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店方言

茶店方言-辰(shen)州話

龍形鎮又名茶店子。民國9年,周姓在此設店賣茶,故稱茶店。民國12年5月建場。1950年為茶店鄉、太平鄉。1958年改茶店公社、太平公社。1967年太平公社更名戰旗公社。1981年,茶店公社以地形似龍形更名為龍形公社,戰旗公社更名為蒙子公社。1984年改龍形鄉、檬子鄉。1981年以地形似龍形改名為龍形。1993年12月撤區時,原龍形鄉、民主鄉合併設立龍形鎮。1997年,龍形鎮轄17個行政村,檬子鄉轄9個行政村。2006年區劃調整後,龍形鎮管轄原龍形鎮、原檬子鄉所屬行政地域,面積80.63平方千米,鎮政府駐茶店子(原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店方言
  • 解釋:辰(shen)州話
  • 時代:民國9年
  • 傳說人物:張獻忠
  • 稱呼:爺爺(ya ya)
龍形鎮茶店子的傳說,茶店方言對比,沅陵方言,基本概況,行政村區劃,自然地理,

龍形鎮茶店子的傳說

明末清初張獻忠剿四川後,導致川渝十室九空,良田無人耕種。至康熙年間,就下令把湖南湖北以及廣東廣西村民遷移這裡,後來被簡稱為“湖廣填四川”。
其中湖南辰州的鄉民不願搬遷,就被清軍反綁雙手強行押往潼南龍多山地段,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時,就向押送的官兵請求解開雙手。祖先一路養成的習慣,後來也遺留給後人,把上廁所稱為解手,散步或停留時,總愛把兩手反扣在後背。
最初有彭楊李米唐陳六大姓被押送到檬子壩,挽草為界,插站為業。而周姓移民來遲無良田可選,無奈之下選擇做生意,在檬子壩和縣城之間搭建草棚,開設起茶館來。因此處也是古溪和野貓溪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故生意興隆,後來慢慢形成集鎮,被稱為茶店子。
這裡的移民在生產和生活中,都頑強的保留著祖籍地的風土人情、文化語言及婚喪等習俗,辰州腔也就成了潼南獨特的語言。在茶店有這樣的方言順口溜:“底打底,底打底,底把底打鵝當底,我去拉底,底說我打了底,打了底鬥打了底,打了底又鵝支嘎”。
這段話也讓周邊村民聽得雲裡霧裡:其大意就是:你打他,他打你,他把你打到陽溝里,我去拉你,你反而說我打了你,打了你就打了你,打了你又怎么樣?
因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文化融合,茶店人因溝通困難,現都羞於啟齒講辰州腔。而小孩對此可謂一竅不通,聽不懂也不會說。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辰州話在茶店消失也是很正常的事。
安岳辰州話
一是以石板鄉為中心,包括橫廟、協和、瓦店、磨灘、高屋、魚龍、白塔寺等鄉與相鄰的村子,形成一個南北狹長的小方言島,島上居民祖先清初來自湖南辰州,語言為辰州話,人口約兩萬,為安岳最有特色的方言;
早年的四川安岳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土著”人極少。從先秦至今,遷入者有山東、江西、貴州的,但絕大多的人還是來自湖南和湖北。移民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都頑強的保留和傳承著祖籍地的風土人情、文化語言、冠婚喪祭等習俗。如“辰州話”,“老湖廣話”就是語言方面的活化石。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時,大量湖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及海南)人奉旨回響“湖廣填四川”政策,舉家遷入四川者,甚眾。而當時“戶不盈十,丁不滿百,難以設官,不得不歸併到遂寧縣”的川中丘陵大縣安岳,自然也接收了大量湖廣移民。據《安岳縣誌》記載,自元以來安岳外來人口多為湖廣一帶,而縣東南就是清初由湖南辰州府遷來。時至今日,這些當年移民的後裔部分人仍然使用著與四川西南官話風格迥異的獨特語言,形成了典型的“方言島”現象。
