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水蓼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莖紅紫色,無毛,節常膨大,且具鬚根。
葉互生,披針形成橢圓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5~15毫米,兩端漸尖,均有腺狀小點,無毛或葉脈及葉緣上有小刺狀毛;托鞘膜質,簡狀,有短緣毛;葉柄短。
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細弱下垂,下部的花間斷不連;苞漏斗狀,有疏生小膿點和緣毛;花具細花梗而伸出苞外,間有1~2朵花包在膨脹的托鞘內;花被4~5裂,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或淡紅色,有腺狀小點;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
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長2.5毫米,表面有小點,黑色無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內。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濕地,水邊或水中。
分布範圍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主要價值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實(寥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秋季開花時採收,曬乾。
藥材
乾燥全草,莖紅褐色至紅紫色,有淺縱皺,節部膨大;質堅而脆,斷面稍呈纖維性,皮部菲薄,淺磚紅色,本部白色,中空。
葉片乾枯,灰綠或黃棕色,多皺縮破碎;托葉鞘狀,棕黃色,常破裂。有時帶花序,花多數脫落,花蕾米粒狀。味辛辣。
產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蓼的種類很多,古代作為調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茲據《本草衍義》、《綱目》等,將《本經》的"蓼實"、《別錄》的"蓼葉"均作為水蓼的藥用部分,"蓼葉"見本條,"蓼實"另詳專條。
性味
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華子本草》:"味辛,冷,無毒。"
③《綱目》:"蓼葉,辛,溫,無毒。"
④《本草求原》:"苦濕,平。"
功用主治
化濕,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筋,泄瀉,痢疾,風濕,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
①《別錄):"寥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③《本草拾遺》:"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傳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
④《綱目》:"殺蟲。"
⑤《本草求原》:"洗濕熱癍癩,擦癬。"
⑥《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通筋骨。"
⑦《嶺南採藥錄》:"敷跌打,洗瘡疥,止癢消腫。"
⑧《重慶草藥》:"治巴骨流痰,跌打損傷。"
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利濕消滯,殺蟲止癢。治菌痢,腸炎,風濕痛,皮膚濕疹。"
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毒,利尿,行氣,止痢。"
用法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搗敷。
宜忌
①《千金·食治》:"蓼食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
②《藥性論》:"蓼葉與大麥面相宜。"
選方
①治乾霍亂不吐利,四肢煩,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擇切)各二兩。上二味,以水五盞,煎取三盞,去滓,分溫三服。(《聖濟總錄》水蓼飲)
②治風寒太熱:水蓼、淡竹葉、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水瀉:紅辣蓼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④治痢疾,腸炎:水辣蓼全草二兩,水煎服,連服三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小兒疳積: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錢,麥芽四錢。水煎,早晚飯前二次分服,連服數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腳痛成瘡:水蓼(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候瘡乾自安。(《經驗方》)
⑦治陰發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鮮蓼草十斤(曬乾,燒灰存性,淋灰汁熬膏於半碗聽用),石灰一兩。二味調勻,入磁罐收貯封固。如遇陰毒,將筆蘸點患處,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盡,將膏藥貼之。(《外科啟玄》蓼草膏)
⑧蛇咬傷。用水蓼莖、葉搗敷。
⑨腳氣腫痛成瘡。用水蓼汁搽洗。
臨床套用
①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 :
用鮮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裝膠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齡酌減。重症可用乾草2~3兩(鮮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總量4~6兩,直至症狀消失盾再服1劑。治療菌痢、腸炎182例,有效率約95%。療程1~3天。
有報導用30%水蓼煎劑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兒酌減。治療菌痢108例,痊癒105例,3例配合其他藥物治癒。療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瀉及制菌作用,無抗藥性。
②治療子宮出血 :
採用水蓼開花時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內,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沒,常溫靜置48小時(每天攪拌3次),然後過濾,得濾液約2000毫升,密閉貯存。每服20毫升,2小時1次。共治療子宮出血20例,療程1~4天,全部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