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浦鎮

澥浦鎮

澥浦鎮,是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轄鎮,地處寧波市鎮海區北部,南距寧波市中心區23公里,招寶山街道14公里。東臨東海灰鱉洋,隔海與金塘島相望。北越大平嶺與慈谿市龍山鎮接壤,南與蛟川街道駱駝街道貴駟街道交界,西與九龍湖鎮毗鄰。總面積25.44平方千米。海中有澥浦山(泥螺山)、巴子山、棋盤山、走馬堂四島礁。鎮政府現駐余嚴村新建西路28號。轄2個居民區,8個行政村,1個漁業社,人口3.42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澥浦鎮
  • 外文名稱:Xiepu Town
  • 別名:蟹浦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
  • 下轄地區:1個社區,8個行政村,1個漁業社
  • 政府駐地:新建西路28號
  • 電話區號:0574
  • 郵政區碼:315200
  • 地理位置:寧波市鎮海區北部
  • 面積:25.44平方千米
  • 人口:3.42萬
  • 方言: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寧波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鄭氏十七房
  • 車牌代碼:浙B
區域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工業經濟,農業建設,澥浦船鼓,概況,發展,現況,農業特產,地方傳說,傳說類別,傳承發展,名勝古蹟,文化建設,非遺傳承,澥浦好人,澥浦好聲音,村規民約,百姓講壇,

區域概況

澥浦鎮是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轄鎮,地處浙東寧紹平原東端,南距寧波市區23公里,招寶山街道14公里。東臨東海灰鱉洋,隔水與金塘島相望。北越大平嶺與慈谿龍山鎮接壤,與蛟川街道、駱駝街道交界,西與九龍湖鎮毗鄰。總面積25.44平方公里。海中有澥浦山(泥螺山)、巴子山、棋盤山、走馬堂四島礁。鎮政府現駐覺渡村。2005年轄1個居民區,8個行政村,1個漁業社,總人口3.42萬。
澥浦鎮以古泄洪道澥浦得名,系古老漁鎮。據宋《寶慶四明志》載:“澥浦大橋(永年大橋),縣西北六十里,唐太和二年造。”澥浦集鎮在公元800多年前早已形成,有1100餘年歷史。明清時集鎮已具相當規模,為古代鎮海第一鎮。 澥浦鎮是甬北重鎮,浙東水陸交通要隘,329國道和慈鎮運河貫南北。區鄉級公路便道四通八達。澥浦大河和澥浦大閘配套。澥浦鎮西面依山,東北傍海,地屬姚江水系的淺海沉積平原和四明山余脈的低丘地帶。山丘平均高度在100米左右,岩基主要是凝灰岩和流紋岩。土壤由海積和湖泊河泊淤積而成。
澥浦鎮

行政區劃

澥浦鎮下轄匯源、廣源2個社區、7個行政村:余嚴村 沿山村 覺渡村 廟戴村 十七房村 灣塘村 嵐山村。
澥浦村澥浦村

歷史沿革

澥浦鎮是古老漁鎮,公元809年建望海鎮,公元909年改鎮為望海縣,後又改稱定海縣,公元1077年澥浦稱澥浦鎮。1930年,澥浦建置為鎮,1958年10月澥浦鎮為駱駝公社屬下管理區,1961年10月澥浦管理區和覺渡管理區合併,建立覺渡人民公社,1985年3月改覺渡鄉建置為澥浦鎮。2001年9月,原城關鎮的嵐山、灣塘2個村併入澥浦鎮。
澥浦鎮以古泄洪道澥浦得名。澥浦又稱西河,起源於橫溪香山,蜿蜓十餘里,經叫天港、亂漲蓬港,過永年大橋至澥浦閘(今月洞下)注入東海。其浦在清康熙年部淤塞。明《寧波府簡要志》載:“澥浦,即古渤澥,西有崑崙山,東有渤澥島,外大海,舊有鎮”。
原【鄭家村】(十七房鄭家)位於澥浦南1千米,擇山之西南面,有居民407戶、1009人(約1998年),其中非農88人。村由鄭姓世居,系鄭氏十七房故名。據清光緒《鄭傳笈朱卷記》載:“鄭氏始祖靖侯,宋南渡遷居靈緒鄉擇山之陽塘路沿,稱路沿鄭。……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後繁衍成望族。至清朝,子孫中仕商頗盛,故村中多古第建築。