在今日的四川安岳縣境內就有這樣兩個方言島。一個是以石板鄉為中心,包括橫廟、協和、新建(瓦店)、磨灘、高屋、魚龍、白塔寺等鄉鎮和相鄰的村莊,也就是清康熙年間安岳縣喜井鄉大致轄區範圍內。此處地勢偏僻,交通不便,距縣城大約有五十多公里,處於四川官話(根據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安岳城區話屬西南官話成渝片)包圍之中,形成一個南北狹長的小方言島。根據當地人的一些譜牒顯示,島上居民的祖先基本系明末清初時來自湖廣省辰州府。語言為辰州話,人口約兩萬,為安岳最具特色的方言;另一個是周禮、南熏、寶華、永峰、龍橋等鄉為中心,亦即古安岳縣永康鄉地區。祖先基本來自湖南湘潭、邵陽等地,講老湖廣話,人口約五萬。兩地除了獨特的方言外,還保留了一些外來的飲食、生活習慣,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我的祖先就是這樣講著辰州話的移民。清康熙58年(1719),世居於湖南瀘溪縣桐木沖,今瀘溪縣永興場鄉三沖坪村一都陽的我入川始祖楊氏宣泰公(時年七歲,系瀘溪縣一都陽始祖楊景聰第14世孫)在其祖婆楊滕氏帶領下,與叔父楊伏馨一同被招入川。挽草為界,插站為業,遷居於大清國四川北道潼川府安岳縣喜井鄉石廟寺(遺址在三耳石羅家坡)下廟河溝,今安岳縣魚龍鄉高塘村九組踏水橋水庫旁。遷播至今,已逾十代,290餘年矣。
兒時的記憶中,耳畔猶聽老人們常說起那些艱澀難懂的話語。比如:莫個(什麼),你栽奏莫個(你在做什麼),支起腦闊(伸起頭),港(講),耳屎(巴掌),多牟索兒(大木瓢),央牟索兒(小木瓢),改(狗),缺fai(一聲)(吃飯),貓有(沒有),橫(行、走),陳子(柚子),容(追、趕),神州(辰州),嗨一哈兒(玩一會),困安閉(睡覺),坨子(拳頭),嗷(咬),漏(路),孩(鞋),茅斯(廁所),bai(一聲)子(瘸子),瓜傷了(漂亮),冒好(不好),謎毛(精打細算)等等。還記得在安岳縣魚龍鄉中心國小上國中時,班上有一位來自橫廟鄉叫鄧漢廣的同窗,偶爾也熟練的操一大堆辰州話罵人,以資戲謔。憾自己年幼無知,當時並未深記於心。也曾聽我父親說起,他們小時候,大人就要求他們必須講“祖宗話”,不然就是出賣先人,是大不敬。也就是說,在我們祖先遷播安岳縣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其語言—“辰州話”並沒有被融於當地的“官話”,而一直頑強的保留至上世紀七十代左右,令人動容。
歷史上的辰州府轄區應包括今日湖南省的沅陵、瀘溪、辰溪、漵浦等地區,辰州府的治所在沅陵縣,是傳統意義上的湘西概念。我的理解是,當年辰州人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就是“辰州話”。其實不然,辰州話或許有多種“土話”和分支。和一些熱心助我“尋根問祖”的瀘溪縣鄉親交流後,就證實了這種推測。現階段,僅在當年的辰州府一隅之瀘溪縣域內,方言就有多種,且彼此各具特色。他們大多認為,我所提供的辰州話其實就是瀘溪縣浦市鎮一帶的方言,與永興場鄉,亦或是牡羊溪鄉一帶的發音區別很大。令人困惑,畢竟我的先祖是290年前來自永興場鄉一都陽的。即使這辰州話是在瀘溪縣和安岳縣這兩個遠隔千里,相對獨立的環境中發展和傳承下來的,稍有變化,也並不意外。可是,既然他們都仍能聽出這是確實的“浦市話”,那就說明我們在語言傳承過程中,“失真度”並不大。那么,本支祖傳的瀘溪縣浦市辰州話與祖居永興場鄉一都陽,為何先祖在語言和住地上並不一致?則有待深入研究了。
也有網友認為,沅陵縣至今有一種古語言叫“瓦鄉話”,有學者考證是傳統的土家族語言,但並未成定論。這種瓦鄉話比老湘語更加難懂,即使沅陵周邊的居民也無法聽懂。湖南邵陽、湘潭、湘鄉、婁底、衡山一帶的人,至今所講的依然是艱澀難懂的老湘語。這種“老湘語”,即便是在長沙、湘潭一樣說“新湘語”的地方也難得聽懂,更何況說西南官話的四川安岳人了。他們估計在安岳這種難以聽懂的“辰州話”,估計就是這種“瓦鄉話”了。他們認為,如果能證實這種辰州話就是沅陵現階段留存極少的瓦鄉話,那么對研究湘西地區的西南方言形成何時,是很有幫助的。
西華師範大學教授楊榮華在《四川安岳“辰州話”記略》(《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期)中記錄了辰州話聲韻調系統,分析了音韻特點,並列舉了部分較之於四川方言的特色辭彙。這對這種“瀕危”方言的研究和傳承作出了貢獻。如今,“辰州話”已變成較早時期通行而現階段較少使用的“土話”了。比如曾經普遍講這種方言的石板鄉大部,橫廟鄉半邊寺、高印山,白塔鄉卿家坡,瓦店鄉六村,磨灘鄉三村、四村,魚龍鄉石廟溝、廟河溝等地區,因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文化的融合,或因不方便勾通交流,或視為“老土”而羞於啟齒,都不再怎么講辰州話了。而大多數的小孩對此是一竅不通,既聽不懂,更不會說的。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辰州話在安岳的土地上完全消逝掉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茶店方言對比

