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糕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一款傳統小吃,潮汕糕餅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其多元性,一個是其承載著的文化傳承。其主要原料為麥麵粉、粳米粉、糯米粉、薯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糕餅
- 主要原料:麥麵粉、粳米粉、糯米粉、薯粉等
- 類型:傳統小吃
- 流傳地點:廣東省潮汕地區
製作,起源,意義,禮物,
製作
其多元性首先表現在製作糕餅的原料多元。有麥麵粉、粳米粉、糯米粉、薯粉等。其次是口味的多元。有的熱吃,有的涼吃;有軟有硬;有甜有鹹。再有就是功用的多元。有的敬神用,有的日常食用,有的饋贈親友用。
多元性的形成由於歷史悠久,來源多元,所承載的文化意念不同。與其他地方糕餅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幾乎每種食品都寄寓和傳承了一些民族文化信息。換句話說,潮汕的糕餅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飲食需要外,還要滿足精神寄託的需要。
現在,人們幾乎隨時吃到各式各樣的糕餅。但在古代,它們是不可能同時出現的。因為每一種食品除了要符合飲食科學外,還要根據“時年八節”的文化背景,如同中國人的共識,只有在端午節吃粽子才有意義一樣。潮汕的這種講究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起源
首先,它是科學的養生文化的載體。古代的潮汕大地瘴氣籠罩,瘟疫不斷。人們與惡劣環境做鬥爭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利用現成的中草藥,熬制涼茶喝,烹製羹湯喝,這就形成了按不同節令吃不同糕粿的習俗。潮汕民諺就云:“時節做時粿”“時令防時病”。
潮汕的“時粿”,就是用可食的中草藥與米粉和在一起,扣在木刻的模子裡,成龜形、桃形、石榴形,蒸熟做成各種帶餡的點心,潮汕皆曰粿,以預防疫病。紅桃?可消食健脾;朴籽粿可祛火消食。因之有不同功用,所以是針對不同季節,為了便於傳承,這些已經成為民俗、民諺的一部分。許多人只記住這些習俗,其真正功用可能已經忘卻了。
潮汕的許多糕粿,都是廣東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許多就是從中原傳承下來的。我們從中可以追溯出移民的源頭。因此,它所承載的不僅是潮汕地區的文化,有許多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古老記憶。例如鼠曲粿,早在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是日(三月初三),取鼠曲菜汁做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蛇粿,以厭時疫。”可見其淵源有自。
意義
潮汕糕餅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在潮汕糕餅文化中,許多寄寓著愛國愛鄉的思想。如澄海的粿糕,起源於明末,一位愛國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降清做了叛徒,自己無臉見人,只好學習古人的榜樣,逃避到海上,寧死不食“周粟”,漂流時吃的就是這種粿糕。到清末,人們又把這種愛國思想寄寓到林則徐身上,傳說他曾經用外冷內熱的芋泥糕懲罰了洋鬼子。
潮汕飲食除了實際果腹的意義外,還在日常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一種是在各種典禮儀式中作為祭品,寄託人們的願望,烘托節日氣氛。例如向老人祝壽,要送“龜粿”,就是把糕餅做成“長壽龜”的形狀,祝願老人長壽。
禮物
潮汕糕餅也作為民間禮尚往來的“手信”,代表著友誼和信任。潮汕人深知“酒食所以合歡也”的道理,運用得如魚得水,特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幾乎無往而不勝。比如家鄉某個青年到海外投奔親友同鄉,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人多不會寫字,而且即使寫信也可能造假,最好的證明就是帶上家鄉有特色的糕餅。所以潮汕人管這種並不貴重的見面禮叫“手信”。
潮汕地處稻作地區,日常人們以食用稻米為主,但由於許多神明與祖先是從北方中原地區帶來的,人們自然地認為敬神與祭祖時需要用麵食。
潮人祭祀的食品一定要主婦以非常虔誠的心情親手做。祭祀時,有時上百種花樣不重複,實在是蔚為大觀。尤其是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游神賽會不斷,各村寨的祭品也在暗中比賽技藝,各家無不盡力為之,已顯示出自家的富裕程度和食品製作水平。對於家庭主婦說來,更是一個臉面問題。因此,這種場合都帶有潮汕飲食博覽會的性質,客觀上促進了食品的花樣和製作技巧。潮汕小吃因此而極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