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凡是鄉中有人要“過番”,不管是“新番”初次出國,還是“老番”回國省親後要重返僑居地,其親房族人、鄰居戚友,都要帶上當地土特產、糖果餅食之類的禮品前來送行,俗稱“送順風”,也有人稱為送上馬,意在祝福“番客”一路平安,順風得利。至於父母則贈以香灰符咒、“順治”銅錢;妻子贈以榴花木梳,甜粿、雞蛋,皆寓順風到達,得利回歸,合家團圓之意。
潮汕地區地屬亞熱帶,位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之間,處於東北信風帶的南緣。在夏季,潮汕地區是我國受颱風影響最頻繁且時間較長的地區之一,農曆九月份以後颱風則逐漸減少。因此在每年九月、十月間,出洋謀生的潮汕人便在樟林港乘搭紅頭船,乘東北信風出發,順風一月半方可抵南洋。出國新客一般會帶著糯米蒸的甜粿,作為途中食糧,因為甜粿放得久,而且耐餓;其次還會帶上一些大冬瓜。大冬瓜有多種用途:既可壓艙,又可在缺乏淡水時食用,遇險時又可利用其浮力作救生之用;另外還會帶上一條浴布,用於包著一些零碎的日用品。
在以前謀生艱難、交通電訊不發達的年代,華僑“過番”,一去就是三五年、十頭八年才能回家鄉一次,有的甚至一輩子也沒法回來,最終客死異國他鄉。“平安”對漂洋過海、離鄉別井的華僑和僑眷來說,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因而,自然而然、約定俗成地形成一個習俗:華僑寄批,無論是哪個所在國家和地區、“新番”或“老番”,信文內容長短,有無批封或是封、信合一印成一定格式的簡易批紙,都照例在開頭或結尾寫上:“蒙神天庇佑,內外平安”、“幸得內外平安,喜之勝也”、“祈望諸事合想、兩地平安”等祝頌詞,祈禱平安發財。這類“常批”俗稱“平安批”。“平安批”除了向家人報平安外,一般還必須付上一點錢,無論錢銀多少,一至兩元都可寄。有的“新番”上岸,一時未找到工作,處在投親靠友、居無定所的情況下,這頭一封“平安批”的銀項,往往是向親友先支借或向當地批局申請先墊付的。另外,“平安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報喜不報憂,目的是為了讓家裡人放心,讓親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每年農曆的九月、十月間,乘搭紅頭船從南洋返鄉的“番客”甚多。港口往往會有專人遠望,見紅頭船進港就立即鳴鑼通知迎接。在民間逐漸形成了“九月尾,銅鑼‘撐撐’叫”這句俗諺。出洋者回家鄉探親,親朋好友會各備豬肉雞蛋為禮品前往迎賀,俗稱“接番客”,也有人稱“接落馬”。“番客”則以面巾、浴布、糖餅、紅包回贈,或開席宴請,俗稱食“番客桌”。鄰里孩童凡有圍觀者,均分給糖餅,稱為“分番”。此俗今仍盛行,但帶物贈物較麻煩,對至親者,多改送紅包、首飾,糖餅多就地購買分贈。“番客”海外發跡後一般會回鄉建房置業,有演戲以賀並酬鄉土的,俗稱演“順風戲”或演“番客戲”。澄海是華僑較多的鄉村,每年農曆八月有演“順風戲”之舉,由華僑集資聘潮劇、外江、紙影戲到來演出酬神。解放後已不興此舉,有些華僑改為贊助鄉里辦業餘劇團、文化室或樂社。
潮汕人到海外謀生,強烈的土地情結和葉落歸根觀念使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想在國外永久定居,他們大多數人是希望到海外賺些錢,然後衣錦還鄉,但由於各種原因,必然會有一些華僑客死他鄉,對於客死他鄉的華人,其在國內的家屬或親人必須將其靈魂引渡回來,了卻他們葉落歸根的遺願,這就產生了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引水魂”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