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馬舞(潮州饒平布馬舞)

布馬舞

潮州饒平布馬舞一般指本詞條

布馬舞源是廣東饒平的傳統舞蹈藝術。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百多年歷史,布馬舞最先流行於饒平新豐九村一帶,建國後流傳至黃岡霞西等地。布馬舞其表現形式接近於北方的“旱船”“跑驢”“蓮花舞”等舞蹈。布馬舞藝術把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三者融合於一體,文化底蘊深厚,表現內涵豐富,形式優美生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新風采,被譽為粵東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朵絢麗山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馬舞
  • 發源地:廣東饒平
  • 發源時:宋末元初
  • 性質:傳統舞蹈藝術
舞蹈簡介,歷史悠久,幼兒布馬舞,推陳出新,文明建設,

舞蹈簡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布馬舞表演活動在饒平城鄉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受民眾喜愛,每逢新春佳節及喜慶日子,人們喜歡演出布馬舞展示吉祥喜慶,增添節日氛圍。布馬舞在各地演出亮相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享有崇高的聲譽。饒平布馬舞尤以黃岡鎮霞西村表演最為精彩,魅力獨特,在國內各地表演時屢獲殊榮;曾兩度應邀赴香港參加文藝遊行,應邀參加澳門慶回歸慶典活動,備受國內外各方的高度關注,讚譽廣泛,好評如潮,名揚四方。饒平布馬舞是絢麗奇葩和文化瑰寶。近 日,饒平縣黃岡鎮被省命名為“廣東民族民間藝術之棗捉精鄉”。
布馬舞布馬舞

歷史悠久

宋末元初的饒平九村瓷窯密集,瓷業鼎盛,陶瓷文化伴隨著布馬舞文化來到了饒瓷發祥地九村,饒平布馬舞最初是由江西來饒的瓷工藝人傳入,在九村落地生根後,傳遍饒北山區,民眾喜見樂聞,歷代盛演不衰。
饒平布馬舞,古時的布馬製作相當簡單,只用竹篾紮成馬身,裹上白布彩繪而成。舞者將布馬背圍在腰間付采陵察、似神勇的騎士騎馭著矯健的駿馬,採用漢樂大八音鑼鼓,以大嗩吶領奏曲牌《過五關》、《將軍令》等,伴隨舞蹈動作,隊形多變。
其舞蹈形式最初表演人數只有五、七人,主要表現南宋康王《泥馬渡江》的傳說,以後又吸收戲曲的表演和音樂賦予《狀元遊街》的內容,以圖吉祥之兆。相傳宋代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狀元,並因抗擊金兵有功,皇帝為了表彰其功績,賜其會同進士、榜眼、探花偕同各自的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馬遊街慶賀,故名為《狀元遊街》,共有布馬九騎,並有鑼鼓伴奏。後來,饒平上饒堡石井鄉劉大力得中武進士,九村人因其是鄰鄉同姓,引以為榮,遂將原來布馬九騎增進武進士及夫人共十一騎,表演時,更加顯示場面壯觀,氣派豪邁,表現了饒平人民驍勇敢闖、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每逢節日,饒平北部山區仍盛行排演“布馬游村”活動。
布馬舞
建國後,布馬舞流傳至黃岡一帶,並經藝術工作者整理,又賦予新的內涵,以表現古代的女英雄(如陳壁娘、穆桂英花木蘭等)事跡為主要內容,人數擴大至幾十人,坐騎列陣齊舞,布馬以假亂真,角色以貌悅目,隊伍齊整多變,在鑼鼓的伴奏聲中變換各種隊形,或輕騎漫步,或衝鋒陷陣,如疾蹄馳騁,戰馬奔騰。表現了颯爽英姿的巾幗英雄,柔中帶剛;服裝和布馬的色彩與製作也比過去有很大提高,因而成為一種在海內外享有聲譽的民間舞蹈。
隨著時代的步伐,舞蹈的表現內容有多次的變換充實,多姿多彩。如《八仙八騎》、《六國封相》、《草原民兵》、《昭君出塞》、《辭郎吟》、《穆桂英掛帥》等。布馬少則9騎,多則20餘騎。後來幾經發展,逐漸形成為舞蹈形式,其隊形變化有“長蛇開陣”“雙龍擺尾”“闖跳四門”“傳花編索”“蝴蝶採花”等。
當演出開始時,一陣模擬馬嘶的笛音過後,在雄渾的鼓樂聲中眾“駿馬”奔騰而上,它時而洶湧澎湃、雄壯奔放,矯健活躍;時而徐徐而行,像漫步村陌,變幻出多少粗獷與優美,激烈與柔情並存的舞姿。無論奔騰跳躍或徐步緩行殃宙鞏燥,均要著重刻劃表現出駿馬形象,使其活靈活現,引人入勝,眼花繚亂,令人神往。其舞蹈與音樂渾然一體,使這一盛行於山區的民間舞蹈煥發異彩。
布馬舞

