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珊瑚

澎湖珊瑚

澎湖珊瑚曾為世界四大珊瑚產區之一,所產的珊瑚屬粉紅色系列,目前已停止開採,但市上仍有一些加工製成的耳環、項鍊、或小株珊瑚樹裝飾品等,遊客可依喜好選購,不過珊瑚易碎、怕酸,應避免碰撞和接觸汗水。珊瑚礁適合生長的溫度是在水溫 18~30℃之間的海域,最適合的生長溫度在23~28℃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澎湖珊瑚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亞門:珊瑚蟲綱
澎湖珊瑚礁白化原因,原因註解,水溫,光度,底質,海流,沉積物,

澎湖珊瑚礁白化原因

經研究結果得知,珊瑚 = 珊瑚礁。只是珊瑚位於比較深海;而珊瑚礁則是在比較淺海的地方。那不管是澎湖還是其他地方的珊瑚礁會白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點,分別為:水溫、光度、底質、海流,以及沉積物。

原因註解

水溫

大致上造礁珊瑚是生長在水溫18~30℃之間的海域,最適合的生長溫度在23~28℃,當水溫超出最適合的溫度範圍會引起珊瑚生長率的減少。水溫在16~17℃的時候,造礁珊瑚會停止攝食,苟延殘喘;13℃則是它們的致死溫度,低於這個溫度珊瑚會全部死亡。另外,海水溫度的變化會影響到珊瑚的代謝能力,海水溫度的過低、過高都會影響到珊瑚骨骼的生長。珊瑚的生長速率,在適合生長的溫度範圍內,通常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季節性的水溫變化,會在珊瑚的骨骼上留下輪紋,這種輪紋和樹木的年輪相似,可以做為推斷古代氣候特徵的根據之一。在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情況下,珊瑚都會失去其共生藻而白化,如果這種環境持續一段時間,珊瑚就會逐漸死亡。

光度

由於造礁珊瑚的存在與否與共生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影響了共生藻生理和此種共生關係的環境因子,也都會影響造礁珊瑚的生長和生存。由於藻類行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陽光,而光在水中消失很快,因此造礁珊瑚也往往局限在淺水域,它們主要分布在水深三十公尺以內的海域,但仍有部份的造礁珊瑚生長在水深一百公尺甚至更深的海底。

底質

大多數的珊瑚是固定生活在底質上的生物,必須有穩固的底質,才可以持續生長。從幼苗開始,它們就必須附著在堅固的岩石上,因此,通常只可在穩固的岩石底質上發現珊瑚的蹤跡。在澎湖內海的泥沙底質上,有一些管孔珊瑚和軸孔珊瑚,它們利用群體之間互相嵌合的方式,自行建立一個穩固的基質,而在泥沙底質上蔓延生長;另外,還有少數的珊瑚會形成球形的小群體,隨著海流在海底四處滾動,這些可說是比較特殊的適應方式。

海流

海流和波浪也是影響珊瑚分布和生長非常重要的因子,過強的海流或波浪會對珊瑚造成折斷、搬移或磨損等機械性的傷害,因此颱風和暴風雨常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嚴重的破壞,但是基本上珊瑚對這種天然災害,具有相當大的適應能力,珊瑚甚至於可利用波浪達到幫助其散布的目的,被波浪折斷的分枝,在被搬運到其它地方以後,只要環境適合,仍然可以繼續生長,而建立新的群體,這種現象可說是珊瑚經由長期的演化所發展出來的適應對策。在經常性的海流環境中,珊瑚往往可經由改變群體的形態和分枝的大小以適應其環境中的水流強度。在水流較強的環境中,珊瑚的分枝通常較粗短,群體較低矮,呈團塊形或表覆形,有些珊瑚則長成平行於水流方向的板葉或分枝,這些形態上的改變可以減低水流對珊瑚群體所產生的拖曳力,減少珊瑚被搬動的機會。在水流較弱的環境中,珊瑚的分枝往往較細長,群體則較分散、疏鬆。這些形態上的適應,使同種珊瑚在不同的環境中呈現多樣的形態。在一珊瑚礁環境裡,海流的強弱不但影響珊瑚的分布和形態,而且也常是造成珊瑚種類成帶狀分布的主因。

沉積物

珊瑚只能生長在水質清澈的海域裡,海水中過多的懸浮物質或沉積物均對珊瑚的生長有害,沉積物的附著會使珊瑚因窒息而死亡;較輕微的沉積物則會減低珊瑚的成長速率,妨礙珊瑚幼蟲的附著和發育更會改變珊瑚的生長形態。懸浮沉積物也會經由降低光的穿透度而減低珊瑚的生長速率。沉積物也是細菌的溫床,細菌的作用可分解珊瑚組織或產生對珊瑚有毒的物質。而各種珊瑚忍受沉積物的能力都不同,通常與其群體形態、珊瑚蟲的行為及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有關。珊瑚對沉積物適應的能力不同也會影響到他們在不同海域中的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