工業經濟

1984年,覺渡鄉有工業企業43家(含村辦企業)。主要企業有微型電機廠、造紙廠、磚瓦廠、電器廠、膠木廠、綜合社等。
1985年3月,覺渡鄉改為澥浦鎮。從這一年始,鎮工業辦公室逐步對微利、虧損嚴重、經營不善企業進行轉制。先後對覺渡砂石場、樹脂建材廠、建築隊、第六羊毛衫廠、時代製衣廠等鎮屬集體企業進行轉制,把深化企業改革作為促進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推動力。
寧波化工區寧波化工區
1994年,澥浦工業開發區啟動,引進的第一家工業企業是寧波大紅鷹生物工程維E項目,落戶於開發區鳳凰山北麓。
1995年4月,寧波市政府同意澥浦工業開發區列為市級開發區。澥浦鎮因地制宜,積極有效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
1997年起,澥浦鎮在國道線兩側開闢沿路工業經濟帶,實施優惠鼓勵政策,引進並培植了一批骨幹企業,如盛發銅業有限公司、寶雲集團公司、金騰電器公司等。
依江臨海、與居民區有天然山體屏障,水、電、通訊“三通一平”已基本完成……澥浦鎮有著開發化工區得天獨厚的優勢。1998年,原地處江東北路的江東化工區搬遷來到澥浦工業開發區內,初期征地300畝。園區成立寧波化工開發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化運作。
2002年11月,金德水市長視察後,認為此開發模式不利於下一步發展,經協調後,確立“市、區聯合開發,以區為主、屬地管理”的模式,2003年2月,寧波化工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澥浦鎮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澥浦鎮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加快推進園區建設,大投入、大開發、大發展,力爭把澥浦的經濟做強、環境做優、文化做深,逐步使澥浦成為鎮海區乃至寧波市未來重要的經濟支柱。”
2006年,為適應發展需要,寧波化工區與澥浦鎮正式分家,雙方分區而治。這一年,澥浦鎮工農業總產值雖同比增長18.2%,總量卻從2004年的23.34億元減少到19.84億元。2008年,寧波公路運輸物流基地動工建設,建成後配套寧波化工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服務於整個浙東地區的公路物流樞紐。該基地建成後,將成為澥浦鎮的另一個發展極,與依託化工區發展的澥浦集鎮並駕齊驅。