幼兒布馬舞

創新:為布馬舞注入新活力
有幼稚園開始著手組建幼兒布馬舞隊,並自己動手製作小布馬、馬鞭、服裝等設備。2005年10月,由37匹小布馬組成的“小精靈布馬舞隊”,終於成立了。幼稚園老師根據成人布馬舞的基本特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審美要求,創作出幼兒布馬舞的節目。
傳統布馬舞主要表現的是一種陣容,比較適合廣場表演;而幼兒布馬舞在教師們的創作中,主要通過佇列的變化表現氣勢,不但使原來的精妹艱碑髓得以傳承、創新,而且為布馬舞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深化:探索出教育新模式
激越的鼓點伴隨著聲聲馬嘶,孩子們策“馬”而馳,縱情奔跑,高高揚起那一夜凶協根根馬鞭……這是幼兒布馬舞的表演場面。布馬舞走進幼稚園,僅取得舞蹈教學上的成功還是不夠的,而更應注重對布馬舞文化的傳承。布馬舞藝術集民間工藝、元坑民間音樂、漢字知識、三句半、待客禮儀等傳統文化於一身,藝術內涵豐富,孩子們不僅要跳好布馬舞,更要懂得布馬舞文化。於是,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把布馬舞的起源、發展、象徵、氣勢、動作、陣形、道具、服飾等知識,納入學生的文化課程。同時根據成人朵紙滲布馬舞的雄壯舞姿,結合幼兒早操強身健體的目的,創編出幼兒“布馬舞操”。

推陳出新

帶著泥土芬芳和山花韻味的饒平布馬舞,在饒平各級黨政大力扶持和鼓勵下,布馬舞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推廣普及。近幾年來,饒平布馬舞經常應邀外出表演,不僅馳騁於粵東大地,還奔騰於羊城都市;兩度馬躍香江參加香港文藝遊行、還躍馬濠江參加澳門回歸大巡遊,均受到熱烈歡迎,高度讚譽。通過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製作,推陳出新,布馬舞的生動傳神、色彩豐富的藝術特色更加突現,使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奇葩,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構成一幅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畫卷。
黃岡布馬舞早在1956年2月就參加粵東區業餘藝術會演獲二等獎;1979年春節,新編的《草原民兵》,連續幾年在農村演出受到民眾歡迎。1988年元宵,以陳壁娘詩詞《辭郎吟》鼓勵丈夫抗元為主題重新編舞,並精心製作布馬20騎,參加了汕頭市第二屆迎春聯歡節《同是龍的故鄉人》大型文藝晚會;1989年縣組織布馬舞參加廣東省歡樂節表演,被列為重點節目;1990年7月,出席廣東省第八屆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表演;1993年4月應邀赴香港參加元朗區文藝遊行;1995年11月饒平縣黃岡鎮霞西布馬舞隊以歷史最大規模的二十四騎,扮演《花木蘭》,參加潮州市招商聯誼文藝遊行和文藝晚會演出;1997年參加國家公安部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1998年再度應邀參加香港賀年文藝遊行;1999年,布馬舞應邀赴澳門參加慶回歸慶典活動。饒平布馬舞在各地的精彩表演時,成千上萬的觀眾的陣陣喝彩,給當地人民留下了讚嘆和好評。
布馬舞表演布馬舞表演
現代布馬舞表演形式有分有合,起伏飛奔,錯落有致,互相呼應,提高了表演難度,增強技藝性和觀賞性;將生動活潑、粗獷威武的性格神態逼真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演員、布馬、鼓點、樂器、陣容有機地融為一體,各自得到充分發揮,使表演藝術達到新的境界。在音樂伴奏方面,增強了陣容和樂器配置,在樂曲旋律與鼓點風格方面,加入了膾炙人口的潮州大鑼鼓與潮州音樂伴奏,既保留傳統技藝又有現代氣息,使音調清新明快、節奏跳躍有力,風格雄壯有氣魄,音色獨特美妙,充滿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和濃厚的地方韻味。
饒平布馬舞作為一種民族民間的地方文化,深受民眾的喜愛,紮根於民眾之中,對於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有著積極和重大的意義。

