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四弦書

澤州四弦書

澤州四弦書,是流行在清山西澤州府,即今山西晉城市的一種表演形式,以四弦(四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形成年代無文獻資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澤州四弦書的藝人,是清光緒年間澤州府犁川鎮的盲藝人程天和(約1872-1932)。據此推知,澤州四弦書至遲在清代光緒年間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

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晉城市申報的“澤州四弦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澤州四弦書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Ⅴ-101
  • 遺產類型:曲藝
  • 申報地區:山西省晉城市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曲目,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澤州四弦書以四弦(四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形成年代無文獻資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澤州四弦書的藝人,是清光緒年間澤州府犁川鎮的盲藝人程天和(約1872-1932)。據此推知,澤州四弦書至遲在清代光緒年間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
澤州四弦書澤州四弦書
新中國成立後,晉城市成立了以演出澤州四弦書為主的曲藝隊。編演過《考神婆》《吳全有接閨女》《河神娶妻》等新節目。
進入21世紀後,隨著老藝人年齡增大和相繼去世,演出場次日漸減少,澤州四弦書瀕臨消亡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多年來,當地一直在開展相關的保護工作。

藝術特色

澤州四弦書表演形式為說唱相間,以唱為主,採用晉城方言。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後來出現多人伴奏。以及腿板、(大中小)鈸各一個。伴奏方式為間奏式,即演唱時不伴奏。唱詞格式基本為七字上下句體,下句押韻
澤州四弦書節目以“貫”為單位,“一貫”指節目故事的一個段落,通常約演一個小時。一個長篇節目由若干“貫”組成,稱為“大貫”。
新中國成立後,晉城市曲藝隊在傳統坐著表演的演出方式之外,出現了站立表演和走動表演。同時,伴奏樂器用二胡取代了四弦,增加了嗩吶小鼓和梆板。

代表曲目

其代表性傳統節目有《回文屏》(三十二貫)《三洪傳》(二十四貫)《烈女傳》(十三貫)《紅羅山》(九貫)等。另有中篇節目《百鳥朝鳳》《楊八姐遊春》《二老比子》等,短篇節目《小寡婦上墳》《光棍哭妻》《小兩口吃粽》等。
舊時演出澤州四弦書的都是盲藝人,大都是三倆結夥,並無班社組織。鄉民的酬神、還願、慶賀是演出的主要時機。通常“說神書”演《游天台》《大八仙》《富貴長春》《斧劈華山》等節目;過生日、做滿月演《度林英》《三姐落凡》《天仙送子》等節目;祝壽演《徐公子拜壽》《龍三姐拜壽》等節目;婚慶多演《西廂記》《梁祝下山》等節目。

傳承意義

澤州四弦書雖然歷史並不是很久遠,但其價值確不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該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晉城市一帶。代表性傳承人有陳拴發、馬莉(藝名馬新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