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縣誌》是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省潼南縣誌纂委員會。
基本介紹
- 書名:潼南縣誌
- 作者:四川省潼南縣誌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12月
- 定價:58 元
- ISBN:7220021216
《潼南縣誌》是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省潼南縣誌纂委員會。
《潼南縣誌》是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省潼南縣誌纂委員會。作者簡介編者:四川省潼南縣誌編纂委員會;主編:劉富成;特約副主編:謝厚生內容提要四川《潼南縣誌》上限為1911年,下限為1985年,部分章節...
潼南縣誌 民國《潼南縣誌》是重慶市潼南區保存的唯一一本舊縣誌。民國四年(1915年)一月始纂,由當時代理潼南縣知事王安鎮、彭兆祥、顧元丙主修,舉人夏璜纂修,歷時八月編修成書。全書共分六冊十卷,總篇幅約18萬字。
現代工人報》1995年10月19日;《優先發展教育,造福子孫後代》刊於《教育周報》;《 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加快脫貧致富進程》刊於《開發扶貧報》;《堅持開發扶貧,增強造血功能》刊於《重慶日報》,《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刊於《重慶日報》:《潼南奮進》,於1990年12月印發全市、贈送黨和國家領導人:《潼南縣誌》...
負責全縣黨史工作,制定黨史工作規劃,負責黨史資料徵集、編纂、研究,編寫中共潼南黨史;利用黨史資料和研究成果開展宣傳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五)地方志科 負責全縣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負責組織編寫縣誌和地情資料;負責組織縣屬部門和鎮鄉編修部門志、鎮鄉志和專業志;負責編輯...
據《潼南縣誌·物產篇》記載“鯿魚,即唐詩‘縮項’鯿。產縣太安鎮瓦漩沱。腹如越斧,色青黑,味鮮美,實為他處罕見。”《輿地記勝》載:“‘孟蜀時,常取魚于禁溪’。據傳所取即此”。故世人又稱太安鯿魚為貢魚,稱瓦漩沱為禁溪。聰明的太安人便以此鯿魚為優勢,創造出一套獨特的烹調技藝,製成了早已...
審編了《楊療生醫案》和《潼南縣誌中醫經驗集》兩書,後者獲縣科技成果三等獎。人物經歷 王一寧,男,1949年2月生,重慶潼南人。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潼南縣衛生局局長、副主級中醫師。擅長領域 擅長診治中醫內、婦、兒科疾病,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虛損證、脾胃病。獲獎記錄 《中醫兒科20種常見疾病電腦診治系統》獲縣...
6、負責全縣黨史工作,制定黨史工作規劃;負責黨史資料徵集、編纂、研究,編寫中共潼南縣歷史。7、利用黨史資料和研究成果開展宣傳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8、負責全縣地方志行政管理;負責對全縣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9、負責組織編寫縣誌和地情資料;負責組織縣屬部門和鎮鄉編修部門志、...
民國新修合川縣誌(二)一 第十二冊 民國新修合川縣誌(三)一 第十三冊 乾隆璧山縣誌一 同治璧山縣誌五一 乾隆江津縣誌三六一 第十四冊 嘉慶江津縣誌一 光緒江津縣誌四四七 第十五冊 民國江津縣誌一 乾隆榮昌縣誌三五三 光緒榮昌縣誌(一)四〇七 第十六冊 光緒榮昌縣誌(二)一 民國潼南縣誌二四九 康熙重慶府涪州...
重慶市潼南中學校,位於重慶市潼南區,是原四川省重點中學,重慶直轄後首批重點中學。重慶市潼南中學校始源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創辦的鑒亭書院,民國十三年(1924年)校址設潼南縣初級中學校,歷經潼南縣立中學校、四川省潼南中學校、重慶市潼南中學校等歷史時期。截至2016年8月,學校占地面積約10656(240畝),...
潼南黃桃是指產自重慶市潼南縣的黃桃,落葉植物。果實具味正、個大、營養豐富的特點。潼南黃桃分早、中、晚熟三季。形態特徵 落葉植物。果實具味正、個大、營養豐富的特點。潼南黃桃分早、中、晚熟三季。生長環境 潼南縣的地質構造屬四川盆地中部平緩褶皺區,全縣地勢起伏不大,中淺丘占70%。成土母質主要是沙溪...
