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身環境,繁殖狀況,地理分布,亞種分化,種群數量,保護等級,相關信息,
外形特徵
澳南沙錐上體主要為淡褐色,具黑色縱紋;頭部中央冠紋、眉紋和頰淡黃白色;側冠紋、貫眼紋與頰紋黑褐色。背、肩及翼上覆羽黃褐色,具黑褐色斑紋及淡色羽緣。背與肩具4條較細而不甚明顯的縱形帶斑;腰與尾上覆羽淡棕色,具細的黑色橫斑。尾羽18枚,外側兩對較窄,大約5毫米寬。尾羽顏色為淡棕色,具黑褐色橫斑和具一寬的棕紅色亞端斑,末端白色。飛羽暗褐色。頸側和胸測乳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縱紋;喉和胸淡褐色,胸具黑褐色縱紋;下胸和腹淡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淡灰色,具黑褐色縱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密被褐色斑紋。
虹膜褐色,嘴肉色或橄欖褐色;腳和趾橄欖灰色或革青色沽黃。
大小量度為:體重113~136克;體長250~300毫米;嘴峰64~80毫米,翅141~168毫米;尾52~72毫米;跗跖34~39毫米。
生活習性
澳南沙錐性膽怯、受驚時常蹲伏於地,有時危險臨近時才突然衝出飛起,並伴隨著高聲鳴叫。飛行姿態顯得笨重,但飛行快而敏捷,飛行方向變換不定,常呈一種特有的波浪式飛行。通常沿地面低空飛行,而且飛不多遠又落入地面植物叢中。
〔附註∶澳南沙錐圖冊圖片來源〕
棲身環境
澳南沙錐棲息於低山丘陵、山腳平原草地、湖泊與河流岸邊,以及農田和沼澤地帶。常單獨活動,遷徙期間集成大群。繁殖期間多在乾燥的草地、灌木林和疏林地帶活動。非繁殖期則主要在淡水水域岸邊和附近的濕地及農田地帶活動。有時也出現在河口沙洲和泥地上活動和覓食。多在夜間和黃昏活動。在植物茂密,隱蔽條件好的地方,白天也常活動。有時也棲息於樹上和電柱上。
繁殖狀況
澳南沙錐的繁殖期為4月末至8月初。營巢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巢多置於富有灌木的落葉松疏林中乾燥的草地上,也在農地,牧場和荒草地上營巢。通常距水域較遠,巢四周有草或灌木掩護,一般較為隱蔽。巢較簡陋,多為地面的凹坑,內墊有枯草和苔蘚。繁殖初期常作求偶飛行表演。通常飛得很高,在空中邊飛邊鳴叫。每窩產卵通常為4枚。偶爾3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黃色或褐色,被有黑色、橄欖褐色或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0~45×29~31毫米。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聯邦,台灣省,中國。
中國僅偶見於東北吉林、河北和台灣。
亞種分化
無亞種分化。
種群數量
澳南沙錐在中國為迷鳥,不常見。在日本,由於農業開發和干擾,使澳南沙錐種群數量也明顯下降。澳南沙錐分布區域較窄狹,數量稀少,應注意保護。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