文明建設

山花爛漫,布馬多姿。布馬舞較好地展演了民族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和迷人風采,展示了人民民眾積極向上、團結奮鬥、文明健康、不斷進步的生活追求。因此,研究和弘揚潮州地方文化,不僅是為了更好的在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的新文化,而且在振奮民心,熱愛家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布馬舞
黃岡鎮人大副主任、霞西村黨總支書記張添水認為,民族民間文化對於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霞西村1994年成為粵東第一個工業產值超億元的工業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一齊上,才能滿足農村發展和民眾的需求。霞西布馬舞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而活躍起來的,對於抓好地方文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積極的意義。
黃岡鎮委書記黃揚名在接受採訪時說,該鎮要以被省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為動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推動經濟發展。今後,各級組織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文化設施建設,活躍社區文化生活;要努力把旅遊資源和歷史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旅遊經濟發展。在談到布馬舞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問題上,黃揚名說,鎮委鎮政府要進一步重視民間傳統藝術和民眾性文化活動,組織力量挖掘整理歷史題材,在傳統布馬舞的基礎上,大膽改造創新,使這一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奇葩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豐富和活躍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要通過整合文化資源,推動文化事業的進步,提升文化底蘊、文化品位和文化知名度。
霞西布馬舞是一個文化精品紛呈、文化氛圍濃烈的文化高地,為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為社會提供一個展示優勢文化資源的視窗,創造了一個相互交流的環境,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因此,要不斷創作創新劇目,提高演出水平,培養布馬舞文化人才,延續和增進民眾對布馬文化的感情,讓布馬舞這藝術之花在饒平的沃土上綻開出更絢麗多姿的花朵。

幼兒布馬舞

創新:為布馬舞注入新活力
有幼稚園開始著手組建幼兒布馬舞隊,並自己動手製作小布馬、馬鞭、服裝等設備。2005年10月,由37匹小布馬組成的“小精靈布馬舞隊”,終於成立了。幼稚園老師根據成人布馬舞的基本特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審美要求,創作出幼兒布馬舞的節目。
傳統布馬舞主要表現的是一種陣容,比較適合廣場表演;而幼兒布馬舞在教師們的創作中,主要通過佇列的變化表現氣勢,不但使原來的精髓得以傳承、創新,而且為布馬舞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深化:探索出教育新模式
激越的鼓點伴隨著聲聲馬嘶,孩子們策“馬”而馳,縱情奔跑,高高揚起那一根根馬鞭……這是幼兒布馬舞的表演場面。布馬舞走進幼稚園,僅取得舞蹈教學上的成功還是不夠的,而更應注重對布馬舞文化的傳承。布馬舞藝術集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漢字知識、三句半、待客禮儀等傳統文化於一身,藝術內涵豐富,孩子們不僅要跳好布馬舞,更要懂得布馬舞文化。於是,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把布馬舞的起源、發展、象徵、氣勢、動作、陣形、道具、服飾等知識,納入學生的文化課程。同時根據成人布馬舞的雄壯舞姿,結合幼兒早操強身健體的目的,創編出幼兒“布馬舞操”。

