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縣東鳳鎮下園村

潮安縣東鳳鎮下園村

下園村隸屬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東鳳鎮,地處潮州市,相鄰洋東村、仙橋村、潮安火車站。處於東鳳鎮、彩塘鎮、庵埠鎮交界地帶,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截至2013年,下園村人口總數達到5000左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安區東鳳鎮下園村
  • 行政區類別:村管理區
  • 所屬地區:潮安縣東鳳鎮
  • 下轄地區:下園片區、田下片區、瘄前片區、
  • 電話區號:0768
  • 郵政區碼:515634
  • 地理位置:東鳳鎮南界,南接庵埠,東鄰韓江,西接仙橋村,北接洋東、內畔村
  • 人口:5000人
  • 方言:純正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護堤媽祖廟、韓溝頂宗祠建築群、老伯公廟
  • 機場:潮汕機場
  • 火車站:潮汕高鐵站、潮州火車站、潮安火車站(貨運站)
  • 車牌代碼:粵U
  • 國小學位:下園國小
  • 國中學位:東鳳鎮鰲頭初級中學
  • 幼稚園:下園幼稚園
地址,村內企業,行政編屬歷史,經濟發展史,解放後 至 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時代(1978 至 1996),工業啟蒙時代(1996 至 2014),教育建設,鄉村文化歷史,地圖信息,

地址

下園村隸屬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東鳳鎮,地處潮州市,相鄰洋東村、仙橋村、潮安火車站。處於東鳳鎮、彩塘鎮、庵埠鎮交界地帶,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截至2013年,下園村人口總數達到5000左右人。

村內企業

模具加工廠、泡沫鞋廠、塑膠加工廠、五金廠等

行政編屬歷史

下園原屬南桂區鰲頭聯鄉,1946年與下吳、花樓合列為南桂鄉第21保,1952年與田下、厝前二村合建夏園人民政府,1956年併入鰲頭鄉,1961年稱下園大隊,1983年稱下園鄉,1987年4月改設下園村,1991年改設下園管理區,1999年改為下園村民委員會。

經濟發展史

解放後 至 三中全會

這個時期俗稱“人民公社”時期,村民主要是以務農為生,以及村里榨油廠等集體所有企業。主種水稻、甘蔗、黃麻、花生、甘薯、生柑等,家家戶戶養豬、牛、雞鴨鵝。村民生活十分清貧,但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由於土地算是比較肥沃,基本可以保證村民不至於經常挨餓。另外種植、販賣土藥材是鄉民一項副帶收入。民國時期,有幾家農戶種植香附片、薄荷、紫蘇等土藥材,建國後,發展為民眾性種植、向外收購和販賣土藥材的副業生產。經常有數十人挑著青草擔到庵埠,汕頭等地販賣。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工副業也應運而生,1969年開始,鄉辦起了研製廠、食品調味廠、造紙廠,至1985年集體、私人就辦有十一家廠。此外,該村為了解決勞力出路,還組織砌石、炸石隊、灰木工外出承包工程,秋冬旺季時,工程隊人數多達三百多人,多門路爭取收入,大大活躍了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時代(1978 至 199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本村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主要有食品加工、洋垃圾回收與塑膠加工、味素廠、醃製果製品廠、紅蟲(鰻魚飼料)養殖場等,家庭經營模式較多,村民的收入相比文革時代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工業啟蒙時代(1996 至 2014)

曾經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慢慢地、逐漸被一個個私人家族式工廠取代,村民的收入不斷翻番,曾經隨處可見的腳踏車慢慢消失,變成了停滿大街小巷的轎車。個體承包田地慢慢被工廠侵蝕縮小,變成了自留地,到2000年以後,自留地也慢慢消失,“沙田”、“新溝仔”等童年熟悉的放牛、放鵝的田園之地,已全部消失,被一座座排著工業污水、廢棄的塑膠廠、機械加工廠取代。
到2010年,縱穿東鳳鎮的東梅路以東的鄉土,已基本不見田地,讓我不禁想起某位名人的名語:“故鄉,是回不去的!”

教育建設

建國前後,有厚德國小一所(臨近幾個鄉共有),學生百餘人, 1957年增辦耕讀班,後發展為民辦國小,1970年合併為下園國小。1973年集資修建舊校舍及新建教室四間,改善了學生學習環境,為學生解決入學難的問題。1989年前後新建下園國小新校區(韓井旁),新校區擁有教學樓、食堂(91年後改為幼稚園教室)各一座;96年於下園國小西側新建下園幼稚園(鄉辦),將原國小內原幼稚園教室拆遷,並增建一座國小教學樓,進一步改善教育環境,最佳化辦學設施,提高教學質量。

鄉村文化歷史

下園村始創於明朝初期,祖宗屬鰲頭始祖陳宏規(獻可)派下,由下園、田下、厝前三個自然村合成(三房合一)。村原是一片田園,且處在內畔村下方,由此得名“下園”,又稱雅美夏園。
下園村傳承自園頭陳氏陳宏規(獻可)十八房,因此其文化習俗傳承與整個園頭十八鄉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尤其是與相鄰的洋東村,可以說200年前就是一家人,所有傳統節日都是一起過的。
正月初一 過年(春節)
過年對下園村的村民(或者可以說是園頭鄉)來說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但並不是最熱鬧的節日。因為園頭陳氏的人大都比較戀家,只有極少數遠遊、外出打工,過年的時候相對平時也就顯得不算特別熱鬧。
對於村民來說,從廣義上,過年這個節日其實一個時間段。因為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開始,村民基本上就都進入了過年的節奏。十二月二十四俗稱“老爺上天”,也就是村民組織一支隊伍,將村里小廟裡的神像抬出來,繞著村道將神像抬到大廟裡(印象中應該是媽祖廟),寓意送神回天宮過年,送神隊伍一邊走,一邊還要敲鑼打鼓,老人小孩爭相夾道相送(其實是湊熱鬧),家庭主婦夾道燒香插蠟燭(求取一家平安過年)。
過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年的祭品,磨麵粉,磨綠豆,磨鼠殼草(曬乾的),做鼠殼粿,殺雞宰鴨滷鵝。到了除夕這一天,也就進入了過年的高潮,除夕的早上,家家戶戶開始貼春聯,洗刷屋子外牆,小孩子到處點炮仗,中午馬馬虎虎地吃完飯,就開始忙著準備下午祭祖用的菜餚祭品,而小孩子大都在祭祖開始前(一般是三點前)就已經全套新衣服,到處炫耀自己的過年新裝。祭祖一般是整個大家族一起在祠堂拜祭。截至到2010年前後,應該是5至7代以內同一個祠堂,整個下園村估算應該至少有十個左右的祠堂。以下園村瘄前社新瘄內祠堂為例,至今應該是7代同一祠堂,約40~60戶(具體不詳)。
到了正月初一,家庭主婦從早上五點開始,就又要忙著準備初一早上的祭祖,形式與除夕下午的祭祖還是一樣的,整個家族的人都會聚集在老祠堂,一邊燒香,一邊閒聊,過程應該是一個半鐘左右(三柱香時間加上等齊人和收尾燒紙錢放鞭炮)。
過了除夕和初一兩場祭祖的熱鬧,整個村子就寂靜下來了,忙碌了一天一夜的女人都去補覺,男人喝茶打麻將。基本上外面除了零星的小孩溜達,就很安靜了,偶爾遠處會想起炮仗聲,更襯托村子的寧靜。

地圖信息

地址:潮州市潮安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