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城陽區潮海西社區(村)陳氏族祖先遷徙路線:四川成都—山東青州—山東諸城—山東青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海西社區
- 別名:潮海西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辦事處
- 電話區號:0532
村莊文脈,地理名詞,港(當地方言念jiang)門口的興衰,蝴蝶山,西小莊(小莊),海崖(當地方言念ye)下,北嶺與磨石溝,先祖軼事,政區人口,潮海西社區人文歷史,優勢產業,社會事業,
村莊文脈
“先世以東路功曹自四川成都府東關史家巷宦青州,入籍益都縣,居南門外澇窪莊。元朝中統間為密州(諸城舊稱)學正,因家焉,入籍上明教隅第五甲,葬西南關外郝家崖頭淇水之東。有碑云:元密州學正陳公神道。後墓與碑俱為風沙埋沒。子孫世居北城牧愛坊東巷,祖墓在鐵溝河東黃埠嶺南北,新舊一阡俱載縣誌。”
大明壬午年冬(1642年),清兵入關屠洗諸城,史稱“壬午兵燹”。為保家園,在官兵已散的情況下,諸城的士紳們不僅出資組織鄉民以自救,在危急關頭更是挺身而出,激戰城頭,這其中便有時諸城大戶花園陳氏一族(花園:今諸城密州街道陳家花園)。
“壬午兵燹”,為保家園,陳氏家族共有五名宗族殉難 :【陳司鑾】【陳埴】【陳司鐸】【陳章】【陳灝】。此難,花園陳氏自此沒落,四散遷徙。十世祖陳灝殉難後,他的三個兒子陳守祖、陳守田、陳守業(第十一世)一同逃難遷往今青島膠州城落戶。此支陳氏在膠州城生存至第十四世,再次遭遇世亂,至此,徹底顛沛流離,各奔前程。其中,陳守業後代、第十四世陳治遷往今膠州市膠東鎮南堤子村繁衍至今;陳守祖與陳守田後代、第十四世眾人一同向東跨過大沽河,定居潮海村。同時,陳守祖二支、第十四世陳相與陳守田三支、第十四世陳璋,先流亡至大沽河西岸的鄭家營(今膠州市營海街道辦東營村)暫居,後繼續向東跨過大沽河,跟隨定居潮海村繁衍至今。(彼時,潮海村屬於清朝即墨縣管轄,當時已有徐氏在生存)
1961年4月,潮海村成立了兩個生產大隊;1984年9月,兩個大隊各建立了村民委員會,此位西,故名,2003年村改居時,共有589戶、1567人。其中陳氏503戶、1355人,徐氏73戶、180人,王氏6戶、15人,喬氏3戶、6人,曾氏2戶、5人,李氏、郭氏各1戶,3人。
(摘自《青島城陽潮海西陳氏家譜》。名詞註解:1.東路:全稱山東東路,為金朝以及元朝初期山東的行政區劃。2.功曹:古代官職名)
地理名詞
港(當地方言念jiang)門口的興衰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軍加修沿海公路,並在潮海村西港門口建據點一處。
港門口,對於整個河套街道上了年紀的人再熟悉不過。它位於潮海西社區西側,今將軍花園所在地。很難想像,這裡在一百多年前還是漁船往來的港口碼頭,滄海桑田,這裡由於泥沙淤積,距離海岸已經有2公里的距離。
蝴蝶山
蝴蝶山,亦為一個舊地名。早些年間,河套西部的羅家營、潮海、孫哥莊皆臨海,今潮海西社區西側有漁船往來的港門口。當乘船於海上望羅家營、潮海、孫哥莊三個村子,宛如一隻蝴蝶,潮海與羅家營為蝴蝶兩翼,孫哥莊舊村位於蝴蝶身子,因此,漁民間有流傳“守著蝴蝶山,入了港門口,天風不翻”。如今,海水退去,只留下一段記憶。
西小莊(小莊)
對於潮海西社區的年輕人,西小莊(或小莊)一詞可能會非常陌生。西小莊不是一個村,而是當年屬於潮海西社區的一部分。西小莊,大體位置位於潮海西社區“四清橋”周邊區域,由於早先在此處居住的一些人家與村中心存在一定的距離,位置偏西,仿佛單獨成群,故稱“西小莊”。
海崖(當地方言念ye)下
海崖下,顧名思義,靠近海。海崖下,指潮海西社區南半部分,早些年,每逢膠州灣漲潮,潮水會淹到此處。所謂“崖”,由於潮海西社區地處丘陵地帶,臨海處有陡峭懸崖,至今,雖潮水退卻,但“崖”依然可見。
北嶺與磨石溝
北嶺,潮海東社區與潮海西社區公認的地名,位於潮海東社區中心街以北的小坡;磨石溝,位於原尚家溝舊村址偏西南,現已不復存在。
先祖軼事
陳良相(六世祖)
陳良相,字元夢,其先益都人。元中統間,有官密州學正者,因家焉。學正從孫紀,景泰間歲貢,官陝西中屯衛經歷。工書,性剛方不可屈以權勢,鄉人重之,即良相曾祖也。
良相,嘉靖十五年(1536)選貢,制行端謹。城西某諸生者,大猾也,諸豪富多趨之。良相不與交,生歉之,謂曰:“吾家有事而子不來,何耶?”。良相笑曰:“俟吾有事,而子亦不至,斯兩直矣。” 謁選,乞就閒散,授衛輝府知事。期年,題詩署壁,拂衣歸教子孫,為有用之學。卒年五十六,子燁。
【白話文翻譯】
良相,嘉靖十五年(1536)選貢,制行端謹。城西某諸生者,大猾也,諸豪富多趨之。良相不與交,生歉之,謂曰:“吾家有事而子不來,何耶?”。良相笑曰:“俟吾有事,而子亦不至,斯兩直矣。” 謁選,乞就閒散,授衛輝府知事。期年,題詩署壁,拂衣歸教子孫,為有用之學。卒年五十六,子燁。
【白話文翻譯】