農業建設

為加強鎮海區建設國家級生態區的步伐,澥浦以花卉園和林帶為特色的生態建設已拉開框架,澥浦生態的綜合效益正在逐步顯現。 從2003年開始建設海天生態林帶澥浦段,林帶平均寬度200米,總長度5.38公里,占地1612畝,是雄鎮大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該鎮充分依託現有的農業產業基礎,增強輻射效應、形成規模效應,做好做響自己的品牌,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在鎮海區建設“五園一帶”現代農業中,澥浦鎮涉及“一園一帶”即花卉園和沿河帶建設。澥浦花卉基地逐步發展壯大,殿跟花卉園建成後,瑞雪園藝和以“香水百合”為主導產業的愛密麗花卉園將進入該園開發,進一步擴大了現有規模,延伸了花卉產業鏈。
以“看大河邊美景,品農家菜餚”而聲名鵲起的愛密麗休閒農莊沿澥浦大河而建,整個農莊清一色松木裝飾。對面,總面積100多畝的金達輝休閒農莊正在建設中,農莊內設定百果園、百蔬園、垂釣園、陶藝吧、燒烤園,建成後將進一步壯大澥浦鎮休閒農業規模。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澥浦公共設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越來越優美。集鎮建成區主要道路路面硬化率達到100%,城區全部安裝了路燈;2007年完成了集鎮區污水管網的鋪設,使生活污水的截污量達到70%,其中金張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鎮裡將按照建設國家級生態區的標準,在2007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集鎮區污水管網的建設力度。
澥浦鎮以技改、清潔生產和品牌專利建設為重點,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按照該鎮對工業發展“綠意更濃”的要求,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對所有引進項目,按照建設生態園區的要求,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同時,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引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工作,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消耗資源的“投資拉動型”向技改為主的“創新驅動型”轉變,有效降低萬元產值能耗。浙江中平粉末有限公司已於2006年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盛發銅業、科靈思日用品、興怡緊固件等企業正在開展清潔生產工作。全鎮已有11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對環境污染嚴重企業實行搬遷,並淘汰落後設備,改進生產工藝。

澥浦船鼓

概況

澥浦船鼓起始於清嘉慶中後期(約1810年前後),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澥浦為一較大的漁業重鎮,“澥浦”中的“澥”字是古越語,意思為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澥”通“蟹”。合起來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靠近水邊,有螃蟹的地方”。當地民諺云:“三百號(只)漁船回家轉,三哥(尚)還在崇明縣”,即形容漁船之多。而漁民又多為河南籍和福建籍遷居來的,親人們出洋捕魚和謝洋歸來時,河南籍的往往以敲鑼擊鼓示慶,福建籍的則常常以竹木條紮成船形載歌載舞。後來,二者逐漸融合,於是就有了這船形舞與鑼鼓伴奏合一的船鼓隊,並擴展至民間廟會及個種民間傳統節日與喜慶活動。至清末和民國初最為紅火,民間影響很大。
澥浦船鼓澥浦船鼓

發展

舊時的澥浦船鼓演出場地多為漁港空曠地,演出人數可多可少,多則數十人,少則起八人,由龍頭作導,眾人相隨。演奏極具濃厚的喜慶氣氛,其曲調高亢,和聲粗朴,節奏有里且起伏跌宕,亢朴相融形成雖歡鬧卻不噪的獨特音韻,兼以粗獷班房的舞蹈動作,非常適宜場地演出。
起初,船鼓表演也僅僅為漁民服務,後來逐漸地轉向社會、民間節慶活動服務。在澥浦一帶的廟會、民間節慶活動中,船鼓隊是“第一方陣”中的“先頭部隊”,排在首位,在民間影響力很大。1996年起,由於區、鎮兩級政府和文化部門重視民間文藝工作,開展了對當地民間舞蹈的挖掘和搶救,在保留澥浦船鼓精華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穎的時代元素。2006,浙江省群藝館舞蹈專家辛冠中、作曲家刁玉泉在保持澥浦船鼓文化底蘊的情況下,從現代審美需求的角度進行借鑑與創新,對澥浦船鼓又進行了提升。現代的船鼓將浙東漁民文化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聲勢浩大、震撼人心,高亢樸實的曲調與粗獷奔放的舞蹈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原汁原味的漁家風情!

現況

2005年6月,澥浦船鼓第一次亮相浙江省海洋體育溫暖化展示和海洋特色體育項目比賽,便贏得了該次比賽的亞軍;2006年9月,澥浦船鼓又獲得了浙江省群星獎廣場舞蹈大賽金獎;同年還被列入《鎮海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群藝館又在澥浦設立了“浙江省新農村民眾文化業務建設——澥浦船鼓項目基地”和“浙江省新農村文化業務建設——團隊建設實驗基地”。此船鼓隊由澥浦當地農民組成(男18人、女16人),2007年7月31日晉京參加“相約奧運·好運北京”演出,得到了奧組委的肯定。

