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月十五日稱上元、七月十五日稱中元、十月十五日稱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也是潮汕傳統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中元節
- 節日時間:農曆七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潮汕各鄉村
- 節日起源:七月十五普渡孤魂野鬼
- 節日活動:普渡施孤、拖死鬼
節日習俗
普渡施孤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會”,民間則叫做“鬼節”。
傳說,從七月初鬼門關開門,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遊蕩。於 是,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據《乾 淳歲時記》載:“七月十五日,道教謂之“中元節”,各有齋蘸等會。僧 寺則以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也於此日祀先。”
這個節日,一般認為是根據佛經上的“目連救母”故事演化而來的, 其典出自《大藏經》:釋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連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後, 其母卻為人歹毒,恣意非為,誹僧謗佛。王在一怒之下,將她打進地獄受 苦,又將她放進餓鬼群中,不給她吃東西。當目連得知她的母親正在第六 殿受倒懸之罰後,立即盛飯給母親吃。但飯剛到口,立即變成熾熱的灰炭, 燒得嘴巴起大燎泡。目連不解,跑去問佛祖。佛祖說她母親生前罪孽深重, 罪惡萬端,該受此罪。如要解救她,除非目連廣行好事,賑濟貧苦。目連 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於是這種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潮汕各鄉村在這一天,往往於村頭巷口搭起高棚,設起普渡壇。普渡 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壇前方擺上下兩層桌 子:上桌放一個斗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斗燈內放白米、銅鏡、古 劍、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壇前放一排長桌,供民眾擺牲禮用。 差不多到中午時刻、家家戶戶都挑起三牲、面餜、水果等來祭祀,法師高 坐祭壇之上,搖鈴誦經。當誦完一遍後,便將座邊的面餜、大米撒向四方。 這樣反覆做幾次,這種儀式稱為“放焰口”。“焰口”傳說是印度的一種 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如針大,而且能放出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 嚨擴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師撤面、米時,圍觀的人必一哄而搶。據說, 搶到這些東西意味著有福氣、財氣,特別是那幾個重達一斤多的面餜,更 被認為是大財氣而成了搶的對象。過去,人們生活貧困,這些搶到的東西 往往被人們帶回家當口糧。現在口糧富足,人們便帶回家去餵豬。據說, 用這些東西餵豬,能使豬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語說:“放掉面桃去 搶餅,面桃無了餅也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法師撒下餅時,搶到面 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爭奪餅,結果面桃被人撿走,餅也搶不到,兩頭落空, 過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讓人去搶。於是,這些東 西成了生活貧困者的搶奪目標。當鞭炮聲響,他們往往奮不顧身,而身體 贏弱者往往只能望著施孤棚干著急。小規模的普渡則是在午後。午後,人 們抬凳搬桌,放在家門口,然後將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並且 將香火插滿溝邊路旁,意思是遍濟四方的意思。這些香火是祭祀“孤爺” (孤魂餓鬼的美稱)的,不允許小孩亂動。因此,大人往往嚇唬小孩說: “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總有調皮的小孩將大人的話當作耳 邊風,大把大把地將香火拔走,用來編東西玩。
蔡澤民的《潮州風情錄》還提到一種燃放“水燈”的習俗,就是在放 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 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里,意在引領八 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在潮陽一帶,傳說過去有一個姓許的地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逼 得百姓忍無可忍,於是秘密舉事,乘盂蘭盆會之舉,殺死了土豪劣紳。後 來,起義被鎮壓下去,人們為紀念這些義軍,在七月十五日這天,也設孤 棚普渡死者。
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 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使其入迷。咒云:“觀音 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腳踏蓮花千百瓣,手(扌克)楊柳來娶童。 銅(口禾)硬硬鑄成鑼,鐵(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娘娶,阿娘娶 童來踢跎(遊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瑩,六角亭下著捧手,深深 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東,腳鬆手亦松。去到奈河橋,腳搖手亦搖。橋頂 叫娘娘勿聽,橋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園花園中,去到魂樹引魂人。”當 發現神巫昏昏似睡時,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腳行路,手放開; 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腳行路,嘴開口。”於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 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 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 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 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民 間有不少巫婆便是以此為謀生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