茶店方言
(以下所有未註明音調的讀音皆以川普發音的音調為準)
這裡的人在沒有與外人交流障礙的情況下,至今任然操著濃重的方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外地人進入很難聽懂幾個字,如果是外地幹部進去工作就必須帶翻譯,現因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影響、外出打工時的語言交流,當地人一般都能用流利的四川話與外地人交流。
根據一些氏族人的譜書記載,這裡的人主要是湖廣填四川遷移而來,其中主要來自湖南和湖北,經過查證茶店方言與辰州(今湖南懷化沅陵)方言90﹪相同
1、物、名詞、人稱
土膳(tou san)=蚯蚓,羊噶母=蜻蜓,抓貓兒=蚱蜢,革蚤=跳蚤,鳴阿子=知鳥,革貓兒=青蛙,遭(zao讀ˊ聲)蟲=蛔蟲,雀兒=小鳥,螞音子=螞蟻,長(zhang讀ˊ聲)腳(JIO讀ˉ聲)蚊=蚊子,油=牛,當(dang讀ˋ聲)=地方,周子=竹子(zh0u zi),王=黃,我(eo非wo)之=我們,底之=他們,你(yi讀ˋ聲)之=你們,自(zi讀ˉ聲)噶=自己,我之沒西當=我們的那些地方,底之沒理=他們那裡,(len讀ˋ聲)=人(n=r=l,en=eng),夜噶=翅膀,該(讀ˉ聲)上(sang讀ˉ聲)=鄉場上,街道上。趕場(zang讀ˊ聲)=趕集市,橋(jiao讀ˊ聲)=橋,田(dian讀ˊ聲)=田,袖(xiu讀ˉ聲)子,衣領(lin讀ˋ聲),風(hong讀ˉ聲),面(min讀ˋ聲)。
2、身體部位
老科=腦袋,手綁子=手臂,手敢=手臂,客西頭兒=膝蓋,耳洞=耳朵,腿巴子=大腿,腰桿=腰,噶子窩兒=腋下,瘩(da讀ˉ聲)指母=大母子,雞窩(JIO讀ˉ聲)=腳,雞窩指母=腳趾,雞窩敢=腿,暗(an讀ˇ聲)爭=眼睛,嘴把=嘴巴,逼(bi讀ˉ聲)子=鼻子。
3、形容詞
派來(lai讀ˉ聲)=髒,打光胩(ka讀ˉ聲)=沒穿任何褲子,光巴懂=沒穿任何上衣,耙(pa讀ˉ聲)=很軟,點(di讀ˉ聲)點(di讀ˉ聲)兒=很少,琛=很直,日籠人=騙人,幫硬的=很硬,冰冷的=很冷,旁臭的=很臭,眼屎點兒=很少一點兒,好哈=好傻,好神=了不起,好生點兒=小心點,撇托=方便、隨便、簡單,親甜=很甜。
4、動詞
洽翻=吃飯,考(kao讀ˉ聲)=敲打,考腦殼=敲打一下頭,巴到牆(jiang讀ˊ聲)=靠著,拈菜=夾菜,扯撲鼾=打呼嚕,好脹=吃脹了、裝多了,殺各了=結束了,摳哈癢=撓痒痒,喝=吸,告哈=試一下,痴過來=伸過來,筆米湯=倒米湯,爪(zua讀ˊ聲)科水=打瞌睡,爪球=踢球,殺提=打掃,一耳屎=一耳光,爪一腳=踹一腳。
5、稱呼
爺爺(ya ya),婆婆(bo bo),嘎嘎=外婆,嘎公=外公。
6、其他
貓(mao讀ˉ聲)=不、沒,貓絲得=不是,莫=別、不,硬(恩讀ˉ聲)是=就是、肯定是,顛子=瘋子,好哈=很傻,打落(luo讀ˉ聲)噶了=弄掉了,黑(核ˉ讀聲)倒噶了=嚇著了,歪能=外人,漏=路,挨漏=額頭,薄薄客=形容某人很囉嗦,港=講(g=j),挖=話,港鬼挖=說鬼話,井倒港=喋喋不休,正二八經地=很正經地,照捏=可伶,茅室(絲讀ˉ聲)、毛屎=廁所,改手=上廁所,石逗=石頭,泥頭(tou讀ˇ聲)=泥土,老火=嚴重,耐水=熱水,等哈子=等一下,開一哈桌(讀ˉ聲)子上(讀ˉ聲)的水=擦一下桌子上的水,洽多了=吃多了,貓得哈收=沒得數,好江=好像,俺流水=眼淚水,告花子、告花兒=叫花子,福福兒(h=f)=湯糊之類的,挨坎=懸崖,加油搞,來二盤=從新來,日牛批=吹牛,呈(cen都ˉ聲)倒起=按倒起,謄(Ten讀ˉ聲)=相互推諉,挨(ai讀ˊ聲)的=肯定的,辣嘎子=螃蟹,好太(tai讀ˇ聲)=好大,臥姿貓切(qie讀ˋ聲)=為什麼不去,抽一=初一,卵彈琴=亂彈琴,咀(ju讀ˉ聲)=豬,丫(ya讀ˉ聲)子=鴨子,波死=蜘蛛,丁(deng讀ˉ聲)=丁,搞母果子?=在乾什麼?,臥姿噶搞底?=是如何搞的?,哪悶的?=怎么了?。
註:
漢國語拼音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如下: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沅陵方言

