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澤畔藕
- 產地:隆堯縣東良鄉澤畔村、陳莊村
- 種植方式:在平地圍池而種,靠井水澆灌
- 特點:體型肥大、肉質脆嫩、質地細膩等
- 地位:曾為宮庭貢品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價值,發展,傳說和故事,故事一,故事二,
形態特徵
隆堯澤畔藕具有體型肥大、肉質脆嫩、質地細膩、藕體潔白而細、無纖維、甘甜清脆、味美宜人等特點。切開之後,藕孔排列極為規則,中間 一大 孔, 周圍六小孔,潔白無瑕。拿一根藕用手掰開,如春蠶吐絲,藕斷絲連。鮮藕落地,響聲清脆,如玉粉碎。
生長環境
澤畔藕,並非生於坑塘,而是在平地圍池而種,全靠井水澆灌。藕的種法也不同,池藕要在穀雨下秧,灌水寸余,水多會淹死,水少會幹枯而死。下秧後必須用腳踩實泥土。兩天之後,每畝再用棉餅千斤,摻土填入池內。以後就經常灌水,保持浮水半尺。十幾天后,幼苗開始出土,上長荷葉一片,下生蓮藕一節。秋分後停止澆水,即可收穫。 現在因地下水位下降,“澤畔藕”成活率低,已成為藕中稀品,每年澤畔藕收貨季節,美國、法國等國家直接壟斷性採購,導致“澤畔藕”未出省就已經採購已空。
價值
由於水土關係,加之藕農精心培育,此種藕別具一格,品質優良。“澤畔藕”體形瘦長,質地細膩。藕質潔白無瑕,含澱粉多,營養豐富,嘗一口甘甜清脆,汁濃漿多,味美宜人,生熟食均可。藕節放幾天不變色,清水泡一個月不變質。“澤畔藕”品質優良,風味獨特,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餚。它可製成高級營養品藕脯和藕粉,是老弱病人的滋補佳品。“澤畔藕”藥用價值也很高,全身均可入藥,有化痰止血、補脾止瀉、養心安神、益腎固精、和胃安胎、通氣寬胸等功能。由於藕的品質優良,風味奇特,所以被人們視為上等佳肴,清朝末年就開始暢銷於京、津等地。現為全國優質產品之一。
發展
近年來,由於水位下降,成本增加等因素,澤畔藕種植面積逐年萎縮,但市場上雜牌"澤畔藕"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澤畔藕的聲譽。為改變這種局面,重振澤畔藕當年風采,新一屆澤畔村黨支部、村委會大打"蓮藕文化"牌,將經濟與文化掛鈎,從而帶動全村蓮藕產業的振興。2006年上半年,他們引導和支持藕農們細建了"蓮藕文化協會",以協會為載體,深入挖掘蓮藕文化,並依託科研部門對蓮藕種植深加工、營養、藥用價值進行專題研究。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市場抗風險能力,而且為打擊假冒產品,擴大正牌澤畔藕市場奠定了基礎。2006年7月,該村成功舉辦了首屆農民荷花節擴大了澤畔蓮藕的知名度,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另外,圍繞打造"蓮藕文化之鄉",澤畔村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優勢,制定保護或重建永樂寺、關帝廟等24座寺廟的文化發展規劃以及改革創新傳統民俗文化臘八會和"澤畔抬閣",進一步提升澤畔村的"文化品牌"。
打"文化品牌"不僅給發展村經濟注入了動力,創造了空間,更重要的是帶動了全村民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該村愛好書畫的村民自發地成立了書畫協會,同時成立四班秧歌隊!