推陳出新

帶著泥土芬芳和山花韻味的饒平布馬舞,在饒平各級黨政大力扶持和鼓勵下,布馬舞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推廣普及。近幾年來,饒平布馬舞經常應邀外出表演,不僅馳騁於粵東大地,還奔騰於羊城都市;兩度馬躍香江參加香港文藝遊行、還躍馬濠江參加澳門回歸大巡遊,均受到熱烈歡迎,高度讚譽。通過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製作,推陳出新,布馬舞的生動傳神、色彩豐富的藝術特色更加突現,使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奇葩,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構成一幅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畫卷。
黃岡布馬舞早在1956年2月就參加粵東區業餘藝術會演獲二等獎;1979年春節,新編的《草原民兵》,連續幾年在農村演出受到民眾歡迎。1988年元宵,以陳壁娘詩詞《辭郎吟》鼓勵丈夫抗元為主題重新編舞,並精心製作布馬20騎,參加了汕頭市第二屆迎春聯歡節《同是龍的故鄉人》大型文藝晚會;1989年縣組織布馬舞參加廣東省歡樂節表演,被列為重點節目;1990年7月,出席廣東省第八屆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表演;1993年4月應邀赴香港參加元朗區文藝遊行;1995年11月饒平縣黃岡鎮霞西布馬舞隊以歷史最大規模的二十四騎,扮演《花木蘭》,參加潮州市招商聯誼文藝遊行和文藝晚會演出;1997年參加國家公安部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1998年再度應邀參加香港賀年文藝遊行;1999年,布馬舞應邀赴澳門參加慶回歸慶典活動。饒平布馬舞在各地的精彩表演時,成千上萬的觀眾的陣陣喝彩,給當地人民留下了讚嘆和好評。
布馬舞表演布馬舞表演
現代布馬舞表演形式有分有合,起伏飛奔,錯落有致,互相呼應,提高了表演難度,增強技藝性和觀賞性;將生動活潑、粗獷威武的性格神態逼真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演員、布馬、鼓點、樂器、陣容有機地融為一體,各自得到充分發揮,使表演藝術達到新的境界。在音樂伴奏方面,增強了陣容和樂器配置,在樂曲旋律與鼓點風格方面,加入了膾炙人口的潮州大鑼鼓與潮州音樂伴奏,既保留傳統技藝又有現代氣息,使音調清新明快、節奏跳躍有力,風格雄壯有氣魄,音色獨特美妙,充滿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和濃厚的地方韻味。
饒平布馬舞作為一種民族民間的地方文化,深受民眾的喜愛,紮根於民眾之中,對於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有著積極和重大的意義。

文明建設

山花爛漫,布馬多姿。布馬舞較好地展演了民族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和迷人風采,展示了人民民眾積極向上、團結奮鬥、文明健康、不斷進步的生活追求。因此,研究和弘揚潮州地方文化,不僅是為了更好的在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的新文化,而且在振奮民心,熱愛家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布馬舞(潮州饒平布馬舞)
黃岡鎮人大副主任、霞西村黨總支書記張添水認為,民族民間文化對於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霞西村1994年成為粵東第一個工業產值超億元的工業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一齊上,才能滿足農村發展和民眾的需求。霞西布馬舞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而活躍起來的,對於抓好地方文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積極的意義。
黃岡鎮委書記黃揚名在接受採訪時說,該鎮要以被省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為動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推動經濟發展。今後,各級組織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文化設施建設,活躍社區文化生活;要努力把旅遊資源和歷史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旅遊經濟發展。在談到布馬舞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問題上,黃揚名說,鎮委鎮政府要進一步重視民間傳統藝術和民眾性文化活動,組織力量挖掘整理歷史題材,在傳統布馬舞的基礎上,大膽改造創新,使這一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奇葩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豐富和活躍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要通過整合文化資源,推動文化事業的進步,提升文化底蘊、文化品位和文化知名度。
霞西布馬舞是一個文化精品紛呈、文化氛圍濃烈的文化高地,為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為社會提供一個展示優勢文化資源的視窗,創造了一個相互交流的環境,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因此,要不斷創作創新劇目,提高演出水平,培養布馬舞文化人才,延續和增進民眾對布馬文化的感情,讓布馬舞這藝術之花在饒平的沃土上綻開出更絢麗多姿的花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