農業特產

澥浦鎮嵐山村有著“番茄之鄉”美譽,共有3000多畝蔬菜基地,其中半數以上種植的是番茄、毛豆和青椒。

地方傳說

傳說類別

志載澥浦早在唐代就已開港,史稱為“渤澥”。這裡依山吻海,漁民世居,海產豐富,又與寧紹平原相接,糧棉間作,地貨充裕。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積累,孕育了眾多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粗略統計,域內流傳的各類傳說和民間故事有數十篇之多,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一是有關澥浦地名來歷的傳說和故事,如《鳳凰落腳鳳凰漕》《漲蓬港里亂張蓬》《擇山頭的傳說》《進士亭的來歷》《龜山和鹿山的故事》《米魚橋傳說》《曲塘的傳說》《灣塘村的來歷》等。
二是有關海洋和海產品的故事,如《灰鱉洋的來歷》《黑龍精與黑水洋》《沙蟹老龍故事》《梅童魚故事》《蝦潺和龍頭烤》《泥螺和泥螺山》《澥浦大蛇的傳說》等。
三是有關海防歷史中奮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故事,如《戚繼光與鹹光餅》《泥鰻船和泥鰻兵》《高低嶺》《雁門嶺上敗倭寇》《都神殿中五壯士》等。
四是有關早期寧波幫起源地之一、明清代古建築群鄭氏十七房的傳說故事,如《活蟹擇山頭》《小媳婦當老闆》《九缸十八埭》《世昌太公聘阿大》《一個雞蛋救三條命》《十七房御街的來歷》等。
五是建國前就廣泛流傳的當地勞動人民的生活故事,如《神仙難醫筲箕肚》《豬耳朵》《安知縣除妖》《先生牛》《酒令》《老皇曆》《文玉和尼姑》《戒菸三年也無錢》《羅英秀才築石城》等等。

傳承發展

在澥浦的地方傳說中,歷代的創作者們展開了豐富的想像,有的給山川形勝賦予生命,有的給花草蟲魚賦予靈性,還給歷史事物寄寓了自己的美好意願,將現實感受與藝術想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些傳說和故事,涉及當地歷史進程、地理形勝、人文掌故、物產製品、社會習俗等許多方面的內容,猶如當地歷史社會的一面面鏡子,從不同的視點和角度,對歷史真實進行了揭示和反映,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審美觀念、藝術追求及其美好的願望。而且,它必然地成為了建國前澥浦一帶普通民眾茶餘飯後的“老生常談”,是當時人們開展最廣泛、活動最便捷、印象最深刻、客群最多的傳統的娛樂休閒方式;當然也是當地流傳至今的、熟知的人最廣泛和內容最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後人提供了認知澥浦、了解澥浦、熱愛澥浦的豐富而生動的歷史文化信息。
1988年,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曾專門組織力量,在域內廣泛開展蒐集和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收集了三十多篇民間傳說和故事以及民間歌謠、民間諺語等,編印了《鎮海區民間文學集成(澥浦鎮卷)》,搶救和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大部分被區、市集成卷選用。
2010年,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又組織力量,專題蒐集整理和出版了《十七房民間故事》一書,在歷史文脈上為十七房景區“尋根”“留根”和擴大其影響的同時,事實上也進一步挖掘搶救了一批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勝古蹟

中唐及明清以來歷史古蹟多處,其中聞名全國的“十七房鄭氏古民宅群”屬省文化保護區。

文化建設

澥浦是個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古老漁鎮。近兩年來,澥浦鎮圍繞打造“文化地標、精神家園”主旨,積極建設、用好農村文化禮堂,並獨創“五道加法”,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傳承澥浦千年歷史鄉愁的載體和傳承鄉村文明的“舞台”。