陳良相,字元夢,原先是青州益都人。元朝中統年間(1260年 -1263年),祖先有到密州擔任學正管職的,就在諸城安家落戶。學正的侄孫陳紀,是明景泰年間的歲貢生,曾擔任過陝西中屯衛經歷司的經歷。陳紀擅長書法,為人剛正,不畏權勢,很受人尊重,是陳良相的曾祖。良相,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選貢生,為人端莊正派。城西有一個秀才,有錢有勢,為人奸猾,當地的很多豪富都巴吉他,良相卻從不與他來往。這個人耿耿於懷,就責怪良相:“我家裡有事而你不來,是為什麼?”。良相笑笑說:“等我們家有事,而你也不來,不就扯平了嘛。”等上級考察選拔結束後,授官河南衛輝府知事。做官剛滿一年,就在官署的牆壁上題詩一首,拂袖而去。回到家中把有用的學問教給子孫。享年五十六歲,兒子叫陳燁。
陳燁(七世祖)
燁,字光宇。為諸生,有志行。嘉靖三十一年(1553),赴鄉試,知縣楊繼盛張宴餞送於稠眾中,深器之。四十年(1562),舉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榷浙江南新關商稅,力除夙弊。歷屯田司,進員外郎中,奉使督修永陵,以勞績著,翟正定府知府。被劾,將同州知州,遷南刑部郎中,出為延安知府,陝西巡撫曹疏薦之,稱為三邊不群之才,諸郡循良之最,升延寧兵備副使。悉力飭政,捕妖僧,法曉巨盜劉江等,皆置之法,數百里倚為長城,璽書褒嘉。年七十,致仕去。官軍民為繪《巡邊圖》以獻,備極工致。又立碑頌德政,時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八月也。
歸,與縣人侯廷柱、丁惟寧、張世則輩日吟嘯超然台上,作《西社八友歌》,皆當時所同游者。燁好問學,尤留心鄉國軼事。三十一年,知縣王之臣聘葺縣誌,摭(zhi)拾甚富,後志稱其考據該博,不藉眾手。子塈,由歲貢授三原縣丞,告歸,值歲大祲(jin),煮粥活飢者甚眾。
歸,與縣人侯廷柱、丁惟寧、張世則輩日吟嘯超然台上,作《西社八友歌》,皆當時所同游者。燁好問學,尤留心鄉國軼事。三十一年,知縣王之臣聘葺縣誌,摭(zhi)拾甚富,後志稱其考據該博,不藉眾手。子塈,由歲貢授三原縣丞,告歸,值歲大祲(jin),煮粥活飢者甚眾。
【白話文翻譯】
陳燁,字光宇,諸城人,少負奇才。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參加鄉試,知縣楊繼盛設宴踐行,非常器重他。嘉靖四十年(1562年),考取進士,被授予工部虞衡司主事,負責浙江南新關榷稅,力除頑弊。又進入工部屯田司,奉命督修永陵(明永陵-明世宗陵寢),功勞顯著,被升為正定府知府。後為小人讒言陷害,降為同州知州,後又遷南刑部郎中,出任延安知府,陝西巡撫曹疏極力薦陳燁,稱為“三邊不群之才,諸郡循良之最”,因此,升為延寧兵備副使。陳燁在任,盡心從政,捕妖僧、使巨盜劉江歸順朝廷,陳燁所從政的數百里明朝邊界安寧無事似穩固長城,皇上璽書褒嘉。七十歲時,陳燁告老還鄉,邊疆官民獻以美妙《巡邊圖》,又立碑歌頌紀念他,那一年,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回到諸城老家,陳燁與諸城人侯廷柱、丁惟寧、張世則時常吟詩作賦超然台之上,作《西社八友歌》,其中稱頌之人皆為當時諸城名士。陳燁潛心修學,尤其留心國事家事。萬曆三十一年,諸城知縣王之臣聘其編修諸城縣誌,由於其博古知今,學富深厚,縣誌考證之準確為後人所稱讚。陳燁有子名塈,由歲貢授三原縣丞,告歸時,正值饑荒年月,煮粥好施救活了好多人。陳塈的弟弟陳埈死後,他分家產給侄子家鉉,並教誨其成才,得到鄉人的讚揚。
政區人口
潮海西村與潮海東村為一個自然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辦事處駐地南3.4公里處,南靠膠州灣、東南與青島市區隔海相望,村後是青島出口加工區。2004年8月,潮海西村改為潮海西社區。土地總面積4380.7畝,其中可耕地560畝。有居民634戶,1597人。經濟狀況 招商引資是社區經濟發展的重點。1997年以來,引進青島青汽公司,投資500萬元與村委會合建黃海水產加工冷藏廠一個,占地13畝,工作人員300餘人,年利潤60萬元,年上交國家利稅12萬元;投資600萬元,建黃海水產冷藏廠一個,占地20餘畝,工作人員50餘人,貯存冷藏水產品4000餘噸,年上交國家利稅10萬元,年純利潤40萬元;投資300萬元,建廣麗水暖器材廠,占地1800平方米,工作人員40餘人,上交國家利稅11萬元,年純利潤15萬元。全社區共發展小百貨等服務行業21個,大、中運輸車15部,出租轎車6部,年收入45萬元,上交國家利稅15萬元。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100萬元,人均收入4902.9元。
潮海西社區人文歷史
1.最佳眺望點----前海路(路牌)(圖一)
可能很多人不曾發現,晴天的時候,站在這個牌子附近可以眺望到市南區中山路的百盛大樓、青島電視觀光塔、小青島燈塔,以及一些樓房,非常清晰。望大家看到此文章可以去瞅瞅!!