張汐如 男,1917年出生於重慶市,潼南縣,寶龍鎮。早歲畢業於尊經國學院。解放前後,歷任潼南女中、城關鎮中、古溪中學、篷溪農業職業中學、省立綿陽師範等校教學工作,及潼南《民智周刊》、《潼南縣誌·人大志》主筆,為遂寧市蓬溪縣蓬南中學退休教師,成都市晚霞詩書畫院即余悲鴻張大千藝術研究院創作員,重慶市...
《潼南縣誌》鄉賢一章中,首列其名,並記稱:“陳摶,普州崇龕里人,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離家隱居於武當九室岩。”陳摶在他所著的《易龍圖》的自序中,也稱自己為“西蜀崇龕人 ”。其他觀點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說法外,圍繞陳摶的籍貫,還有其他說法,例如西洛(今河南省洛陽市洛水西)說、夔州府(今重慶奉節...
以上一府八縣今分別屬綿陽市、德陽市、遂寧市、資陽市及重慶市(潼南縣)。本文非僅述潼川地名由來,而是與大家介紹一歷史人物。清乾隆後期四川潼川一知府在任期內修纂一府八縣誌書,這名知府就是張松孫。人物 張松孫(1730——1795)字雅赤,號鶴坪,江南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監生出身...
江伯伊(1919—1951),原籍銅梁縣人。父江國權,母黎光淑,佃田織布為生。民國15年,江7歲,隨家遷居潼南三匯場。父母由農而商以賣小食維生。民國25年,江因家境貧困,國中肄業即外出謀生。民國26年,經鄉人介紹,在豫西師管區補一團任排長。民國29年,軍校畢業後任該校陝西鳳翔一分校上尉助教。民國34年,...
參考資料 1 劉富成;謝厚生,四川省潼南縣誌編纂委員會;潼南縣誌/□二十七、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903-904頁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2793次 編輯次數:11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z1404888(2023-04-15) 突出貢獻榜 ngjgusrjney 1人物生平 相關搜尋 什麼平台貸款好通過 初學瑜伽的基本動作視頻 家教一對一...
李德生1986年5月為河南省《新縣誌》題詞 楊易辰 1985年12月為遼寧省《法庫縣誌》題詞 楊汝岱 1986年10月為四川省《仁壽縣誌》題寫書名 1989年1月25日為四川省《仁壽縣誌》作序 楊尚昆 1984年11月25日為四川省《潼南縣誌》題寫書名 1994年5月23日為《當代中國志壇群星集》題寫書名 楊靜仁1988年為《蘭州古今》...
楊尚麟(1892年-1969年),號衡石,四川省潼南縣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0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經系。1924年在成都組織社會主義研究會。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綦江縣徵收局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部、四川省長公署秘書,國民革命軍二十二軍黨代表,重慶蓮花池國民黨省黨部(左派)駐漢口特派員。1927年寧漢分裂後...
譚世良(1905-1930),又名譚嗣良、譚世梁,重慶市潼南縣塘壩鎮康樂鄉人。1927年投身革命。後經龍俊陽、陳平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0年任中共潼南書店支部記,並負責軍事聯絡並參加“秋收起義”的宣傳工作。1930年8月10日,潼南書店組織了全縣性的大貼傳單活動。譚世良負責到塘壩散發張貼標語...
羅盤山生薑,重慶市潼南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羅盤山自古生產生薑,據《縣誌》記載:羅盤山生薑被唐朝列為貢品。具有表皮金黃、色澤鮮艷、肉質肥嫩、粗壯無筋、甜辣適口、入菜不鎪、易於存窖等特點,有“甜香辛辣九山姜,賽過遠近十八鄉,嫩如冬筍甜似藕,一家炒菜滿村香”之美傳。2011年11月22日,中華...