非遺傳承

澥浦村在82歲高齡的袁紹法老人傳授下,組建了船鼓隊,編排了船鼓舞蹈,舉辦了船鼓藝術展,使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重新煥發蓬勃生命力。
在澥浦鎮,有非遺項目村莊的文化禮堂里均設立非遺陳列室,使之成為“鄉村記憶”的最佳載體。十七房村的文化禮堂內專門開闢了農民畫畫室,聘請傳承人高妮娥為專職教師,針對成年人和青少年分別開設了“農民畫課堂”和“小畫手課堂”。澥浦文化站副站長蔣勇告訴記者,經過兩年的培養,湧現了數百幅巧思精繪的農民畫,在各級比賽中頻頻獲獎。目前農民畫創作正嘗試與旅遊文化產品合作,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子。
覺渡村的“覺渡雙龍”和余嚴村的“泥艋船”文化也依託文化禮堂這一平台得到了傳承和發揚。鎮政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澥浦已經提出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鎮”的目標,以“精品民俗文化展演”、“冬至文化節”、“民俗文化大巡遊”等活動為載體,為非遺展示提供舞台,留住“鄉村記憶”。

澥浦好人

7個村文化禮堂都辟出一塊“園地”,用於展示每年評比出的鎮、村兩級“愛心感動人物”以及他們的主要事跡。鄭劍祥說,文化禮堂還評選“好媳婦”、“文明家庭”等“小微榜樣”,“大夥看得見、摸得著,引領村民向‘好人’看齊,效果特別好。”
2015年評出的“澥浦好人”中,兩人入圍鎮海區道德模範,愛心媽媽劉國娟還被授予“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鎮文化站將他們的事跡編排成多種類型的文藝節目,在各村的文化禮堂巡迴演出。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文化禮堂真正成為了村民的“精神家園”。

澥浦好聲音

日前,十七房村90歲高齡的陳興岳老人,拒絕兒孫為他擺壽宴,用擺酒席的錢請來了寧波曲藝社,在村文化禮堂里演了整整一個月傳統走書《平陽傳》,讓村民著實過了一把戲癮。嵐山村也有愛心人士出資,請來本地傳統特色甬劇團,在村文化禮堂連續三天兩夜演出,好多村民天還沒黑就自帶板凳前來看戲,樂壞了。
今年以來,村民自掏腰包邀請劇團為鄉親們演出的事在澥浦層出不窮。家門口的文藝演出多了,走進文化禮堂的村民也越來越多。近年來,澥浦鎮先後舉辦了“精品民俗節目巡演”、廣場舞大賽等大型民眾文體活動,培養村級文藝團隊10餘支,排練原創精品民俗節目20餘個。文化禮堂里唱響“澥浦好聲音”,更唱出了“健康和諧”的文明鄉風。

村規民約

“崇商尊儒、明禮誠信、樂善好施、慈孝睦鄰”,十六字“鄭氏家訓”流傳數百年,如今刻在十七房村文化禮堂的牆上,也鐫刻在每位村民的心頭。
把好家風、好家訓納入村規民約,用老百姓的承諾,約束老百姓的行為,培育社會道德和新村風、新鄉風,成為澥浦社會治理的新方法。余嚴村村民老董說,村規民約不僅約束村民行為,同時強化監督村幹部,倒逼提升黨務、村務、財務管理,“文化禮堂是我們村民發揮主人翁精神的‘議事廳’。”

百姓講壇

依託文化禮堂陣地,澥浦鎮結合各村附近學校和本地熱心人士、大學生村官等資源,廣泛實施“春泥計畫”,每年組織大學生志願者利用假期到農村開展文體輔導和培訓活動,掀起鄉村學習熱潮。
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文化禮堂注重在價值觀念、技能素養等方面注入新的內涵,讓村民“長見識、富腦袋”。據統計,2015年全鎮各村文化禮堂通過邀請各類宣講團、講師團和農業、科技、司法等有關專家、學者,舉辦各類培訓講座近百場,為民眾圓“我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