2.清代膠州灣勘界碑(圖二)
這是很多人未曾發現的,其就位於潮東海灘,前海路旁邊。碑上面大體的內容就是徐氏宗族劃海疆(古代就是宗族意識比較強)。潮海分為潮海東和潮海西,潮海東幾乎全姓徐,潮海西幾乎全姓陳。徐氏族人於明朝的時候先來此地建立潮海,而後劃分海疆,根據碑文上的記載,徐氏海疆的範圍:南至鐵騎山女姑口(現流亭街道西山),西至打碾石(不知道在哪裡,社區老人也無從知曉),北至土塋子(現位於青島出口加工區內,為戰爭年代狼煙點燃地,已經不復存在),東至尚家溝小石灘(尚家溝存在,但是小石灘在哪裡無從知曉)。由此可見當時海疆的範圍之大,也體現了古代摒棄沿海的思想。
3.揚水站 (圖三)
揚水站,分流潮水的地方,也是釣魚食材的產生地,釣魚之前挖魚餌沙蠶(當地方言:海MA DIAN),大多數時間就是在這裡。小時候參加過越野賽的人肯定也知道,當年潮海國小的越野賽就是以揚水站為轉折點往西跑到第幾個閘門。
4.底橋 (圖四)
釣魚者都願意來這個地方,不過已經是斷壁殘垣了,也見不到幾個人,這裡漲潮的時候魚最多。
5.膠州灣 (圖五)
這就是最後一站膠州灣了,恰巧今天漲潮,但是風很大,貌似是休漁期,漁船也全都停泊在岸邊,波濤洶湧啊。1997年暑假,恰逢香港回歸,朋友在海邊釣魚的時候拾到一個塑膠漂流瓶,裡面裝著幾枚香港回歸紀念勳章,還有一封中英文對照的信,是東岸某中學的學生扔下的,大體意思是共慶香港回歸。
6.海邊植物 (圖六)
蓬菜包子”都吃過吧,在去的路上我還看到幾位大姐在挖蓬菜!!
7.斷壁殘垣,漁船龍骨殘骸 (圖七)
荒涼之感,廢棄,無助,滄海桑田!!
8.回望將軍花園 (圖八)
感受著滄海桑田,之前漲潮時會被水淹,海水已經退出3里地了。
圖一:最佳眺望點----前海路(路牌)
圖二:清代膠州灣勘界碑
圖三:揚水站
圖四:底橋
圖五:膠州灣
圖六:海邊植物
圖七:斷壁殘垣,漁船龍骨殘骸
圖八:回望將軍花園
優勢產業
海產資源豐富,漁業是主要經濟支柱之一。2002年共有100馬力以下的漁機船10隻,100馬力以上的漁機船20隻,平均每隻漁機船年收入5萬元,全村僅漁業一項,每年就上交國家利稅15萬元。發展個體養蝦戶14家,利用灘涂建蝦池1200畝,年收入40多萬元。2004年,全社區漁業產值達到500萬元。
社會事業
1997年以來,投資6萬元建敬老院一處,占地600平方米,共建房10間;投資12萬元建幼稚園一處,占地1800平方米,共建房18間。凡年過65歲的老人,每月發給養老金10元;無子女的老人,年過70周歲的便可享受“五保”,每人每月發放補助費36元,每年供給生活煤2000斤,醫藥費全部報銷,每逢年節,還另外加發生活費20元,並發給副食品。1999年開始硬化路面1000餘平方米,砌排水溝2000餘米,並植樹種花,綠化為四季常青路,解決了防澇排水障礙。全社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017人,參保率達93.6﹪,投保額達369219元;有1583人參加了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投保額4014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