今天清早八十,我剛出門,就被雞食挨頭絆了哈,差點板了告,真是兆頭不好!
接著碰到一粉卵,長到靈范,穿得也稱投,就是槳根上都是痢噶,區黑的他邀我打跑湖子去。我密想翅他:“礦亂拋的人,落我搞什麼?”他敘我毛:“莫扯丘,有時間就玩哈子”。我本想發貓,扇他幾耳思,足他一餐.不過看他樣子有點亡魂,就密敢。我繼續打卦:“不和你打跑湖子,還不得脫糊咯?”他文強八喔纏我。我心裡想拐常,可能碰到癩子,被他拷槓子若搞,身上一共就兩擔錢,乾脆都過給他,不然還哪么刀?辛好,粉卵急到上毛屎,港二回落我打跑湖子,走開了。好加散,我趕緊脫身,如發,吃豬腳粉過早去了.
{沅陵方言} {國語}
[港話] [說話] [莫黑我] [別嚇我] [躲強蒙] [捉迷藏] [搞莫] [做什麼] [屋裡人/堂客] [妻子] [槳根] [脖子] [扯活閃] [閃電] [盤你] [騙你] [客心頭兒] [膝蓋] [麻麻亮] [剛剛亮] [莫朝] [別吵] [差火] [不行/沒用] [解手] [大小便] [派來] [髒][懦不到] [找不到] [粉寶] [低能] [厭台] [調皮] [區黑的] [漆黑的]

基本概況

龍形鎮 潼南縣轄鎮。龍形鎮位於潼南縣城東北部,毗鄰遂渝快速鐵路潼南站,是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鎮幅員面積80.36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95個社、1萬戶、4.1萬人,城鎮常住人口6000人。鎮政府駐地距縣城8公里,距潼南火車站4公里,王興公路橫貫境內,交通極為便捷。轄區內有學校、醫院、自來水廠、通訊、金融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備。2006年地區總產值2.23億元,人均純收入2457元。全鎮常年種植的大批農作物,水稻作為龍形鎮大春的主要栽培作物。
龍形鎮
龍形是潼南縣的“紅色”之鄉。在中國工農紅軍入川以前,中共潼南地下武裝—潼南赤衛隊在江濤同志的領導下,在龍形與國民黨反動軍閥堅持了長達五年多的鬥爭,多次打敗了反動軍閥的圍剿;解放前夕,潼南的第一個地下黨組織在龍形成立,龍形人民為迎接潼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行政村區劃

1997年,龍形鎮面積38.6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鵝形、高橋、盤龍、長沖、紅岩、天保、大竹、乾壩、龍形、大安、南岸、池壩、經堂、史家、竹園、架井、園壩17個行政村;檬子鄉面積25.5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檬子、觀廟、洪興、後壩、黃壩、高樓、水口、翠竹、丁壩9個行政村。2006年區劃調整後,龍形鎮管轄原龍形鎮、原檬子鄉所屬行政地域。現轄鵝形村、高橋村、紅岩村、經堂村、池壩村、龍形村、大安村、檬茨村、水口村、洪興村、高樓村、丁壩村共12個行政村,95個社。

自然地理

龍形鎮屬典型的淺丘地貌,地質為遂寧母質,紅棕色頁岩,棕色、紫色沙壤,其PH值在6.5-7.5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春旱、夏長、秋涼,風速小,無霜期長,年均氣溫在180C-230℃,年均降雨量在800-900毫米,空氣溫度在40%-70%之間,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種植。這裡生態環境無污染,是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產糧基地和優質商品瘦肉豬基地。
龍形鎮是古佛文化之鄉,這裡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境內靈秀的龍多山是我縣第一風景旅遊名山,其人文歷史、自然景觀千年聞名,自唐宋以來的題賦石刻、摩岩造像琳琅滿月,栩栩如生。“龍多八景”引人入勝,佛道兩教盛傳於此,和諧相處、歷史悠久,與潼南大佛、臥佛等共同形成了我縣古佛文化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