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草把龍,湖北省潛江市地區民俗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江草把龍
- 流行地區:湖北潛江
潛江草把龍,湖北省潛江市地區民俗活動。
潛江草把龍,湖北省潛江市地區民俗活動。2014年11月,湖北省潛江市申報的傳統舞蹈“潛江草把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草把龍燈通常在春節、元宵和二月二龍抬頭的時令節日表演。如遇重大災害,瘟疫流行,也會扎制草龍,驅除邪魔。舞龍有打擊樂助威和舞動伴奏,打擊樂特點鮮明,套路多變,氣勢濃烈,除大鼓大鑼外還配有小鑼、中鼓、鈸等打擊器樂。瀕臨現狀 潛江草把龍燈,歷史攸久,蘊涵著殷實的楚文化內涵,頗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藝術...
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位於湖北省潛江市。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龍舞(潛江草把龍)、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潛江民歌”保護單位資格。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客運量8.7萬人次,貨運量8.5萬噸。2011年末,龍灣鎮鎮區有客運站1所,日發客運汽車48班次,日均客運量960人次。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龍灣鎮因相傳春秋時有街市綿延如龍形得名。榮譽稱號 2021年11月,龍灣鎮(潛江草把龍、潛江鼓歌)被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潛江民歌,流傳於湖北省潛江市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周代,潛江民歌便歸屬於《周南》歌詩體系,位列十五國風之首,是雅樂、燕樂的主體;戰國時期,屈原、宋玉作品中稱述的《揚(陽)阿》也是潛江民歌;楚漢戰爭中的“四面楚歌”所唱的即是潛江的《雞鳴歌》;漢代以“艷”為稱的“楚歌”及...
鑼鼓點又叫鑼鼓譜或鑼鼓經,潛江人把這十個鼓點叫做“十般家業”。十般家業有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音響,能烘托出不同的情緒,製造出不同的氣氛。哪個時候該打“哪般家業”,由司鼓(或司鑼)的人以不同手勢哎呀擊鼓(鑼)的不同部位發出信號,起指揮作用。潛江鄉村人家的婚喪嫁娶,主人必請一套鑼鼓家業上門服務...
李光生 李光生,男,1954年9月,湖北 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湖北 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獲榮譽 2022年5月,入選湖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 承人名單(龍舞(潛江草把龍 ))。
43.恩施州來鳳縣百福司鎮人民政府 (土家族擺手舞)44.恩施州利川市人民政府 (利川民歌)45.恩施州鹹豐縣人民政府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46.恩施州建始縣長梁鎮人民政府 (建始絲弦鑼鼓)47.仙桃市郭河鎮人民政府 (花鼓戲)48.潛江市龍灣鎮 (潛江草把龍、潛江鼓歌)49.天門市岳口鎮人民政府 (岳口曲藝)
第二節 荊州五蝦鬧鮎 第三節 潛江草把龍燈 第四節 潛江高台舞獅 第五節 潛江花棍舞 第七章 漢屬民俗體育 第一節 安陸煙店麒獅舞 第二節 安陸大唐竹馬 第三節 雲夢三節龍燈跳鼓舞 第四節 武漢高蹺獅子 第五節 武漢採蓮船 第六節 武漢蔡甸撲蝴蝶 第七節 武漢武獅舞 第八節 武漢高龍舞 總結 後記 ...
潛江草把龍燈 潛江市 漢陽歸元廟會 漢陽區 武當山廟會 武當山特區 第一批擴展 (總計3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一、民間文學(1項)11 Ⅰ-11 孟宗、黃香孝行故事 武漢市武昌區 (“孟宗哭竹生筍”故事)五、曲藝(1項)79 Ⅴ-14 打鑼鼓(善歌鑼鼓) 京山縣 六、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1...
龍舞(鰲江劃大龍、手龍舞、潛江草把龍) 浙江省平陽縣,安徽省績溪縣,湖北省潛江市 108 Ⅲ-5 獅舞(黎川舞白獅) 江西省黎川縣 110 Ⅲ-7 儺舞(跳五猖) 安徽省郎溪縣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巴東縣,湖南省桑植縣 124 Ⅲ-21 熱巴舞 雲南省迪慶...
草把龍燈(潛江市)歸元廟會(武漢市)武當廟會(丹江口市)八、荊楚傳統醫學和飲食 上清丸(荊門市)李時珍及草藥文化(蘄春縣)麝火療法(洪湖市)道教醫藥(武當山特區)應山滑肉(應山縣)沔陽三蒸(仙桃市)蟠龍菜(鐘祥)武漢熱於面(武漢市)孝感麻糖(孝感市)洪山菜薹(武漢市)陸羽“文學”泉(天門市)...
在潛江三遇董焰兄 親人們(組詩)我的老爸老媽 母親的菜園 父親年表 走在外公身後 磚廠的煙囪 城裡的月光(組詩)乞討者 擦鞋女 曬太陽 睡在我對面的尼姑 我的1980年代(組詩)我需要一縷炊煙 你像梔子花一樣盛開 動車駛過江漢平原 潛江的詩意 龍灣,龍灣 趙河記憶 遙遠的高湖台 關於麼河 里甲口 草把龍 章...
四川瀘州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清光緒十八年左右,當地藝人將原有的“草把龍”改成彩龍,到1919年,出現了第一條雨壇彩龍。自此每逢年節或婚喪嫁娶,當地百姓都要舞彩龍。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人龍合一”。表演時舞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
隨著民族的不斷融合,多種圖騰集合成為了“龍”,它象徵著神秘、恐怖和威力。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人們把偉大的天象尊崇為龍,在春耕時對著新年的第一道彩虹,唱起“二月二,龍抬頭”,期望並認定它會給天下帶來吉祥、歡樂和幸運。後來,祖先們把龍加以再包裝,定格為一個馬鬢、霞尾、狗爪、魚鱗而蛇身的無所不...
龍舞(手龍舞),安徽省績溪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手龍舞原名“小龍舞”“蘆水手龍”,是流傳於績溪民間的傳統兒童舞蹈,據《績溪縣誌》記載,績溪手龍舞起源於南宋代初期,其演出一般由30名男女兒童完成,其中20名男童擎手龍,10名女童舉龍珠。手龍舞演員的年齡一般為十一二歲,表演時每人撐一條...
雲夢縣政府、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都把“三節龍”作為重點民間藝術加以保護,投入大量經費鼓勵“三節龍”藝人參加各類比賽,還在伍洛鎮中學建立了“三節龍”培訓基地,蒐集整理有關“三節龍”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制定雲夢縣民間藝人保護條例。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