澳洲絨毛鯊。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