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地理學

潛意識地理學(potential consciousness geography)是繼行為地理學之後的一門全新學科,它彌補了傳統行為地理學的不足,從根本意義發揮了人文關懷和科學關懷的當代學科優勢,繼而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可持續發展及人地關係的根本和諧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意識地理學
  • 外文名:potential  consciousness  geography
  • 類型:學科
  • 屬於:地理學
基本概念,核心理論,人性時空場,新的學科,

基本概念

潛意識地理學又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新分支,它是研究人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行為時間、行為選擇、行為效果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潛意識地理學與行為地理學二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而又不可互相替代。
人性時空場(the space-time field)是潛意識地理學的核心研究對象,人性時空場中的潛意識流集合和分布狀態會導致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效果或行為後果。潛意識地理學最重要的學科功能則在於從理論上研究人的行為後果的發生髮展規律,在實踐上指導人性時空場的合理化,易言之,通過建立合情合理的人性時空場、人性意識場軌範而達到人地關係的根本和諧。

核心理論

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潛意識地理學必需以滿足當代人類社會建立人文關懷意識場的客觀要求為目的,以最大限度的服務於人性完善為宗旨,發揮其全息統一方法論的當代學科優勢,準確地構建學科的核心理論,避免一開始就走彎路。
潛意識地理學是在多維度空間生態學、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三個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興學科,並通過行為地理學與上述三個基礎學科發生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同時,潛意識地理學依附在三個基礎學科之上依次解決三個層次的關係:①通過人文地理學解決人與人的關係;②通過自然地理學解決人與地的關係;③通過多維度空間生態學解決人與人以外的生命體的關係。據現代空間物理學研究表明,宇宙中至少存在著11個維次的空間(或稱11度空間)。在人類所生活的空間維次之外,還有其他生命形態的存在。多維度空間生態學就是一門進行這方面研究的科學。最新的研究還表明,地球上的生命現象與其它空間維次的生命現象有密切的聯繫。同樣道理,人的潛意識不僅與地球上的生命形態有關,而且與其它空間維次的生命形態有關。在上述三個層次的關係當中,解決人與人的關係是核心。核心層次和其它兩個層次的關係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即層次①中含攝層次②和③,層次②中含攝層次①和③,層次③中含攝層次①和②。人與人關係的時空場意識流規律和規範則是潛意識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潛意識地理學的學科功能進一步提升之後,可以建立後續學科——人性時空場學,通過研究新型潛在的人地關係理論而獲得人在潛意識指導下產生的行為正效果(包括良性轉換、良性相續、良性循環三種行為因果變化效果),最終達到人性的完美發展即人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人性時空場

人性時空場與人的時空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側重於精神靈魂領域,後者則側重在物質生活領域。深入研究人性時空場,需要藉助地理哲學方法論的幫助。人地全息統一論是潛意識地理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論,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新的方法論。從人地全息統一認識論的意義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正確了解人性時空場概念的哲學內涵:所謂的人性時空場,其實是由許多體驗性時空場的意識流所組成。而這些體驗性時空場的意識流,一旦在人的腦海里形成就具有某種慣性。奇怪的是,這些慣性的表達方式,因人因地因時因事或因性別、年齡、職業、國別、地位、身份,甚至因心情、性格……等而異,時空場意識流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哪一樣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人性”表達方式。正如自然地理環境的絕對差異性決定了人地關係存在相對無限的可能性一樣,人性時空場也有相對的無限性。據此,可以推論,人性時空場的動態理解概念與靜態理解概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從邏輯推理,還存在一個動態和靜態之間的中性狀態概念)。顯而易見,對人性時空場之概念的理解不能絕對化,必須從動態和靜態及中間態的相對意義去認識人性時空場之概念。從而正確理解人性時空場意識流的隨機變化時空過程。
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作為欲望滿足對象的人與地理空間的傳統關係,由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空間形式——體驗空間(experience space)。信息社會和高科技的發展使有限的實體地理空間得到另一種意義上的無限拓展,互動遊戲、動態模擬、虛擬實境等全新的體驗空間逐漸成為人性發展的新的資源環境支撐條件,而基於人的體驗之上的閱歷產品已經發育出並蘊涵著新的空間意義,這個空間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客觀(體)存在的空間,而是主觀上已經被人腦固化的空間形式,即滲透在閱歷產品之中的空間形式的集合。從人地全息統一論的角度看,人腦中的體驗空間實質上是實體地理空間的延伸和重現。沒有兩個人的體驗是完全一樣的,因為體驗是來自個人的心境與空間事件的互動;地理學家長期致力於自然地理空間環境區域差異性的研究,然而,如今地理學者不得不面對人的體驗空間差異性或意識流差異性研究的現實。毫無疑問,這是地理學尤其是人文地理學亟待研究的廣闊領域。
正如所有現象都在時間中存在而有其歷史,所有現象也在空間中存在而有其地理一樣,地理和歷史是我們認識世界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視角。人地關係中的人性研究也必須以地理和歷史或空間和時間疊加、滲透的視角,進行哲學意義上研究和探討。此乃人性時空場研究的重要方法論。事實上,方法論的創新與人性時空場特徵的研究兩者密不可分。

新的學科

行為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行為效果、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行為地理學把心理、行為等因素引入人地關係的研究中,揭示人類的意識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平衡、滲透、感應、反饋的空間關係規律。一般地說,人類對地理環境刺激的自動條件反射所產生的行為不屬於行為地理學所研究的範疇。那么,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在體驗時空場中所產生的內在行為或心理行為是否也應該成為行為地理學研究的範疇?行為地理學是否需要研究體驗時空場意識流?又怎樣從人的認識論的本質上開展研究?人的行為效果對人性的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人的行為效果與行為地理學存在著何種關係?這些問題是潛意識地理學必需思考、研究的課題。
行為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象的拓寬就催生出潛意識地理學這一新興學科。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人地關係的普遍矛盾激化令人擔憂,循此發展下去的“缺乏心靈”的人類社會文明,必定會帶給人類及地球無窮的災禍,是可預卜的事實。因此,要客觀地運用較為科學的方法論來研究與了解人類心靈的種種時空差異和時空相似意識流變化現象。因為人類的心靈世界跟外在的物質世界一樣,都是非常真實地存在著。人的精神潛能仍待開發,據此,得出以下結論:行為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象急需拓寬。行為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更新,方法論更需要更新。毫無疑問,體驗時空場意識流是行為地理學面對的現實的研究對象。隨著研究的深入,行為地理學必然衍生出新的學科——潛意識地理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