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下一步澤畔村在抓好全村街道硬化、美化和綠化、亮化,搞好基礎建設人居環境的同時,藉助"蓮藕文化"這一傳統品牌優勢,積極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定單農業、生態型農業,擴大蓮藕這一特色產品的種植面積,將蓮藕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使澤畔成為集種植、銷售、旅遊於一體的特色蓮藕文化之鄉。
傳說和故事
故事一
1959年新中國十年大慶,澤畔村送到農業展覽館的一棵白蓮藕,長九尺有餘,重二十斤,被稱為"藕王"。 郭沫若副委員長品嘗了澤畔藕後,稱讚不已,當場賦詩一首。
澤畔村屬古堯山縣,因位於大陸澤畔而得名。澤畔藕自永樂年間從山西傳入,歷代村民以種藕為生。隨著後來黃河改道,湖水退縮,澤畔村逐漸成為陸地,但是當地農民種藕之風不減,並摸索出改坑塘種植為"鋪池而做",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清水蓮藕"。
農曆穀雨,天氣漸暖,藕農著手鋪池。開池時要燒香進供,燃放鞭炮,以此敬拜荷花仙子。澤畔藕不用坑塘,而是在上好地塊挖土三尺,開正方形或長方形深池,每家少則半畝,多則二三畝。池底平整之後,大水漫灌。然後根據池之大小,邀請十幾人、幾十人赤腳踩踏。踩池人分行列隊,一遍遍翻來覆去地踩,直到把池底踩成不滲不漏為止。
藕池踩好後上底肥,不用豬圈肥、牲口糞,全是豆餅、花籽餅和芝麻醬,粉碎後和土拌勻,鋪多半尺厚。然後把一塊塊種藕埋進土裡,再澆上半池井水。池水平靜靜、光閃閃,清澈見底,明如玻璃,亮若銀盆,微風起時,波光鱗鱗,十分動人。為了保持一定水位,三兩天澆一遍水,水熱蒸發快時,轆轆不停,這就是清水蓮藕。
澤畔藕生長期長,進入臘月才出池,專供春節享用。一般現挖現賣,帶泥出售。洗淨後如美人玉臂,胴體和斷面孔管都呈橢圓狀,大概與池底堅硬有關。席上澤畔藕片,白瑩瑩,脆生生,遇醋不變色。縣誌上說它"潔白如玉,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全身是藥。"澤畔藕節是一種名貴中藥,收斂止血有奇效,主治吐血、鼻衄等症。
故事二
據地方志載,明永樂年間,連續兩年,山西居民遷到現在的北京和河北一帶落戶。當時山西洪洞縣某村馬氏二弟兄,平素喜愛養魚、種藕。盛夏一日,馬老大在槐樹下納涼,入睡後做了一個夢,夢見老二在前邊跑,一位仙女手持荷花在後邊追;仙女追老二,老大追仙女。老大醒來後告訴一位長者,說他做了一個蹊蹺的夢,長者聽罷哈哈大笑說:“你做的夢有名堂,名日荷花託夢。今天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正是荷花仙子生日。夢中的仙子就是荷仙。荷仙追老二,表明蓮藕欲隨老二東遷京畿;你在後邊追,表明荷仙為您指引明路。夢是好夢,你應該隨老二同地落戶,可別錯拿主意。”老大聽了長者一番話,下決心隨胞弟遷居澤畔;從此,馬氏弟兄便來到這裡種大白蓮藕。既然“澤畔藕”與荷仙有關,一輩傳一輩,越傳越神。到了明朝靖年間,“澤畔藕”竟打進皇宮,得到了皇帝和娘娘的賞識,列為貢品。
大約在嘉靖二十年前後,澤畔村一帶連年鬧水災。這時有位秀才馬存敬,自告奮勇攜帶聯戶請願書到縣衙、府衙請求赦免錢糧。知縣、知府做不了主,於是馬存敬傾家蕩產三進北京請願,憑其三寸不爛之舌,通過前門一家藕商,跟當朝太監掛上了鉤,以“澤畔藕”為贈禮,二人交上了朋友。時值正宮娘娘鬧病,吃不香、睡不好。太臨乘機獻上“澤畔藕”,並奏明馬存敬請願的事。娘娘好奇地吃了點“澤畔藕”,還真的好了病。“神藕”能治娘娘的病,一時成為爆炸性能新聞;那太監一躍成為正宮娘娘身邊的紅人。“澤畔藕”真的“神”起來了。於是,皇帝下聖旨,免除澤畔村的錢糧。為了紀念馬存敬進京請願,村民捐款刻制了五通石碑,分別存放在北京、大名、順德、唐山和澤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