小渡鎮,隸屬於重慶市潼南區,地處潼南區南部,東靠銅梁少雲鎮、侶俸鎮,南接潼南區壽橋鎮,西鄰靠潼南區臥佛鎮,北鄰潼南區塘壩鎮,距潼南區人民政府駐地35千米,區域總面積88.23平方千米。小渡鎮原名三匯場,因地處五桂溪、大磴河、江家灘三水匯合處而得名。唐開元十六年(728年),銅梁縣治移於東流溪壩(...
“石磴琴聲”,位今重慶市潼南區大佛寺側,又稱“大佛石琴”。“潼南八景”之一,“遂寧十二景”之一。它勿需吹拉彈擊,只需遊人沿著洞口石級緩步而登,便有奇妙的古琴音相隨。而且,每級石磴之音高亦稍有變化,自下而上,由低沉渾厚逐漸變得高亢鏗鏘,其聲婉轉悠揚,甚是奇異。明朱孔陽刻詩讚之“琴到無弦,聽...
賜葬義興龍頸山,贈龍圖閣待制學土,謚曰忠毅,官其三子,仍賜銀、絹、祭田,敕建常州忠義祠祀之,大宗祠建於奔牛鎮東文昌閣之西,於道光庚子年采入縣誌,配余氏,生三子,巽翰,維翰,書翰。巽翰(1),訔公長子,行明六,恩蔭修職郎,配歐氏,贈孺人,生三子,源 孫、澄孫、溢孫。維翰(2),訔公...
其中湖南辰州的鄉民不願搬遷,就被清軍反綁雙手強行押往潼南龍多山地段,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時,就向押送的官兵請求解開雙手。祖先一路養成的習慣,後來也遺留給後人,把上廁所稱為解手,散步或停留時,總愛把兩手反扣在後背。最初有彭楊李米唐陳六大姓被押送到檬子壩,挽草為界,插站為業。而周姓移民來遲無良田可選...
民國四年《潼南縣地圖》清同治元年《璧山縣地域圖》清同治元年《璧山縣城圖》清同洽四年《榮日日縣疆域圖》清同治四年《榮昌縣城圖》清鹹豐三年《開縣形勝圖》清鹹豐三年《開縣山川圖》清鹹豐三年《開縣城池圖》清道光六年《忠州直隸州輿圖》清道光六年《忠州直隸州城圖》清道光七年《雲陽縣形勝圖》清道光七年...
”③《三台縣誌》卷五:“郪江在今縣南百里,漢之郪縣,自以郪江水得名,其半有飛烏、射洪二縣地,似《寰宇記》為得其實。以上史料充分說明,現在的郪江場鎮就是郪王城舊址。天台鼓樓鎮雙龍,三獅抬頭望金鐘。九龍逆水拜金闕,五廟風鈴唱夜空。郪江位於四川綿陽三台縣,郪江原名千子公社、千子鄉,三十...
奚大壯是清代潼川府蓬溪縣(今屬重慶潼南區)人,清嘉慶時期的舉人和進士。擔任過湖北應城縣知縣和興國州知州。奚大壯是蜀中詩人,著有《雨谷詩集》、《雨谷文集》、《修常樂寺藏經樓記》、《應城縣誌》、《紀行草》和《辦銅管見》等。其詩作入選清朝《國朝全蜀詩鈔》。簡介 奚大壯(1774—1827),字安止,...
《嘉慶漢陰縣誌》:明末漢陰縣城“破頹者僅存十餘間”,“土著無多,所存十之一、二”。原本就人煙稀少的陝南各地,此時更成極度荒僻之地。丘陵山地固不待言,即使河谷地帶也人口稀缺。這點從康熙初年陝南部分府縣的編戶里數也不難看出:漢陰4里,旬陽4里,鎮安2里,商南1里,山陽2里,平利1里,白河1里。...
涪江,因流域內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而得名,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與平武縣之間的岷山主峰雪寶頂。涪江南流經四川省平武縣、江油市、綿陽市、三台縣、射洪市、遂寧市、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等區域,在重慶市合川區匯入嘉陵江。全長700公里(一說670公里,一說668公里),流域面積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