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
緊緊圍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一主題,廣泛開展各類文學活動,為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多次組織文學工作者開展採風創作,到其他社團觀摩學習,營造出寬鬆創作環境,豐富了地方文化載體。
為配合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管委實施“中國瓷都”品牌的打造,該會通過辦小報、組織會員參加市、區文藝工作者座談會、積極刊發信息或新聞稿件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活動,凸顯文學界的智慧和才能。該會在全區共分成7個文學小組,編輯出版了《嶺海文化報》、《潮訊報》、《未來導報》、《來自國稅楓溪分局的報告》等近20期。由該會出版的《中國瓷都陶藝家名典》等書,加大對本土陶藝家及作品的挖掘力度,特別是對部分“失傳”現象展開全方位研討,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發揮助推器作用。
該會組織動員會員積極創作緊跟時代、“三貼近”、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為打造“中國瓷都”文化品牌,組織會員創作出大批詩歌作品;引導初學作者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鞏固提升該會文學創作在全國陶瓷產區中的領先地位。此外,出版《廣東陶瓷藝術家名典》、《中國瓷都陶藝家名典》、《潮州陶瓷史話》、《中國瓷都·潮州0607》等各類文集20餘部,其中大部分文章被《陶瓷》、《羊城晚報》等刊物發表。該會理事
郭瑞琳,現在東莞工作,被該會任命為東莞分會會長。
在該會引導下,80多歲老作者吳旭初謎語題材系列叢書《紅樓韻謎》、《水泊雄風》先後出版,這在中國謎壇並不多見。會員邱銳強的散文纊錦繡中華”賦》,獲中央級刊物《華聲報》散文徵文二等獎。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第一、二屆會員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有3000多篇,獲得各類獎項近百個。
如今,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已成為瓷都廣大文學工作者真正的“家”。會員總數發展至63人,
邱鎮滬連續三屆當選為會長。
詳細事件
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大事記
(第一屆·1997.8-2002.8)
1997年:
8月8日,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成立。市作家協會、《韓江文學》編輯部、市文聯等單位發來賀電賀信。
8月8日至10日,楓溪有線電視、潮州人民廣播電台分別播出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成立大會實況和訊息。
8月26日,會刊《楓溪文訊》創刊號出版。
9月23日,潮州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楓溪區文學會舉辦1997頌黨愛國有獎徵文大賽”訊息。(記者:陳愛儂。)
10月15日,市文化局《文化信息》(總124期)報導:“楓溪區文學會於8月8日成立。”
11月1日,出版邱鎮滬通訊特寫集《來自國稅楓溪分局的報告》一書。
1998年:
1月10日,潮州電台“潮州新聞”播出: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成立信息服務處訊息。(通訊員:石遇賢。)
4月30日,成立《濱海詩刊》編輯部。主編:盧潮輝。
5月1日,潮州電台播出:“楓溪區文學會潮州聯絡處,聘任
郭瑞琳為主任”訊息。(通訊員:李奇偉。)
6月,副會長邱惠宣論文入選《全國中國小教育論文集》一書,並獲入選三等獎。
10月19日,潮州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新聞:“作家大辭典,‘三英’出楓溪”,文學會邱鎮滬、
郭瑞琳、李海苗創作傳略入編《中華寫作英才》。(通訊員:石遇賢。)
10月31日至11月5日,邱鎮滬代表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出席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社、新華通訊社、中國新聞學院聯合召開的“新聞、文學、文化建設研討會”。
1999年:
4月18日,潮州日報刊登“潮州市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辦公室公告(1999第1號)”,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經審合格,換髮新證。
6月12日,潮州電台播出:楓溪區文學會培訓中心舉辦“潮州市中國小作文函授培訓班”訊息。
12月30日,潮州電台播出:楓溪區文學會舉辦“首屆‘從零開始’潮州市青少年作文大獎賽”徵文訊息。
2000年:
1月,《幼師》報刊出:楓溪區文學會舉辦“首屆‘從零開始’潮州市青少年作文大獎賽”徵稿啟事。
2月,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
邱鎮滬、
郭瑞琳、李海苗、陸敬章、蔡勇文等會員被香港《中外名牌》雜誌社聘為記者。
5月23日,潮州日報報導: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舉辦“首屆‘從零開始’潮州市青少年作文大賽”訊息。(通訊員:管楚權。)
6月12日,潮州日報報導:“楓溪區文學會唯一的小學生會員楊琴”訊息。
