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獅工藝

潮汕獅工藝

石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廟宇門前,可看到許多器宇軒昂的石獅子,它們雌雄成對,遙相呼應,氣勢凌人。

獅子的故鄉在非洲、中亞、西亞和美洲等地。中國人民第一次見到獅子,當在東漢順帝年間。此後,雖然獅子不斷傳人,但數量有限,見者不多,藝人只能憑著口口相傳的一鱗半爪進行想像,認為獅子充滿著神異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異物”。因而,出現了獅子肩上平添一雙飛翔的翅膀,頭上飾以單角或雙角,身上飾以雲紋或火焰紋,以顯示其神威。一直到唐代,才去掉這些怪異的裝飾,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獅子。

簡介,特色,

簡介

潮汕獅工藝潮汕獅工藝
廣東潮汕各地,自明、清以來,在飼堂、廟宇的建築上,或各個民間工藝門類,普遍用上獅子,留下數以千計的爭奇鬥豔的石獅、木雕獅。潮繡獅、嵌瓷獅、泥塑獅、糖枋獅。除一部分仍延襲唐風之外,大部分獅子的造型都開始改變:威武雄壯的氣勢減弱而變得溫良馴服了。大量蹲坐獅的形式廣泛地套用於寺院、詞堂、宮衙、府第等公共建築和私人住宅的大門口。以獅為題材的飾物品類繁多,無奇不有。僅木雕工藝品運用的獅題材,便有屏頭獅、牌匾獅、竹頭獅、柴頭獅、香爐獅等。
潮汕的石雕、木雕獅、潮繡獅抑或節日的舞獅,經過民間藝人數百年艱苦的藝術創造,而逐漸形成獨具地方特色和風格的潮汕獅。潮汕獅,既象獅子,又不象獅子,是一種經過誇張美化了的藝術形象。按著名木雕藝術家張襤軒的傳藝口訣:“廳獅十二兩頭”意思是潮汕獅頭的特色,著重於誇張獅頭,突出重點。潮汕獅獅頭高昂。鼻大嘴闊、雙目圓瞪,頭和腳遍布捲毛,身披鬃毛道道,既符合獅子的生態,又同整體的誇張相協調。頭大身小,但因坐勢十分得體,因而令人感到它體態渾厚有力而工整優美,莊嚴雄偉而 生動有趣。

特色

舊時,在潮州市內的大街上,有一座明代的石牌坊。因為牌坊前後各擺著二對石獅,故稱“四獅亭”。這四隻石獅,歪著頭、半咧著嘴,披著渦狀捲毛。雌獅子的左前肢攏著一隻仰臉戲耍的小獅,表現母子親切相依之情。雄獅子右前彼伏著一個繡球,與正在戲耍的母子呼應生趣。這四隻獅子,雕刻極為精美,堪稱藝術傑作。在它們身上,還引出一段為潮州老幼熟知的傳說: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潮州總兵劉近忠高舉反清義旗,驅逐在城清軍,鏖戰於潮州大街小巷,在太平路四獅亭與副都統鄧光明主力相遇。他猛劈鄧光明頭部,委時火星四射。原來近忠的大刀竟把石獅的一隻耳朵削了一大半,至此,潮州四獅亭的石獅被人們加以神化,傳誦一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