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侯圖

潮侯圖即潮候圖,我國潮位觀測,遠在唐、宋時代已經達到相當精確的程度,而在觀測結果的基礎上作出的潮候圖和潮候表,不僅考慮到朔望月內的逐日的潮時推移和潮差變化,而且還推廣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侯圖
  • 也作:潮候圖
  • 作用:記錄潮汐觀測結果
  • 領域:海洋水文
內容簡介,四時潮候圖,

內容簡介

唐代竇叔蒙在他的海濤志第三章論濤時中提出,“表示潮時的方法,可用列線圖,上面橫線是一個朔望月不同日期的月相,旁邊縱線是時刻,把不同日期的高潮時刻聯接起來,便成一系列斜線,可以看出它有一定的變化周期。”這種潮時預報圖對半日潮區至今仍有意義。
到了北宋,潮位觀測精確度有很大的提高。張君房指出,“凡潮一日行三刻三十六分三秒忽,差二日半行一時”。這是在準確觀測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高潮或低潮時刻每天平均推移的情況。當時一日劃分為百刻,一刻劃分為百分,所以一日等於一萬分,而現在一日等於1440分,即當時的三刻三十六分就是現在的四十八分鐘。而二日半差一時。這是北宋的“一時”,等於現在的兩小時。一天以推移48分計算,二天半正好是120分,也就是說正好兩小時,所以他說“差二日半行一時”。張君房對前面講到的潮時預報圖,說的更為明確:“今循竇氏之法,以圖列之,月則分宮布度,潮則著辰定刻”。這裡分宮布度指月亮具體位置的周期變化。這一因子對潮汐是十分重要的。

四時潮候圖

四時潮候圖是唐代寶應、大曆年間(公元八世紀中後期)浙東人士竇叔蒙通過對潮汐精密的觀察,總結出一套錢塘江潮汐的推算方法,提出了一種“圖表法”,這是一種具有縱橫兩軸的坐標系統,縱軸為時辰,橫軸是日期,直觀地標出每天的高低潮時,這種方法比歐洲最早(13世紀)的英國倫敦橋漲潮時刻表要早四個多世紀。到了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經呂昌明重訂的浙江臨安(今杭州市)春秋季高潮時刻表也要比倫敦橋漲潮時刻表早兩個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