8月14日,潮州日報報導: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召開“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文學交流暨紀念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成立三周年座談會”。
9月19日,潮州電台“點歌環節”:送歌給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和文學會會長邱鎮滬。(主持:蔡揚。)
9月19日,潮州日報報導:楓溪區文學會潮州聯絡處。
2001年:
1月21日,汕頭特區晚報第五版刊登:“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宣傳培訓部郭先生”的報導。
5月10日,文學會三組全體會員看望病重的會員鄭欣榮。
5月28日,會長邱鎮滬代表文學會給病亡的鄭欣榮家屬送上禮金。
12月16日,會員佘杏作文《由地球而想到……》,獲“百事可樂”杯環保徵文優秀獎。
2002年:
1月,由星鳴等編著的《邱鎮滬年表及其它》一書在江西出版。
6月28日,會長邱鎮滬被廣東省民眾文化學會吸收為會員。
《潮州日報》、《陶城報》、《陶瓷視界》、《陶瓷科學與藝術》等報刊雜誌(不包括電台、電視台、網站等媒體)對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報導40多次,以下是刊載《潮州日報》的部分文章:
溪文學會營造寬鬆創作環境
豐富地方文化載體
本報訊 楓溪區文學會堅持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在拓展和宣傳潮州城市名片中,努力營造寬容、寬鬆的創作環境,豐富地方文化載體。
近年來,楓溪區文學會積極創新和拓展文化載體,發展會員,繁榮創作,以組織研討座談、交流文化信息等加強合作。該會按會員居住地域和會員創作體裁,劃分為6個小組,採用不定期聚會,根據各自作者創作需要而開展交流研討活動,營造寬容、寬鬆的創作環境。文學會成立10年來,編印的書刊有《楓溪文訊》、《濱海詩刊》、《長美民俗》、《潮州陶瓷史話》、《中國瓷都·潮州0607》等20多期(冊)。會員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的有300多篇,獲得各類獎項近百個。
(刊載《潮州日報》2007年7月30日)
弘揚潮州陶瓷文化的視窗 瓷都文學報》出版
本報訊 楓溪區文學會主辦的會刊日前擴版改版成《瓷都文學報》,於12月1日出版。
按照“人才興市”戰略和市委、市政府有關要求,楓溪區文學會制定規劃,落實措施,探索性地抓好文學工作和文學隊伍建設。在加強與文學工作者密切聯繫的同時,注重發現培養青年文學工作者,保證文學事業後繼有人,會員總數從成立時的40人發展至59人。文學會成立10年來,會員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的作品3000多篇,獲得各類獎項近百個。
《瓷都文學報》是《楓溪文訊》、《濱海詩刊》、《嶺海文化報》等報合併而成,集潮州陶瓷文化及文學創作於一爐。楓溪區委書記張時義為該報題詞,市文聯副主席、潮州畫院院長許成鋒題寫報頭。
(刊載《潮州日報》2007年12月3日)
楓溪區文學會成為構建文化強區助推器
繁榮瓷都文學創作
該會緊緊圍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一主題,廣泛開展各類文學活動,為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多次組織文學工作者採風創作,到其它社團觀摩學習,營造寬鬆創作環境,豐富了地方文化載體。
為配合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管委實施“中國瓷都”品牌的打造,該會通過辦小報、組織會員參加市、區文藝工作者座談會、積極刊發信息或新聞稿件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活動,凸顯文學界的智慧和才能。該會在全區共分成7個文學小組,編輯出版了《嶺海文化報》、《潮訊報》、《未來導報》、《來自國稅楓溪分局的報告》等近20期。由該會出版的《中國瓷都陶藝家名典》等書,加大對本土陶藝家及作品的挖掘力度,特別是對部分“失傳”現象展開全方位研討,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發揮助推器作用。
該會組織動員會員積極創作緊跟時代,“三貼近”、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為打造“中國瓷都”文化品牌,組織會員創作出大批詩歌作品;引導初學作者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鞏固提升該會文學創作在全國陶瓷產區中的領先地位。此外,出版《廣東陶瓷藝術家名典》、《中國瓷都陶藝家名典》、《潮州陶瓷史話》、《中國瓷都·潮州0607》等各類文集20餘部,其中大部分文章被《陶瓷》、《羊城晚報》等刊物發表。
在該會引導下,80多歲老作者吳旭初謎語題材系列叢書《紅樓韻謎》、《水泊雄風》先後出版,這在中國謎壇並不多見。會員邱銳強的散文《“錦繡中華”賦》,獲中央級刊物《華聲報》散文徵文二等獎。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一、二屆會員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有3000多篇,獲得各類獎項近百個。
如今,楓溪區文學會已成為瓷都廣大文學工作者真正的“家”。會員總數發展至63人,邱鎮滬連續三屆當選為會長。
(刊載《潮州日報》2007年12月21日)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楓溪青年文學習作組創作活動回顧
上世紀80年代,“四人幫”被粉碎,中國文藝出現前所未有的復興。作為陶瓷專業鎮的楓溪,其時的文學創作事業蒸蒸日上。楓溪文學創作隊伍出現三個方面軍:一是楓溪文化站的“正規軍”,出版《楓溪文藝》,是業餘作者陣地。二是楓溪戲院的影評組,出版《劇評》、《影評》小報。三是楓溪青年文學習作組,由邱鎮滬、楊光遠發起組織,組織刊物《含苞集》,1982年5月23日創刊,前後共出版16開本5冊。
文學青年、憑著愛好,匯集的都是一腔熱血!《含苞集》共發表小說、散文、詩歌、隨筆、評論等各類體裁67篇。“麻雀雖小,五官俱存”。現留下來在楓溪區文學會的有邱鎮滬、陸樹堅、陳章澍等。
習作組組員們每星期集會一次,家裡有寬裕地方的組員,輪流做東。集會時,組員們除了相互交換作品閱讀、修改,寫點評語外,還利用周日到外地採風,或拜訪文學老師,如到潮劇團、開元寺內的《韓江》編輯部等處,通過與老師們的接觸、請教,來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習作組的成員為了改好一篇作品,出好一期會刊,常常是討論到深夜,如小說的細節,詩歌的“詩眼”,大家都專門開座談會。通過相互切磋,逐步掌握各類體裁的創作要點,積累寫作經驗。
25年彈指一揮間,回憶起來,有著無言的感動,而塵封的記憶,都是那么有價值的。儘管,《楓溪文藝》、《劇評》、《影評》、《含苞集》在當時全都是手刻油印。
四分之一世紀,習作組組員們出版刊物從油印、鉛印、膠印一直走過來。無論尚存怎樣的現實問題,有一點不得不承認,沒有當時的文學氛圍和創作激情,他們中就沒有現在的廣東省民眾文化學會會員、汕頭作家協會會員等人。
(刊載《潮州日報》2008年2月28日)
加強與國際陶藝文化機構合作
楓溪代表廣東出席在湘舉行的第43屆國際陶藝學會創作聯席會
本報訊 為了廣泛地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加強國內外陶瓷藝術界的互相了解與合作,全面展現中國陶瓷文化和藝術的歷史悠久性與藝術多樣化以及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家所取得的成就,由中國《陶瓷科學與藝術》雜誌社、湖南省陶藝家協會主辦的第43屆國際陶藝學會創作聯席會議於2008年4月30日—5月4日在湖南省株洲市舉行。來自湖南、貴州、廣西等省陶藝家協會,陶藝工作者代表共50多人參加。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作為廣東省唯一代表單位出席並在會上發言。
本次創作聯席會議由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張堯教授介紹第43屆國際陶藝大會中國當代陶藝展情況,協會互動及筆會,各省情況介紹、產區考察等;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會長、《瓷都文學報》主編邱鎮滬,副會長、中國《陶瓷科學與藝術》雜誌社潮州辦事處負責人章瑞歆作為廣東省唯一參加單位楓溪區文學會的代表參加並在會上發言。
近年來,楓溪區文學會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廣泛開展各類活動,為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豐富了地方文化。配合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管委實施“中國瓷都”品牌的打造,由該會出版的《中國瓷都陶藝家名典》等書,加大對本土陶藝家及作品的挖掘力度,特別是對部分“失傳”現象展開全方位研討,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發揮助推器作用。
(刊載《潮州日報》2008年5月8日)
創作熱情高漲 優秀作品頻出
楓溪區文學會大力弘揚瓷都文化
本報訊 潮州市楓溪區文學會自成立以來,以弘揚主旋律,積極創作緊跟時代,貼近生活,有長久生命力和較大影響的文學作品,取得明顯的成果。
楓溪區文學會著力打造“中國瓷都”文化品牌,創作了一大批詩歌作品;與此同時,把文化建設作為提高民眾素質、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舉措,著力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豐富了基層民眾的文化生活,有力促進文化事業健康持續發展。近10多年來,文學會(會員)給國家和地方圖書館贈書,給相關單位、學校贈書總計2萬多冊。
他們以楓溪建區為契機,努力營造寬容、寬鬆創作環境。提倡學習靠自覺,引導初學作者創作了一大批文學作品。積極推進文藝作品的創作交流,楓溪文學會會員創作熱情高漲,屢有佳作結集問世。
邱鎮滬、吳旭初、
郭瑞琳、林禮騰、楊旭綿等出版專著近40部;出版的作品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作品集》、《從古至今——回眸近代中國日用陶瓷六十年》等專著列入參考文獻。邱鎮滬、邱銳強、謝德樹、施麗華、蘇小輝、李海苗、蘇桂香、邱秋花、黃卓群、陳玉娥等會員每月都有文章及相關作品發表於各地報刊和雜誌。
該會還編輯出版了《嶺海文化報》、《瓷都文學報》等33期。文學會出版的《廣東陶瓷藝術家名典》、《中國瓷都陶藝家名典》、《潮州陶瓷史話》等書,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中,加大了對本土陶藝家及作品的追蹤力度,特別是對部分失傳現象展開了全方位研討。
會員邱惠宣獲“我為弘揚民族精神獻格言”活動原創類格言獎三等獎:蔡灝淳論文刊載《語文教學通訊》等雜誌及報刊;蔡國定獲2000年獲全國“清照杯”精短散文優秀獎、“泰山杯”優秀獎;佘杏獲潮州市國慶中小學生作文現場賽暨第二屆“星河杯”潮汕中小學生作文賽選拔賽三等獎。邱銳強的散文《“錦繡中華”賦》獲中央級刊物《華聲報》散文徵文二等獎……
據不完全統計,13年來,會員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的4000多篇,獲得各類獎項一百多個。
(刊載《潮州日報》201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